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丸,不能想吃就吃
2022-05-30
说到六味地黄丸,可谓是家喻户晓,不少人家中都有常备。它由熟地黄、酒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共6味药组成,具有滋阴补肾的功效,可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等。临床上被广泛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如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高血压、早搏、脑出血后遗症、精神病、眩晕、失眠等心脑神志性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中的慢性肾炎、男性不育、乳糜尿、血尿、肾病综合征、尿毒症、遗精、血精、不射精、淋证、癃闭、遗尿等;消化系统疾病中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食道炎、便秘等;呼吸系统疾病中的肺气肿等。
原为小儿专用方
六味地黄丸首载于宋代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看看这书名就知道,这本书讲的都是小儿疾病的治疗,其中收录的方剂自然都是些小儿疾病专用方。
不过,六味地黄丸并非钱乙首创,而是钱乙在东汉名医张仲景所创八味肾气丸的基础上,减去了附子和桂枝两味药而来。为什么要减去附子和桂枝呢?“小儿阳气甚盛,因去桂附而创立此方,以为幼科补肾专药”。就是说,减去附子和桂枝的目的,就是为了适合小儿使用。现代临床上,六味地黄丸也的确常用于小儿疾病的治疗,例如小儿发育迟缓、小儿反复感冒、小儿糖尿病、小儿遗尿等。
所以说六味地黄丸是八味肾气丸的减方,原本是专门针对小儿疾病所设的补肾方。
去掉“两味”又何妨
那么,六味地黄丸在八味肾气丸基础上,去掉附子、桂枝两味之后,除了更适合小儿病情,带来的影响还有哪些呢?
我们知道,中药组方是在辨证的基础上,根据病情的需要,利用药物的七情,规定必要的药量,配伍组织成方。八味肾气丸组方为: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从《方剂学》记载八味肾气丸的主治证上看,腰痛、少腹拘急、下半身冷、阳痿滑泄、小便不利、消渴、脚气、痰饮、转胞等肾阴阳俱虚的临床表现中,腰痛、阳痿滑泄、小便不利、消渴等类似于肾虚病证的表现,而少腹拘急、脚气等则类似于肾实病证的表现,似乎两者都有顾及。但从《伤寒杂病论》原文来看,八味肾气丸能够用于“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这是明显的肾虚病证。所以,我们认为,八味肾气丸是治疗肾虚病证的方剂,也就是补肾方。
从组方用药的角度来看,八味肾气丸组方的8味药中,地黄无论是生还是熟,都是苦味药,只不过熟地黄的药性偏温,生地黄的药性偏寒。《伤寒杂病论》原文的干地黄,实际上就是现在的生地黄。除了地黄,牡丹皮也是苦味药,是具有清热凉血作用的苦味药。山药也称薯蓣,是甘味药,茯苓也是甘味药,这是两种药食两用的中药。山茱萸是一种标准的酸味药,酸主收敛。泽泻是一种咸味药,它也是《辅行诀》二十五味药精中收录的品种。附子和桂枝,则都是辛味药,药性温热。所以,八味肾气丸的组方配伍结构是“二苦二甘二辛一酸一咸”。
在分析方剂的五味补泻特点之前,首先要搞清楚,这个方剂的作用“靶位”,是单一脏腑,还是多个脏腑?如果是多个脏腑,以哪个脏腑为主?而八味肾气丸的作用“靶位”,很可能是两个脏腑,分别为肾水和肝木。肾水病证的治疗,以苦补之,以甘泻之,以咸润之。肝木病证的治疗,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在八味肾气丸的“二苦二甘二辛一酸一咸”里面,二苦补肾,二甘泻肾,一咸润肾,就能满足肾水病证治疗所需。余下的“二辛一酸”,恰好用来治疗肝木疾病。所以,八味肾气丸是补肾水合补肝木为主的治疗方,且补泻兼施。
