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精神”主题班会的设计:源于生活体验,用于生活探究

2022-05-30朱晓玲

师道·教研 2022年9期
关键词:中国精神班会课班会

朱晓玲

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时期地区和领域形成的“中国精神”可细分为30多种,例如“五四精神”“红船精神”“工匠精神”等一系列伟大精神,它们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人类精神文明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丰厚的土壤。

翻看百年历史不难发现,“工匠精神”对于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也承载了新时期人民群众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向往。2016年以来,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及“工匠精神”,把“工匠精神”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也提到:“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学习发扬“工匠精神”的紧迫性

小学生求知欲望强烈,对周围的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不过,由于他们年纪尚小,心智正处于发育期,学习意志相对薄弱,粗心大意等问题仍客观存在,不利于个人发展。因此,让学生从小学习“工匠精神”,培养学生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优秀品格很有必要。以班会课形式开展“工匠精神”的宣传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品质,还是学生今后走向社会,解决实际问题搭建重要桥梁,更是符合我国青少年学生生发展核心素养和教育改革发展要求。

本研究以小学二年级的“工匠精神”一课为例,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注重在培养文化素养的同时,积极探索“中国精神”主题班会的设计思路,以期为班主任们提供一定的教学思路。

二、“工匠精神”主题班会设计思路

1.用生活体验唤醒学生的认知,感受“工匠精神”

小学生的认知主要是基于生活体验。“引导并不是从外部强加的,引导就是把生活过程解放出来,使它最充分地实现自己”。从生活体验中唤醒学生的认知,让学生从活动体验中感受班会主题,在心理上产生亲近感,进而激发出孩子们浓烈的学习兴趣。

生活体验导入,奠定情感基础。课堂活动不在于多,而在于巧。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实际,设计诸如一个书写词语的活动。教师词语卡片发给学生,让学生抄写一遍词语。教师拍摄学生抄写词语的视频,学生写完后,教师展示视频并提问:“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刚才同学们写字的状态?”学生马上联系到日常写字体验,很快想到“认真”“专注”等词语,此时,学生便有了“工匠精神”的初步感受,这为接下来学习“工匠精神”奠定了情感基础。此外,这个书写活动还可以在本课的最后再次使用,此次的学生一定会更专注,写得更美观,这便是“工匠精神”在学生生活中的运用效果了。

巧妙设问,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在班会课上同样要避免“灌输式”教学方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巧妙设问,循循善诱、因势利导,真正让“要我回答”转变为“我要思考”,充分凸显学生的班会课的主体地位。在看完学生自己写字的视频后,教师让学生思考刚才写字的状态,引起了学生的热烈反应。教师介绍了“工匠”一词的含义后再请学生自由猜想什么是“工匠精神”,学生也能联系生活经验进行大胆猜测。通过联系生活经验的导入活动和巧妙提问,能够较快地触发学生的情感和认知,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强有力的基础。

2.用生活体验强化学生的认知,学习“工匠精神

善用生活素材,拉进学习距离。如何让枯燥的理论变得鲜活,易于学生学习非常重要。“工匠精神”这一概念虽然听起来和学生当前的生活体验相差较远,但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并通过视频、图片、音频等学生喜欢的方式呈现出来后,“工匠精神”内涵也变得更加鲜活、有趣了,自然而然拉进了与学生的距离。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精神”的素材很多,因为其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教师在收集素材的时候还要辨别真伪。本课中,教师选用《大国工匠》栏目中对数控微雕能手常晓飞的介绍。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尤其是出现了用比头发丝还细0.05毫米的刻刀刀头在直径0.15毫米的金属丝上刻字的画面时,学生就能很直观地就感受到“工匠精神”的“一丝不苟、执着专注”的具体表现了。此外,教师还选择了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且感兴趣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大疆无人机”创始人江滔;新冠疫苗研究主力陈薇博士;复兴号高铁总设计师梁建英等作为学习素材,让学生感受到“工匠精神”离他们的生活并不遥远,应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

再现生活体验,深化学习内容。教师要注重利用课堂互动、创设情境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让课堂“活起来”。在学习“工匠精神”的环节中,教师设计了两个主要的学生活动,分别是“小小讲解员”和“我为你点赞”。“小小讲解员”是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介绍手中的代表人物,最后再向全班讲解。通过互相介绍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工匠精神”的代表人物,让学生在讲解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对“工匠精神”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对“工匠精神”的向往之情。而“我为你点赞”则是回归到现实生活,让学生发现身边的具有“工匠精神”的人,引导学生把学习典型人物的实际落实到自己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之中。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可以学习可借鉴的例子。

3.在生活体验中运用学生认知,践行“工匠精神”

联系生活体验,制定学习目标。班会课主要是为了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因此,还需要让班会主题回归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当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将本课学到的内容运用到提升自己中来,在实际生活中践行所学知识。在分享、学习他人的“工匠精神”后,教师设计活动:说说自己想要运用“工匠精神”提高哪些方面。学生可以从个人学习、体育运动、劳动等方面展开思考,确定一个明确并且可操作的目标,从而将本课所学迁移到自己的生活体验中来,让自己在接下来能在生活中践行“工匠精神”。

利用生活体验,运用学习内容。在学生充分交流分享后,教师让学生再次书写“精益求精”一词,进一步体验和践行“工匠精神”。此时,学生在书写的过程中会比第一次写的时候更加专注,一丝不苟。同时,教师展示学生的书写效果后,再请学生分享书写时候的感受。从初感、学习、运用到最后的体验“工匠精神”,课堂活动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促使“工匠精神”内化为学生高尚的精神品质,外化为优秀的行为习惯,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运用好“工匠精神”。

4.用生活体验检验学生的认知,落实“工匠精神”

建立跟踪问效机制,检验学习效果。班会课的结束,并不代表此次学习的结束。作为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及时对学生所学进行及时评价很跟踪回访,从而真正落實班会主题。

例如,在“小小讲解员”活动中,教师只请了4名学生进行全班讲解,课后,学生可以继续讲解给他们的朋友、家人。此外,教师还可以继续跟踪回访,给予学生展示的平台。又如“我的进步计划”只让学生在课堂中简单口述了,课后,还可以让学生书写并粘贴到自己的书桌或者房间显眼处,在一个或者两个星期后,教师再对学生的进步之处进行回访调查,并予以鼓励或相应的指导,从而让学生切实将“工匠精神”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之中。

渗透生活细节,真正落实学习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精神品质是延续性的而非片段式的,班会课所学习的内容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之中,而应该将班会课所学渗透到学生今后生活的细节之中,不断引导强化“工匠精神”,这样才能真正真正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责任编辑 黄博彦

猜你喜欢

中国精神班会课班会
“花样”班会课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班主任如何有效开展主题班会
谈班会课的主题及组织形式
初中生主题班会创新策略
小学主题班会课中德育的实施策略
中国梦的精神是中华优秀文化基因的延续
“感动中国”视域下少数民族模范人物的中国精神特质评析
中国文化元素对现代油画艺术的影响探究
“中国精神”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