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朝鲜朝文人刘希庆汉诗的民族性浅析

2022-05-30邵嘉昱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唐诗朝鲜诗人

摘要:刘希庆是朝鲜朝委巷文人群体中的一位代表人物,著有《村隐集》与《丧礼集》。刘希庆在创作汉诗之时多取法于中国唐诗,17世纪译官洪世泰曾评价其汉诗:“其为诗,闲淡近唐。”然而,刘希庆受三唐诗人与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他在接受唐诗的同时,还不忘显露出朝鲜朝独有的民族性特征,进而使诗歌逐渐本土化。

关键字:朝鲜朝刘希庆委巷文人民族性

刘希庆(1545—1636),字应吉,号村隐,江华人,父亲刘业仝,母亲裴氏,朝鲜朝中期的委巷诗人,其代表著作为《村隐集》与《丧礼集》。他精通丧葬礼术,曾跟随南彦明学习《文公家礼》与当朝所需礼仪。此外,他又同朴淳学习唐诗,为自己的汉诗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刘希庆虽出身贱民,但自中年起就被授予官職,逐渐摆脱了身份上的束缚。壬辰倭乱(1592—1598)之时宣祖给予其身份任免状;1609年国库亏空,刘希庆主动献计后被授予正三品官职“通政大夫”;仁祖反正(1623)之时被授予中二品官职“嘉义大夫”;1646年因儿子刘逸民立功,他又被追赠为正二品官职“资宪大夫汉城判尹”。

诸多有关刘希庆的评价均指出其在汉诗创作中受唐诗影响颇深的现象。如洪世泰:“自号村隐,其为诗,闲淡近唐。”李晬光:“昔别诗相赠,连篇字挟霜,犹追唐李杜,不学宋陈黄。”李植:“刘固善为声诗,得王孟体格。”李珙:“其惟性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且不休者,历古通今,独饭颗翁一人。”不仅如此,笔者在刘希庆经典代表作《村隐集》卷1中也发现了不少地方有中国唐诗的痕迹。如文中直接提及唐朝诗人:王维“摩诘奇才难画处”等3处、杜牧“樊川何事太迟迟”等2处、杜甫“觅句还惭老杜才”1处、李白“何羡湓池李谪仙”1处等。又如,其诗中常常化用唐诗:“何当共倚东楼月,却话完山醉赋诗”套用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野店烟初暝,渔村火独明”套用杜甫“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等。

然而自“三唐诗人”起,文坛上掀起了一股“汉诗本土化”的热潮,使诗人在创作过程中会下意识地去增添与朝鲜朝本土相关的内容。活跃在这一时期的刘希庆亦不例外,本文将从其诗歌中出现的本土地名、前朝历史、风俗民情、文坛嬗变四个角度出发,分析刘希庆汉诗中的民族性,进一步体会刘希庆诗文中的民族文学精神。

一、情系锦绣河山

朱太史之蕃,新安人,游汉江作长篇一首,使首揆柳永庆次之。时简易制述官代制,其首句曰:“汉江自古媛佳客,不能十里王京陌。”近接使柳根见改王京二子作长安,简易微哂,及呈太史,大加叹赏。因招出长安二字,谓之曰:“长安本非尔地,语亦萎,不若王京二字。”西墹闻愧。

明朝大臣朱之蕃在读完朝鲜朝诗人创作的汉诗之后,指出此类汉诗过多使用中国地名。朱之蕃认为这一创作弊端无法将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准确传达。自此,朝鲜朝诗人便逐步走向了汉诗本土化的摸索之路。

崔孤竹辈,尝曰我国地名,不及中原,故作诗不得使地名,每以为恨。

“三唐诗人”之一的崔庆昌与前文所述的朱之蕃有着类似观点。他认为诗人们不能存在本国地名不如中国地名的想法,还鼓励诗人们在创作中要多使用朝鲜朝本土地名。由此可见,朝鲜朝诗人们真正开始使用朝鲜地名创作最早可以追溯至三唐诗人出现的16世纪。而生活在该时期的刘希庆因生性爱好游山玩水,且受到三唐诗人的影响,他的诗歌中出现了很多朝鲜朝本土地名。