明确了八味肾气丸补肾水合补肝木的组方策略,就能明白,去掉附子和桂枝,补肝木的作用其实就没有了。原因很简单,辛味才能补肝,八味肾气丸里面只有2种辛味药,一个是附子,一个是桂枝,去掉附子和桂枝,也没有其他的辛味药可以替代。于是,八味肾气丸补肝木的作用就缺失了。
不仅补肝木的作用缺失了,对于八味肾气丸中“二辛一酸一甘”的补肝木组合来说,没有了辛味药,酸味药山茱萸和甘味药山药的位置,自然也会发生变化。最可能的变化途径,甘味药山药直接加入肾水的治疗组合,构成“二苦二甘一咸”的配伍结构,增强了泻肾的力量。而酸味药山茱萸可能就会“单打独斗”,承担起一些补肺的作用。毕竟,山茱萸具有收敛的作用,能够用于头晕目眩、内热消渴等病证。
于是,去掉了附子和桂枝的八味肾气丸,功效特点也由原来的补肾水合补肝木,变为缺失了补肝木,增强了泻肾水,突出了一点点补肺金。正是这个原因,我们现在通常把含有附子和桂枝的八味肾气丸,用于补肾阳;而将缺失了附子和桂枝的六味地黄丸,用于补肾阴。
今以“补肾”扬美名
如今,六味地黄丸声名卓著,却是因其“补肾”的名号为人们熟知、追捧。而这也许要溯源自国人那久已有之的“补肾情结”。
从古至今,中国人的“补肾”情结始终不见衰减。中医理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是人体重要脏腑之一,对肾的重视原本无可厚非,但如果把握不住肾的生理特性,进行乱补与滥补,无异于南辕北辙,适得其反,结果就是——补肾、补肾,越补越亏。
一是将补肾与壮阳联系在一起。有些人房事不力,就责以肾虚。但导致阳痿的原因比较多,不完全是肾脏的原因。不良生活习惯、心理因素、身體和精神心理疾病、年龄以及其他因素等,都可以导致阳痿。从中医角度看,就是同为阳痿也有不同证型,有阳虚,也有肝郁气滞,又有脾气不足。补肾不同于壮阳,吃壮阳药也并不等于补肾。古代很多皇帝寄希望于服用壮阳丹药来延年益寿,但纵欲过度,反而加重肾虚,使壮阳丹药成了催命毒药。当今虽然早已没人服用丹药,但滥用“伟哥”等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药物,从中医角度看,也可能会损耗自身原本就虚弱的肾阴肾阳。
补肾的另一个误区是不辨阴阳,乱补一气,肾阴虚却用补阳药,肾阳虚却用补阴药。当前补肾的中成药非常多,且多是非处方药,随时随地都能购买。有些人一出现肾虚症状就吃六味地黄丸,有些人则是一出现肾虚症状就吃肾气丸,从来不管他是阴虚还是阳虚。可如果原本属于肾阳虚,服用六味地黄丸后继续滋阴而不补阳,就会使肾阳虚症状加重,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吃了六味地黄丸反而病症加重。并非是药物不好,而是我们用错了地方。
有些人认为中药相对来说比较安全,而六味地黄丸原本是小儿专用方,应该更为安全,所以能随便吃,这种认识是非常错误的。
实际上,六味地黄丸不能够随便吃,作为补肾阴的药物,其主要是针对于肾阴不足所出现的相关症状进行治疗。如果胡乱吃六味地黄丸,很多疾病会越吃越重,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第一点,肾阳虚的患者不建议吃六味地黄丸,否则越吃阳越虚,越吃阳痿、早泄症状越为明显。第二点,脾胃虚弱的患者不建议吃六味地黄丸,该药具有非常滋腻的特点,会导致脾胃虚弱加重,特别是脾胃虚寒加重,而引发腹泻的情况。第三点,湿气太重的人(多见于过于肥胖的人)也不建议吃六味地黄丸,因为有助湿的隐患,会使疾病加重。
古人云“用药如用兵”,稍有差池则性命攸关,专业的大夫在临床用药时都得仔细斟酌,只怕药不对症酿成大错。而我们自己怎能视生命如草芥,随意服用呢?
