清虚妙境 钟灵毓秀
2022-05-30郑德东
题圣经山刻石
昆嵛山雄踞山东半岛东部,处文登、牟平、乳山三市交界处,方圆数百里,黄垒河发源于此。
昆嵛山犹如一幅秀美的画卷,山中奇峰兀立,清泉奔涌,春夏相交,满山碧树,芳草山花,灿若云锦,更有那“昆嵛叠翠”“泰礴云海”“古寺圣经”等奇观,吸引了很多迁客骚人在此吟诗咏叹。昆嵛山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既有“尧命羲仲宾日处”,又有始皇东巡所修辇道遗址;既有东汉司农郑玄的“康成讲堂”,又有唐代圣甲东方的无染寺院,更有历来兵家必争的昆嵛山天险。昆嵛山是一部古老的童话,有“三瓣莲花石”“仙人炕”“泰礴顶”等多处自然景观。
在昆嵛山的名胜景观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众多的点缀于山中的古今石刻。
圣经山是主峰泰礴顶东南面的一个山脉,是道教名山。据传,金大定年间,王重阳自咸阳来圣经山,创立道教全真派。至今,烟霞洞、朝阳洞、东华洞、什邡洞、圣水洞均完好,神清关、东华宫、契遇庵、混元殿、众仙坟遗址尚在,有的已修复旧观。山巅一巨石似刀斫斧削,一半滚落山坡上,一半似新月屹立,高五米,宽十五米,阳面阴刻,竟是一部上下两卷《太上老子道德经》,一百四十六行,六千余言。楷体竖书,字径约十厘米,字法高古,隐隐透出一股清虚之气,相传是马丹阳所为,是全国罕见的道教摩崖石刻。石刻五十三章以上字迹百分之十可辨,五十三章以下,可辨者不足百分之三十。经初钊兴、丛树乐两位研究人员比对各种版本,发现石刻文字接近于元延祐三年三月廿四、廿五日赵松雪手书本,但也不尽一致,如:题为《太上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前有与标题同大的六字“老子道德经卷下终”等大字。标章方法,取本章前几字为题,也甚奇特。
经文石刻一侧的另一巨石上,刻有“圣经山”三个大字,为此山正名经传,在圣经山石刻向下二百米处,有供奉王重阳和“七真人”的“混元殿”祖师庙。混元殿殿额刻有“天地日月”四字,据碑文记载,系王重阳的十三世弟子为纪念祖师而建。“混元殿”不远处是东华宫道长李道元于大德壬寅年开凿的“朝阳洞”,两侧有两座巨岩,分别刻着“洞天”“福地”,有依山向阳而建的仙人墓群“众仙坟”,刻有“众仙坟”字样,另有石刻“出生入死”“不省知觉”等道家名言。
在圣经山举目远眺,神接茫茫宇宙,眼收浩瀚大地,再目睹遍山的道教遗址,仿佛腾云驾雾,遨游洞天。
蝶恋花.圣经山
位于昆嵛山清泉碧松环绕之中的无染禅院,自唐以来闻名遐迩。寺中的永康石刻,是汉永康年间所造,石刻共七十五字,五行,刻于石器面。石形如香炉,高一尺四,长一尺七,正面刻人马山水,极工致。
汉司马长元石门刻石,位于昆嵛山中珠山前。石门为两条大石面南而立,相距五米,石高2.95米,宽46厘米,厚22厘米,形同石剑,俗称“双石剑”,两石内侧有刻字。西石上端刻字不清,下为“司马长元石门”,东石刻有“建初六年十月三日成”,字系汉隶,书法質朴,结构方正,笔意淳古,篆意甚浓,为历代学者所瞩目。其他石刻还有《唐无染院碑》《麻姑梳妆阁碑》《宋重修黄垒院殿记》《金玉虚观碑》《元五华碑》等百余种,都为昆嵛山石刻之林增添了光彩,也为中外学者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昆嵛山中不但古代碑刻摩崖林立,现代书家手笔也时入眼帘,如沈鹏的“三官殿”、王学仲的“邺祖殿”、李铎的“碑林”、陈天然的“昆嵛揽胜”、韩天衡的“圣经山门”、周志高的“中流砥柱”、方传鑫的“虎啸龙吟”等,使观赏者不仅领略到大自然的钟灵毓秀,还能接受书法艺术的熏陶,难怪游人频频留影,流连忘返。
作者简介:郑德东,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威海市书协副主席,山东省当代艺术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专业。受教于著名书法家魏启后、陈云君、刘文华诸先生。其书法作品荣获数十项大奖,部分作品曾在国家博物馆、山东美术馆等文化艺术场馆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