夜宿清猿寺,朝游碧洞霞。

武陵知不远,流水泛桃花。

——《中兴洞》

暂过正阳寺,仍登天逸。

乱山千万叠,揔是玉屏开。

——《登正阳寺天逸》

无等山前息影亭,池边细草唤愁生。

溪云酿雨能欺月,减却梅窓一夜明。

——《息影亭》

家在长安紫陌东,门前流水碧溶溶。

丹砂鍊罢无余事,坐对三山第一峰。

名作欣赏/诗文评鉴>

昌德宫西景福东,中间一壑水溶溶。

人来莫谓无佳翫,看取中天耸碧峰。

——《枕流》

《中兴洞》一诗中出现的“中兴洞”与“清猿寺”是位于全罗南道丽水市的一个洞。刘希庆将自己客宿清猿寺的经历与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武陵”相比拟,告诫读者们不必跋山涉水去寻觅远方的美景,只要拥有一双慧眼就会发现美景无处不在。

《登正阳寺天逸》题目中的“正阳寺”与“天逸”位于江原道金刚郡内康里,此诗描绘出了诗人登上天逸后看到了叠叠重山之景。两处朝鲜朝本土地名的出现,除了有单纯记录美景的功能外,还有提升朝鲜朝人民内心民族自豪感的作用。

《息影亭》中的“息影亭”与“无等山”是朝鲜的地名。息影亭位于全罗南道潭阳郡南面池谷里处。诗人在息影亭看到“草”“云”“雨”等情景后不禁心生愁绪。“息影亭”与“无等山”的出现不仅可以让读者油然升起熟悉感,还将作者内心的情感烘托到了极致。

《枕流》中的“昌德宫”与“景福宫”均是朝鲜朝时期建立于首尔中路区的宫殿。刘希庆借用这两个耳熟能详的地名作为参照物来介绍自己的家——“枕流”的具体位置。

通过以上四首诗可知,诗人使用本国的山川湖海进行创作可以更好地营造环境、渲染气氛。除此之外,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也可以更为清晰准确地被本族人民接受,从侧面也凸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回顾民族历史

以历史作为背景材料的汉诗分为咏史诗与怀古诗两类。朝鲜朝15世纪的咏史诗与怀古诗多借用中国历史与文物来对朝鲜历史进行再解释。直至16世纪,随着三唐诗人的出现,怀古趋势渐渐显现。三唐诗人的汉诗中常用“百济”“扶余”“松都”“松京”吟咏人生无常、现实悲观以及对前朝的惋惜与怜悯之情。

尽管《村隐集》卷1中收录的咏史诗与怀古诗数量不多,但也可以从中洞悉出其存在的怀古倾向。

独立溪桥畔,风烟万壑阴。

殿荒已没,山水古犹今。

辇路飘寒叶,毬庭下夕禽。

逢人问前事,落日照西岑。

——《松京怀古》落魄湖西放浪游,钓龙畔泛孤舟。

球庭细草空添恨,辇路寒烟暗结愁。

半月城边曾洒泪,皋兰寺里又登楼。

温家五百年前事,落日渔歌古渡头。

——《次白马江怀古韵》诗人乘逸兴,独上练光亭。

木落山新瘦,天寒酒易醒。

云深箕子墓,月挂浿江城。

往事今追忆,难堪泪濯缨。

——《练光亭》《松京怀古》题目中的“松京”是高丽都邑之意,

因此,可將该诗归类于怀古诗。诗人独自一人站在桥边,回首往昔“殿”“辇路”“毬庭”等的繁华,今日的荒凉不言而喻。在战争频发的环境下,刘希庆不免想起前朝高丽时代,借助此诗流露出渴望社会回归太平盛世的美好愿景。

《次白马江怀古韵》与《松京怀古》有颇多相似之处。第一,通过题目可以将其定位为怀古诗;第二,内容上均选择了“辇路”“毬庭”两个修饰对象;第三,诗歌整体都间接地表达出诗人对前朝高丽的追忆。即:失魂落魄的诗人游走于江湖,看遍世态炎凉后,禁不住想念起500年前的和平年间,真是“温家五百年前事,落日渔歌古渡头”。

