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喇沁旗 扶持产业与保护生态同步
2022-05-30曹梦玥
曹梦玥
打造特色种植产业全链条
在喀喇沁旗王爷府镇喇嘛地村一处硬果番茄收购点,马月玲正在将硬果番茄装箱。在王爷府镇,像马月玲这样因硬果番茄产业受益的村民还有很多。为了发挥耕地最大的经济效益,喀喇沁旗积极探索特色种植产业,王爷府镇的硬果番茄产业是其中之一。镇党委书记耿利军说,王爷府镇自2006年开始大力推广种植硬果番茄,为提高村民种植的积极性,政府出台一系列利好政策,包括免费发苗、财政补贴、贷款免息等。经过多年发展,整个王爷府镇累计发展冷棚硬果番茄已达3.2万亩,辐射周边5个乡镇发展3万亩。目前整个喀喇沁旗年产优质番茄60余万吨,实现产值30余亿元。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攻坚、稳定脱贫成果的根本之策。耿利军说,脱贫攻坚期间,王爷府镇通过实施“菜单式”产业扶贫,全镇452户贫困户1217名贫困人口累计发展冷棚硬果番茄860亩,年增加纯收入860余万元,带动增加贫困户就业岗位1000余个,人均增收1万元。在硬果番茄全产业链条的带动下,全镇1500余贫困户实现了稳定脱贫。
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阶段,王爷府镇也继续深耕硬果番茄产业发展。耿利军介绍,目前,王爷府镇用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及其他项目的资金,打造硬果番茄冷棚、保鲜库、交易市场等配套设施,推动硬果番茄产业逐步形成全产业链条。
除了硬果番茄產业,药材产业也是喀喇沁旗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之一。喀喇沁旗牛家营子镇降雨适量,土壤肥沃松散,药材种植历史已有三百余年,其中北沙参产量占全国总量的80%,桔梗占全国总产量的60%,素有“中国北沙参、桔梗之乡”的美誉。这里生产的药材远销浙江、福建、安徽、广东等全国多地,并出口至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
牛家营子镇王营子村的村民刘富世代以种植中草药为生,40多年的种植经验让他成为了村里有名的“土专家”。刘富说,沙参等药材的种植周期在150天左右,跟粮食差不多,但收益却是粮食的好几倍。今年刘富一共种了一亩半地的中草药,产量预计在800-1000公斤。“政府对药材产业发展比较扶持,经常请专家来对我们进行指导。”
牛家营子镇荣兴堂药业的生产车间里,工人将药材进行切片、炮制等加工后包装成袋。除了对中蒙药材种植方面的扶持以外,牛家营子镇着力在延补中蒙药材加工、销售链条上下功夫,积极构建集药材种植、规模生产、精深加工、物流销售和配套服务于一体的现代中蒙药材产业化集群。目前,全镇有药材企业25家、经营药材的个体工商户和专业合作社300余个;每年集散各类中蒙药材100余个品种、20余万吨,交易额逾10亿元。牛家营子镇已成为中国北方地区中蒙药材的集散地和中转站。
喀喇沁旗乡村振兴局副局长郭子瑶说,目前喀喇沁旗立足本地区特点和优势,持续做强农业主导产业,做好平台载体建设,走一条规模化、标准化的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之路。
保护开发一片林
喀喇沁旗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近60%,辖区内有旺业甸、王爷府、马鞍山四个国营林场。2019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马鞍山林场了解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时强调,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贡献国。这么大范围地持续不断建设人工林,只有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做到。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守好这方碧绿、这片蔚蓝、这份纯净,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世世代代干下去,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
马鞍山林场地处燕山山脉,是一处以管护为主的生态经营型林场。1962年建成之初,马鞍山林场只有4.2万亩的天然次生林,经过几代林业人的不懈努力,如今马鞍山林场有林面积10.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98.86%。马鞍山林场副场长柴树岭说,从2019年至今,马鞍山林场完成各类项目造林6883.2亩,造林成活率均达到95%以上,森林资源培育取得显著成效。如今,马鞍山林场已经成为首都地区重要的绿色生态安全屏障。
为了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林地资源,近年来,喀喇沁旗积极推进林下经济发展,围绕原生态野生林下产物、林下种植、林下养殖和林果业这四大板块,做足林业经济这篇文章。
