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武夷山国家公园
2022-05-30陈永香赵勤恩
陈永香 赵勤恩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保护生物多样性,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要让我们生活的家园更绿更美。”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对国家公园体制的建设与完善、增加生态惠民福祉等方面给予了关注。
时间回到2021年10月12日。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中国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和武夷山等首批国家公园正式官宣,共涉及10个省份,保护面积达到23万平方公里,标志着我国在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首批5个国家公园具有代表性和独特性,充分体现了我国“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的国家公园理念。
本期主角——武夷山国家公园,它既是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也是近3000种高等植物和7000多种野生动物的家园。
春日里的武夷山国家公园,群山叠翠,彩叶斑斓,美不胜收。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首站便走进武夷山国家公园。青山绿水间,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武夷山有着无与伦比的生态人文资源,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最重要的还是保护好。”
生态兴则文明兴。近年来,福建省坚持生态优先,圆满完成了武夷山国家公园各项改革试点任务,武夷山森林植被的原真性、完整性得到加强,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去年10月,武夷山国家公园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公园,开启了保护工作新篇章。
理顺体系:从多头管理到统一高效
乘一叶竹筏荡入山光水色之中,听溪水汩汩作歌、鸟啭莺啼,赏云海无边、峰峦叠嶂……每逢节假日,武夷山国家公园开放景区游客如织。
武夷山国家公园不仅整合了风景名胜区,还整合了九曲溪光倒刺鲃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等不同类型的保护地。它横跨福建、江西两省,规划总面积1280平方公里,是我国唯一一个既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又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国家公园。
这里有世界同纬度带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被誉为“世界生物模式标本产地”,有高等植物292科2829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4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67种,堪称“天然植物园”。
这里是珍稀、特有野生动物的基因库,有野生动物7407种,其中野生脊椎动物655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8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84种,被中外生物学家誉为“鸟的天堂”“蛇的王国”“昆虫的世界”。
这里还拥有典型丹霞地貌的绝妙景观,南朝诗人江淹曾用“碧水丹山”形容武夷山的形胜姿容;保存着新石器时期古闽族人留下的文化遗迹,是闻名中外的“朱子文化”及世界红茶和乌龙茶的发源地。
但这里也曾有过诸多无奈。由于缺乏顶层设计,同一保护地分属不同部门管理,碎片化现象严重,保护管理效能低下,自然资源处于所有者不明确状况,经常出现“公地悲剧”……
整合保护地,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势在必行。2016年6月,国家发改委批复《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试点实施方案》。自此,福建开启推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武夷山样本”的探索实践,着力推动管理体制从“分散”到“统一”。
统一法规。先后出台《武夷山国家公园条例(试行)》《武夷山国家公园特许经营管理暂行办法》,制定资源保护、产业引导等11项管理制度和12个规范标准,建立规范完备的公园治理新体系,实现依法治园。
统一规划。2020年,福建省林业局、省发改委和省自然资源厅联合印发《武夷山国家公园总体规划》以及生态保护、科研监测等5个专项规划,整合优化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规划,形成了科学、统一、可操作的国家公园规划。
统一确权。2016年,武夷山国家公园被列入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地区。福建省自然资源厅探索形成“两个方法、九个步骤”的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模式,解决了自然资源跨行政区域登记的问题,探索了国家所有权和代表行使国家所有权登记的途径和方式,为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提供了“武夷山经验”。
经过5年多的努力,武夷山国家公园圆满完成了各项试点任务,建立统一高效的行政管理新体制,实现了“三大转变”。
管理体制上,通过机构整合,建立“管理局——管理站”兩级管理机构,实现了管理体制由分散、多头、低效管理向统一、垂直、高效管理转变;职责分工上,通过厘清管理局、所在地政府、省直有关部门权责,实现了管理职责由模糊不清、交叉重叠向权责清晰、协同配合转变;资源管护上,通过统一确权登记、统一保护管理、强化跨省协作,实现了资源管理由多层级、多主体向一体管理、联合管护转变。
强化管护:既严格管控又科学修复
设立国家公园,首要职责是保护。但保护难度不小。据介绍,武夷山国家公园地处南方集体林区,集体土地占比54.37%。武夷山是世界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近年来武夷山岩茶、红茶价格居高不下。在利益驱使下,山上毁林种茶、山下违法占地建设,成为当地很长一段时间的乱象。
武夷山国家公园以问题为导向,迎难而上,多措并举,强化保护。
每天到鹰嘴岩巡山,是武夷山国家公园护林员张权的规定动作。巡检助手终端,是他的随身法宝。一旦发现茶树违规扩种点,张权便当即拍照、录像,一键完成事件上报,系统自动测算出违规扩种面积。这些数据被实时传送至武夷山国家公园巡护管理平台,工作人员随即调取系统调查资料进行比对。
“以前是徒步巡山,用‘望、闻、问、切方式去管护,如同大海里捞针,效率太低。”张权感叹:“现今通过智慧监管,效率提高了很多,不仅解决了山高路远的难题,还如同装上‘电子鹰眼,实现指哪查哪,一个人就能负责一大片森林的管护工作。”
记者了解到,为解决人手少、监管盲区多等问题,武夷山国家公园建立了智慧管理中心,综合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卫星遥感等信息技术,通过大数据采集和分析,实时掌握当日入园人数,监测预警水质、大气、森林防火等情况。
走进武夷山国家公园智慧管理中心,大屏幕上,武夷山国家公园范围内的生态环境、生物资源、森林覆盖率、林业有害生物以及巡护执法等信息一目了然。