《练光亭》中的“箕子墓”是后代人为箕子建造的坟墓。“浿江”是在历史上频繁出现的词语,也就是如今的大同江。从内容上本诗在提及朝鲜历史后进入了尾联的“往事今追忆,难堪泪濯缨”,以此表达了诗人因怀恋往事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纵观上述例文,可以发现回顾民族历史这一部分常被用于边塞类诗歌中。因刘希庆身处兵连祸结的战争时期,不免今昔对比,心生重返前朝和平与安宁之愿。

三、融合风俗民情

15世纪后半期至16世纪前期的朝鲜朝汉诗大都只是被当作一种交流的工具或表达感情的手段,主题较为单一,创作手法只涉及借景抒情与托物寓意。与此相比,16世纪三唐诗人的汉诗主题则向前跨越出了巨大一步,与伤春悲秋不同的是,这一时期的诗作更贴近当时人民的生活意识。如描写农村风光、农民生活,借日常生活吐露内心情感,代表农民发声等。同样身处于16世纪的刘希庆,因自身身份卑贱以及社会民不聊生,他在创作汉诗之时自然会将关注点投射到社会层面。

不见西潭久,思之暗断魂。

空山吟伐木,落日望停云。

兵火六年内,交亲几箇存。

何时风雨夕,笑语对芳樽。

——《奉寄李学官》

节序端阳值,秋千画阁前。

红裳飘白日,绣舃蹴青天。

却讶吹箫女,还疑窃药仙。

下来垂手立,云鬓绿颓然。

——《秋千》

东畒迢迢十里强,耕余黄犊卧斜阳。

清和四月移秧急,处处农夫擧趾忙。

——《金陵菊村八咏东畒观稼》

雨余山色翠霏微,

正是官途柳絮飞。

杜宇亦知为客苦,

慇懃劝我不如归。

——《客中闻杜鹃》

第一首《奉寄李学官》创作于战争时期,表达诗人渴望回归和平之年以及欲与旧友重聚的思想感情。刘希庆一生经历了壬辰倭乱、丁酉再乱、丁卯胡乱、丙子胡乱等各种战乱。在这样的背景下,他赠给自己的挚友“西潭”“李学官”(即李达)一首诗,希望待到风雨平息,二人依旧能同“昨日”一样把酒言欢。

《秋千》一诗则是记录了端午时节朝鲜朝女子们荡秋千的风俗习惯。高丽显宗时期中国使臣郭元曾提及“在高丽端午荡秋千”的习俗。诗歌首联交代了当前正值端午,进而引出秋千登场,颔联勾勒出一幅女子荡秋千图,颈联中以“吹箫女”(源于中国《列仙传拾遗》,代指美女、仙女)、“窃药仙”(即传说中的嫦娥)衬托此女子的美貌,尾联描绘出了荡完秋千后女子美貌依旧如初的状态。整首诗从端午佳节女子荡秋千的场面入手,将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与朝鲜朝本土风俗结合。

《金陵菊村八咏东畒观稼》是以农村生活作为背景来展开的。第一句中的“十里”交代了农民艰巨的工作任务,第二句悠闲自得的黄牛与第一句勤勤恳恳的农民形成了对比,第三、四句营造出了农民们在四月栽秧的忙碌场景。以上情景均为刘希庆亲眼所见亲身所感,借此向读者展现出农民们忙于生活疲于奔命的实景状态。

《客中闻杜鹃》旨在表达对当时政界的不满。1565年文定王后去世后,士林派作为新的势力登上了政治舞台,可见刘希庆曾亲眼见证过勋旧派与士林派之间的斗争。诗歌第一句描写了雨后雾气弥漫的山景,第二句将如今的官场比作空中杂乱飞舞的柳絮,三、四句将自己的想法寄托于杜鹃,用杜鹃的口吻告诫自己日后不要踏入仕途。总体来看,该诗从侧面阐述了官场生活的复杂与混乱。

相较于前两个部分,融合风俗民情所适用的主题则相对广泛。如展示端午荡秋千的风俗习惯、摇摇欲坠的朝廷动荡、早出晚归的农民生活等,这一部分将朝鲜朝当朝的生活恰到好处地融入了汉诗作品中。

