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不避难 知难而进
2022-05-30刘同华
刘同华
“知难而进”,出自《左传·定公六年》:“陈寅曰:‘子立后而行,吾室亦不亡,唯君亦以我为知难而行也。”
这段话的背景涉及当时两个诸侯国,宋国和晋国,当时两国的关系是晋国占上风。宋国有一位卿大夫乐祁,曾侍奉宋元公、宋景公,多次代表宋国出使,与诸侯会盟。鲁定公六年,也就是公元前504年的秋天,乐祁对宋景公说:“诸侯中只有我们侍奉晋国,现在如果不派使者去晋国,恐怕会结怨于晋国。”宋景公当时没有表态。
乐祁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自己的宰臣陈寅。陈寅听后说宋景公一定会让乐祁出使晋国的。果然,没几天,宋景公对乐祁说:“唯有寡人对你的话感到高兴,你一定要去。”因为晋国国内有矛盾,陈寅预料到这次出使会面临危险,就对乐祁说了这番劝其知难而行的话:“子立后而行,吾室亦不亡,唯君亦以我为知难而行也。”陈寅这段话的意思是,建议乐祁确立完继承人再动身,这样即便自身有危险,也不会影响后面的事。
《左传》中的这段记载,与《后汉书·虞诩传》中记载的虞诩经历颇为类似。虞诩说:“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也就是说不遇到艰难困苦、急難险重的事情,怎么能看出一个人的能力与担当,正是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的意思。
当时朝歌的匪徒宁季等数千人造反,为祸数年,州郡官府无法镇压,于是朝廷任命虞诩为朝歌县令前往平乱。很多人为他的安危担忧,虞诩笑答:“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这是我们做事的本分。不遇盘曲错乱的根节,怎么来识别利器呢?”虞诩上任后,恩威并用,很快平定了叛乱。不唯如此,虞诩为官一生,始终清正廉明、刚正不阿,政绩卓然、深受爱戴,历任司隶校尉、尚书仆射、尚书令等职。北宋年间成书的中国古代名将传记《十七史百将传》,虞诩就位列其中。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这种知难而进的精神,不仅是一种不怕艰难险阻的勇气,更是迎难而上的担当与智慧。在传统儒家的入世精神中就有这样典型的东方文化特质——知其不可而为之。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并非逆潮而动,恰恰是在迷雾重重中看到了历史前进的规律与方向,克服一切困难,也要不断向前走去。
《论语·宪问》中记载,子路夜里寄宿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他从哪里来的,子路回答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听后说:“是那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吗?”
孔子一生都在为文化传承与发展尽心尽力,面对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不断奔走,薪火相传,尽管有时会碰壁,甚至有人会瞧不起他,但是他始终不曾放弃心中的信念。所以,后人评价孔子:“尧舜之志,若无孔子,则不得教化流传后世。”
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的文化从本源上,就有着鲜明的责任伦理和人文关照,它是一种从现实生活的正面来对人类负责的思想,始终义无反顾地站在现实社会中担当起人类生存发展的命运指引。
这一知难而进的价值理念,并不是迂腐固执的清高自守或自我标榜,而是在中华文明的大地上经过无数人、无数事反复磨炼与积淀而形成的思想基石。
(冯忠方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报》 图/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