加減衍生出群芳
六味地黄丸是在八味肾气丸基础上衍生出来的经典方剂,经过历代医家反复实践,又在其基础上逐渐衍生出许多新的方剂。
杞菊地黄丸 出自清代董西园编著《医级》,在六味地黄丸组方的基础上增加了枸杞子、菊花,功能滋肾养肝,用于肝肾阴亏的眩晕、耳鸣、目涩畏光、视物昏花。现代研究认为该药可用于高血压、脑血管病、各种眼科疾病、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及干燥综合征等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以该药加减变化的方剂如今广泛应用于内科、眼科、骨科、皮科、妇科、儿科等多种疾病,如头晕、高血压合并三叉神经痛、中心视网膜炎等。
知柏地黄丸 处方最早源于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所著《景岳全书》,原名为滋阴八味丸,到清代董西园编著《医级》卷十二中更名为知柏地黄丸。是在六味地黄丸组方的基础上增加了知母、黄柏,功能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口干咽痛、耳鸣遗精、小便短赤。现代临床研究认为,知柏地黄丸加减可以治疗糖尿病、更年期综合征、干燥综合征、慢性前列腺炎、糖皮质激素副作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汗证、反复口腔溃疡和反复尿路感染等。
麦味地黄丸 同样出自清代董西园编著《医级》。是在六味地黄丸组方的基础上增加了麦冬、五味子,功能滋肾养肺,适用于肺肾阴亏、潮热盗汗、咽干、眩晕耳鸣、腰膝酸软。现代临床可见用于更年期综合征、口渴、多汗、老年糖尿病、矽肺、肺炎等。
金匮肾气丸 与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所述八味肾气丸(肾气丸)有所不同。八味肾气丸的方药组成为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牡丹皮、泽泻、桂枝、附子共8味药;金匮肾气丸的方药组成为地黄、山药、山茱萸(酒炙)、茯苓、牡丹皮、泽泻、桂枝、附子(炙)、牛膝(去头)、车前子(盐炙)共10味药。金匮肾气丸功能温补肾阳,化气行水,适用于肾虚水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畏寒肢冷。现代临床中,可见用于糖尿病、神经性口渴、甲状腺机能亢进/减退、老年抑郁、老年便秘、尿崩症、男子精子异常、女性不孕、前列腺增生、再生障碍性贫血、坐骨神经痛、强直性脊柱炎等。
当然,六味地黄丸的衍生方远不止这些,在此不一一赘述。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虽然地黄丸类中成药组方合理,整体药性较为平和,长期临床实践也证明其安全性较高,一般不会出现不良反应。但是,药品不是食品,错误使用还是会造成副作用。所以,用药最好还是听医生或药师的建议,否则,一是容易被这些“名称相似而作用相反”的药品所迷惑,二是不对症使用可能造成副作用,不利于疾病的诊治。
扩展 链接
补肾必须先辨证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负责藏精纳气,若肾精气不足或肾阴阳虚损,即为肾虚。不过,肾虚也有阴阳之分,要补肾首先就要弄清属于何种肾虚。
肾阴虚最经典的表现是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其中的重点是潮热盗汗,可用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左归丸等;肾阳虚最经典的表现是腰膝酸冷,畏寒肢冷,阳痿早泄,夜尿频数,肢体浮肿,其中的重点是怕冷夜尿多,可用右归丸、桂附地黄丸、强肾片等。
如果同时有肾阴虚和肾阳虚的表现,有时潮热盗汗,同时也很怕冷,有时阴虚阳亢,有时阳衰阴盛,那么就可能是肾阴阳两虚。中医理论认为,阴阳相生相济,阴损及阳,阳损及阴,所以无论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最后都有可能发展为肾阴阳两虚。治疗肾阴阳两虚的中成药包括龟鹿二仙膏、补脾益肾口服液、佳蓉片等。
所以,六味地黄丸并不适用于所有类型的肾虚,它主要是补肾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