四、当朝文坛嬗变

刘希庆《村隐集》卷1里收录的所有汉诗中可以找到许多凸显当年文坛现状的语句。大体分为三类,即作诗氛围的浓厚、人才济济的局面、诗社雏形的显现等。

首先,作诗氛围的浓厚。“诗能聊遣兴,酒亦可消愁。”(《荡春》)“吟诗聊遣兴,把酒且论怀。”(《真松亭》)“裁诗自拟酬佳节,把酒谁能慰老翁。”(《登高》)“晴窗斜点笔,净几坐题诗。”(《敬次沈正江亭韵》)“携琴弹古调,呵笔写新诗。”(《端居再用前韵》)“百首新诗清刮目,千秋嘉庆喜浮颜。”(《奉呈申判尹义州迎慰之行》)根据以上六个例文,可以发现在刘希庆生活的年代里,诗人常将“诗”和“酒”进行类比,酒是一种饮品,被用来消愁解闷,而诗则是文人们抒发情怀的工具。

其次,人才济济的局面。“有客清秋跨大鹏,飘然直上碧云层。”(《佛顶·别徐佐郎》)“曾闻南国癸娘名,诗韵歌词动洛城。”(《赠癸娘》)“道德明千载,文章冠一方。”(《题深谷静菴墓》)“词华争雪月,笔力动龙蛇。”(《赠杨秀才》)尽管刘希庆只提及了白大鹏、李梅窗、赵光祖等几位有着卓越作诗才能的人,但诗人的身份阶层则涵盖了文臣、平民,乃至妓女。从这一点可以了解到当朝诗歌在被大众接受的同时也逐渐趋于平民化。

最后,诗社雏形的显现。“慇懃为报诸诗伴,湖寺寻僧定几时。”(《赠张德翁兼示诸友》)“吾行不为寻芳意,唯趁论诗十日期。”(《重逢癸娘》)“何当横跨青牛去,雪屋悬灯共赋诗。”(《敬呈湖堂仙案》)“仍逢方外侣,把酒共论诗。”(《清平寺赠金秀才》)“何当更作骚坛会,共对云山改旧诗。”(《赠崔英叔》)“他时倘得论文会,共把深杯一放歌。”(《次郑孝纯韵》)上述六句均涉及诗人们聚在一起结成诗会交流诗作的相关内容。诗会,即为诗社,在朝鲜朝提及诗社自然就会联想到委巷诗社这一代名词,而朝鲜朝的第一个委巷诗社就是由刘希庆、白大鹏建立的枕流台诗社。这种结诗社论诗作的文人活动为后期各个委巷诗社的建立起到了奠基作用。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明晰刘希庆当时的文学界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人们拥有提笔写诗的高涨热情;诗人的范围逐步扩大到平民、女性群体;委巷诗社萌芽的诞生等。由此看来,诗歌的地位在当时社会可谓举足轻重。

五、结语

刘希庆在创作汉诗时多次提及王维、杜牧、杜甫、李白等多位唐朝诗人,甚至还撰写“闲斋尽日烧香坐,手把唐诗独自吟”这一诗句,足以看出诗人对唐诗的崇尚与热爱。不仅如此,刘希庆在接受唐诗熏陶的同时,还致力于将本民族的文学与文化融合进作品中,使自己的汉诗更具民族性色彩。

通过研究朝鲜朝文人刘希庆汉诗中所显现的民族性特征,可以发现诗人们展开本土化创作以后产生了很多积极的影响。不仅有助于提高本族人民赏析与理解的能力,还有助于增强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这一改变大大宣扬了朝鲜朝的民族风情,对其优秀文化的域外传播起到了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16??三唐詩人·唐詩風研究[D].????:???????????,2005.

[2] ???.??(思菴)???????-????????????????-[J].泮橋語文研究 ,2004(16).

[3] 洪万重.诗评补遗[M].首尔:成均馆大学出版社 ,2019.[4] 刘希庆.村隐集[M].庆尚南道:南海郡 ,2009.

[5] 许筠.惺所覆部藁[M].首尔:民族文化促进会 ,1989.

作者:邵嘉昱,长春理工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韩国古典文學。

编辑:杜碧媛E-mail :dubiyuanu63.com

猜你喜欢

唐诗朝鲜诗人
唐诗写柳之妙
春夜讲唐诗记
唐诗里的日与月之争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朝鲜国庆"轻松"阅兵显自信
唐诗赏读
朝鲜试爆氢弹,中方坚决反对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