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的编织农具
2022-05-30
在农耕工具中,编织工具是最为原始的生活、生产工具种类。早在距今六七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学会编织简单的生活用具了。在考古出土的二百多件竹编样本中,种类非常多,有篓、篮、簸箕、谷箩、竹席及捕鱼、养蚕等农业用具。到了战国和秦汉时期,我国的编织工艺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一、编织工具的材料
1.竹
在我国西部地区,秦岭、太行山、六盘山等山区盛产一种竹子,为箭竹的一类,俗称滑竹。这类竹子,质地轻且坚劲,是比较理想的编织原材料,多用来编织一些较为精细的工具,如筛、箩、席、小型提篮等。用其编织成的工具纹理细密、造型精巧。到了现代,很多竹编产品已成为手工艺品。
2.柳条
在我国西北地区,柳树分布广泛,非常容易取材,其枝条粗细变化均匀。经过剥皮、浸泡过的柳枝色泽光亮,具有很强的韧性,编织成型后不会变形,硬度较高,结实耐用。西北地区农耕工具中常见的簸箕、背篓、筐多为柳条编织而成。
3.荆条
荆树是北方地区常见的一种多年生灌木,其枝条细长柔软,柔韧性好。采割的荆条只要经过简单的浸泡,无须做更多的处理,就能用于编织。常见的用荆条编织的农具有笼、筐、背篼等。
4.秸秆
西北地区的秸秆编织是比较特殊的一种编织方式,一般以小麥秸秆、胡麻秆、草秆等为原料。秸秆编织的器物有非常良好的透气性和缓冲作用,可以作为储存的器物。器型可大可小,大的器物有粮仓,小的有蒲篮、蒲筐等。另外,生活中常见的锅盖、坐垫、草鞋等物品,也有用秸秆编织的。
二、西北地区传统农耕编织工具
1.簸箕
簸箕为一种铲形的编织农具。簸箕的编织方法在商周时期就已成熟,秦汉以后应用非常广泛。西北的簸箕多用柳条编织,在编织之前,经过蒸煮、去皮、阴干等程序处理柳条,颜色发白,色泽光亮,编织成型后基本不会再变形。一些手艺纯熟的农村手艺人编织的簸箕甚至不会漏水。另外,柳条编织的簸箕非常结实,只要保护得当,一般不容易坏。簸箕在西北地区农村的生产、生活中占据了比较重要的地位,是从事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工具。
2.筛、箩
筛、箩与杵臼、磨、箕、砻等一样,为谷物加工工具。在西北地区,筛是用细竹篾编织而成的。筛口的粗细决定了筛子所对应的要加工的谷物的种类,如筛小麦的筛子和筛糜、小米等细小谷物的筛子就不能互用。而箩是指用绢作为箩面的工具。由于绢的纹理细密,所以箩对应的加工对象一般是粉末状的,是对谷物经过磨制后的再一次加工。
筛的编织在农具中要求最为精细。不管在我国南方还是北方,筛都是用竹子为原料编织的。筛作为动词时是指将筛面与地面平行,以筛的圆心为中心做来回晃动筛面的活动。筛谷物时,不仅可以将细小的谷物筛落下去,还能够利用离心力的作用将同等大小但颗粒饱满、质量重的谷物筛到离筛心远的地方,而筛心处就会集中一些体积大但质地轻的谷壳、糠秕等物。筛的编织方法非常多,但造型相对固定,直径一般为50~80厘米,深度为12~18厘米。筛的口檐和筛壁的编织方法和簸箕等其他工具的编织方法一致,但筛面的编织则要求更高。根据加工谷物的对象不同,筛有粗、中、细三类。筛编织的方法以传统的六角孔编法、三角孔编法、六角与三角相叠法为主。
3.笼
笼是日常生活中用来盛物的编织工具的总称。在西北地区,笼是农业生产中最普遍、实用、廉价的一类编织工具,其造型变化多样。根据不同的使用方法、对象、用途,其造型有很大的区别。如最常见的用于手提、肩挑、背扛的笼子、畔笼、背笼等;用于马、驴、牛驮载的称为驮背笼;用于盛草的叫草笼;用于盛粪土的称之为粪笼;等等。
笼的编织材料非常广泛,柳条、竹篾、荆条、稻草的秸秆,甚至于稍有韧性的普通树枝都可用来做编织笼的材料。根据不同的使用对象和用途,其使用的材料会有比较明显的区别。如:日常用来盛食材的一般会用竹篾编织,编织工艺精细,造型比较固定,注重工艺美感,多由专门的编织手艺人编织而成。而用作盛装草料、粪土的笼多用柳条、荆条编织,造型随意多变,有直桶形、斗笠形、碗状等,农村稍有编织经验者都可编织。
西北地区农耕工具中的编织工具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其很多造型展现了粗犷、简洁、淳朴、朴素的美感,其中所具有的特殊美感实为最朴素、最原始的审美来源。在物质丰富、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农耕工具中大部分农具已失去其本身的实用价值。目前,农耕工具中所具有的特殊审美价值,更多地应用到了以怀旧、溯源为主题的公园、饭店等休闲娱乐场所,从而带动了农具的收藏热。同时,以农具的造型、纹理为元素的新的文化创意产品不断出现,也为农耕工具新的生命形式增添了活力。
(转载自《大众文艺》,宁夏师范学院 柳真 邮编:75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