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纵即逝的艺术
2022-05-30王凯梅
王凯梅
Kruip始终在发展一种融合时间、空间与感知的艺术。她通过建筑、雕塑、声音、表演等载体,来传达观察与见解。而令她的作品最为打动人心的,总是与我们是谁、来自何处、去向哪里的发问关联在一起。
用一只金属管折成的长方形雕塑如同一只门框立在房屋正中,将隐入黑暗的画廊白盒子切割成包含诸多对立感知的想象空间:明与暗、黑与白、实与空、真与虚……如果这一切对峙的张力还不足以让观众全身心地体验作品,艺术家又为这件风格简约的作品赋予了声音。当观众走近作品,用金属锤敲击它时,乐声便在空间里响起,袅袅余音波及每一位在场的观众,直至占据整个空间。这是荷兰艺术家Germaine Kruip带来的结合声音艺术、雕塑和表演的展览,正在维伍德画廊(AxelVervoordt Gallery)于比利时安特卫普由旧工业厂房改造的空间中展出。时间、空间、声音、光线……这些常见于Kruip作品中的难以确定的、稍纵即逝的元素在她二十多年来的创作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和表达方式。有时候,它们直指艺术家戏剧舞台设计的专业教育背景,将用光线明暗来塑造舞台空间的技能延展至她的艺术作品中,将发生在排练室中无法预设的不确定性转化为作品中的恒定特征;有时候,它们牵动着艺术家的童年记忆和成长经历,多元的美学来源和学术背景在作品中得到视觉化再现;而更多时候,它们源自艺术家对自我身份和经验的思考,从艺术本源中提炼见解。
1970年出生于荷兰的Kruip在位于比利时北部荷兰语区的安特卫普长大。她并非传统的美术背景出身,最初学习戏剧和舞台设计,曾在剧院工作多年,直到30岁,她感受到内心对艺术创作的渴望,才转入视觉艺术领域。她自嘲自己是一个“常常比别人慢一拍”的人。她在创作前往往会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思考和研究。“女性艺术家具有天生的敏感和同理心。”在Kruip 11岁的时候,发生在安特卫普中央火车站附近的一起袭击爆炸事件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身为艺术家的Kruip被委托以安特卫普中央火车站为现场,创作一件作品的时候,她再次来到这座具有百年历史的新巴洛克式建筑,望着火车站内75米高的穹顶,她少年时代的记忆禁不住浮现出来。于是,Kruip决定在火车站的穹顶下呈现一场演出。
她在售票廳上方的阳台上横向搭了一条20米长的金属管,通过与敲击乐制造商Thein Brass和音乐人Tom De Cock的合作,呈现出一部听起来音节简单,内涵却细腻复杂的敲击乐乐曲。2021年10月20日,由5名音乐家组成的乐队登上了火车站的阳台,共同呈现这一名为Resonance(回声)的作品。当乐谱的第一个音节在大厅响起时,单纯的金属敲击乐声如海浪般在穹顶下的空间里翻滚蔓延,让观众在空气的颤动中感受到历史的回声。现代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曾反复提醒人们记录历史的重要性,“过去的真实图像就像是一道闪电”。面对历史这个无法复原的图像,本雅明警告我们历史图像的消逝也会带走我们从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Kruip从自身经历出发,以结合建筑、城市历史与当下的作品,为在“闪电”下揭开的过去的真实图像赋予了响亮的声音。
Kruip始终强调作品与观众的共鸣关系,传递她对身份、历史、当下和未来的认知。当这些认知建立在稍纵即逝的光线、阴影、声音、舞蹈表演上时,看似简单的表现形式却意味着艰难的挑战,“举重若轻”就成了她作品中的魅力。Kruip涉及的主题总是社会性的。就如声音在她作品中的表达,无须石破天惊,但当乐声占据了你的听觉神经时,打动你的已不仅是不绝于耳的声音,更是这种声音背后的创造者为你打开的、观看世界的另一个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