“天上有卫星遥感、空中有无人机、山上有视频监控、地上有护林人员巡检,监督有公众参与。”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片区智慧管理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全域覆盖的感知网络,打破了数据孤岛,实现对公园“天空地一体化”的监控监测,用科技之眼看护碧水丹山。
既严格管控又科学修复。近年来,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片区全面禁止试点区林木采伐,因地制宜开展退化林分修复,完成封山育林62.5万亩。
2021年,福建省发改委、自然资源厅制定并印发《福建省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施方案(2021—2035年)》,其中明确,要加快推进武夷山脉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全面保护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对区域内所有天然林实行严格保护,提升生态安全屏障质量。
武夷山钟灵毓秀,人文荟萃,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这里遗留着距今4000多年,全世界发现年代最久远、体现古越人特有葬俗的架壑船馆等文化遗存;集儒、道、佛文化于一处,是宋代朱熹新儒学的摇篮,被称为“闽邦邹鲁”“道南理窟”;保存有堪称中国古书法艺术宝库的历代摩崖石刻450多方,宫观寺庙及遗址60余处。武夷山国家公园实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统筹好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
从立法到规划,从执法到修复,通过综合施策,武夷山国家公园试点改革之后,保护实现了“三个提升”。
管控举措提升。通过强化智能监控、分区管控、生态修复、责任追究四大措施,构建了管理智能化、管控严格化、修复科学化、责任明晰化的自然生态系统管理新模式。
执法效能提升。通过整合执法机构、集中行政处罚、推进联动执法、完善执法协作、规范执法行为,形成了“零容忍、全覆盖”的高压严打态势,执法威慑力显著提高。
保护成效提升。森林植被原真性、完整性得到加强,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福建片区森林覆盖率达96.72%;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增加,新发现雨神角蟾、福建天麻、武夷山对叶兰等11个物种;地表水、大气、森林土壤各项指标均达到国标I类标准。
“两山”实践: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共赢
守着绿水青山,不能过穷日子。破解生态保护与区域发展矛盾,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通道,是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又一重要课题。
武夷山国家公园坚持生态优先不动摇,选择与绿水青山相得益彰的绿色产业为支撑,走出一条既要“青山”又要“金山”的路径。
推广生态种茶,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在武夷山国家公园,随处可见“头戴帽、腰系带、脚穿鞋、远离化肥农药、施用有机肥”的生态茶园。茶山不可秃顶,山尖需要“戴冠”,山中种植茶树并套种绿化树,山底既要修路,还要有绿植被。
“国家公园免费提供苗木,鼓励茶园套种,种植楠木、红豆杉、银杏等珍贵阔叶树。”福建省武夷山市永生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说,生态茶园根据不同季节,见缝插针地套种紫云英、大豆、油菜花等绿肥作物,导入捕虫板、捕虫灯等绿色防控技术,坚持人工除草,杜绝草甘膦等化学农药使用,提升茶叶品质,促进了产业增效,带动了茶农增收。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社会得绿、林农得利”。武夷山市星村镇程墩村王卓英等14位村民与国家公园管理局签订毛竹林地役权管理合同。依据合同,未来10年,在原有生态公益林补偿金的基础上,他们还可获得每亩每年118元的生态补偿款,但不得再开展采伐竹材、采挖竹笋等经营活动。
“实施地役权管理后,毛竹林的林地、林木权属不变,国家公园则获得毛竹林的经营管理权。”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生态保护部负责人说,通过统一管理,既减少了重要保护区域的人为活动,又保证了林农的权益。目前,武夷山国家公园共设定生态公益林保护补偿、天然商品乔木林停伐管护补助、商品林赎买、地役权管理补偿等11项补偿内容,实现了“社会得绿、林农得利”。
发展“水美经济”,激活一江清水。光泽县肖家坑水库位于原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库集雨面积26.5平方公里,平均年来水量3400万立方米,为城区居民第一饮用水源地。“目前肖家坑水库日供水2万立方米,还剩下8万立方米左右的优质水资源没有得到集约利用。”光泽县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说,2017年通过“水生态银行”抛出橄榄枝,一下子引来了“大龙头”泽汇渔业。目前,泽汇渔业产业园项目总投资达20亿元,可实现年产值20亿元,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光泽县探索发展“水美经济”,搭建“水生态银行”运营平台,对水资源生产要素进行市场化调度配置,引入社会资本,积极发展包装水、高端养殖、涉水休闲康养和文化旅游等生态产业,走出了一条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路径。仅2020年,光泽县就挖掘、培育水美经济项目150多个,总投资达400多亿元。光泽县“水美经济”也被自然资源部列为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典型案例。
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片区通过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开展特许经营、推进生态茶园建设、支持生态旅游发展、开展生态移民等措施,形成了“用10%面积的发展,換取90%更重要区域的保护”的管理模式,建立了“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减量聚居、环境友好”的国家公园居民点体系,破解了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的矛盾,探索实现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途径,提高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例如,2020年区内桐木、坳头2个完整行政村人均收入分别比周边村高6400元和7300元,初步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站在新的起点上,国家公园迎来新机遇、新使命、新征程。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片区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深化改革,久久为功,着力把武夷山国家公园建设成为生态文明体制创新的典范、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的典范、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社区发展互促共赢的典范。
(文章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图片除署名外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