在位于美林镇的旺业甸实验林场林下经济示范基地里,62岁的刘金国正在实验田里除草。刘金国说,自从示范基地运营起他就开始在这打工,主要负责除草和收蘑菇。旺业甸林场自2021年起开始引进赤松茸在林下开展小面积种植并取得了成功,今年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000多亩,每亩纯利润在1.2万元左右。
据旺业甸林场护林员郭相伟介绍,目前林场种植的赤松茸主要销往河北涿州,然后再分销到其他城市。由于利润较高,群众种植的积极性很高。赤松茸不宜在同一个地块连续种植,目前基地正在积极开展姬松茸、杏鲍菇、鸡腿菇等其他食用菌的种植试验,成功后将在农户间推广种植。郭相伟表示,未来实验基地还计划进行林药种植试验。
优越的生态资源,为喀喇沁旗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便利。郭子瑶说,喀喇沁旗初步确定了发展6大核心景区和发展全域乡村旅游的发展思路,重点打造赤峰市南部休闲康养度假游和近郊乡村休闲游。
马研
河南街道马鞍山村大学生村干部
喀喇沁旗共有142名“乡招村用”大学生毕业生,“90后”马研就是其中一位。马研是土生土长的喀喇沁人。2016年,本科毕业的马研前往貴州省铜仁市石阡县支教一年。在那里,她看到石阡县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受到从事乡村工作的重要意义。2020年研究生毕业后,马研选择回到家乡,为建设家乡作些贡献。
近几年,马鞍山村及周边村庄的变化让马研印象深刻。“马鞍山村整个村的村容村貌,还有乡风文明建设做得特别好,让我觉得选择回来是对的。”刚开始接触农村工作时,马研感到身上的担子很重。“刚回来时,我从学生角色一下子转变到工作角色上来,又是做农村工作,好多方式方法掌握得不太好,还好有村民组长和其他党员干部带着我一起干。”马研说,目前她所属的河南街道专门给每一个在村里工作的大学生安排了一位代管领导,负责指导他们开展工作。
在群众走访过程中,马研发现不少村民反映辅导孩子学习存在困难。结合马鞍山村的实际情况,2021年3月起,马研组织发起了“四点半课堂”活动,组织一批志愿者为辖区内的在学中小学生打造“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党史学习教育及课业辅导等志愿服务,同时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马研说:“乡招村用大学生的任期是5年,我现在想的就是把这5年的任期干好,立足当下,尽己所能,为村民干些力所能及的事。”
张树林
王爷府镇上瓦房村村民
“每年4月10号左右就要开始打床起垄,栽苗后每隔七八天浇一次水,等苗长起来还要定期掐尖打杈,防止枝杈疯涨。”说起硬果番茄的种植过程,张树林了如指掌。今年56岁的张树林是远近闻名的硬果番茄种植能手。早在2006年,他就响应村里的号召,种起了硬果番茄。多年来田间地里的实战经验让他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土专家”。张树林说,他去年一共种了9个大棚,一年的纯收入达到了15万元。今年,张树林种植的9个大棚的总产量预计在13万斤左右。“我跟我老伴儿两个人忙不过来,赶上打药浇水农忙的时候还得雇一两个工人帮忙。”
杨玉星
王爷府镇上瓦房村老支书
王爷府镇的硬果番茄产业始于2006年,是上瓦房村老支书杨玉星带头发起。“其实最早从2004年就开始了,只是一开始没人种,积极性不高。”杨玉星说,王爷府镇土壤肥沃,气候适宜,非常适合硬果番茄生长。为了提高村民种植的积极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免费发苗、财政补贴、贷款免息等。“第一年种的村民,一亩地能赚五六千块钱。在2004年那是啥概念?村民们看到实际效益了,积极性也就调动起来了。”经过多年发展,整个王爷府镇累计发展冷棚硬果番茄3.2万亩,辐射周边5个乡镇发展3万亩,全旗年产优质番茄60余万吨,实现产值30余亿元。
欧海光
内蒙古地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农业技术推广员
34岁的欧海光是王爷府镇汤土沟村人,目前在王爷府镇一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担任农业技术推广员。从内蒙古民族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毕业后,欧光海先到了赤峰市的一家农业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看到家乡番茄产业的发展后,他便萌生了回乡发展的想法。“刚回来时对番茄种植也没有经验,还好公司跟镇里合作成立了院士之家工作站、基层培训讲堂等,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专家和技术人员对我们进行培训指导。”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学习和专家指导,再加上田间实践,许多农户种植多年才能摸索出来的番茄种植和管理技术,欧海光很快便掌握了。现在欧海光主要负责番茄种植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有有机肥技术、秸秆还田技术、控肥减药绿色防虫技术以及智能灌溉技术。”除了搞研究,欧海光更多地是把自己掌握的技术传播出去,帮助农户解决一些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为了帮助村民解决种植技术上的难题,王爷府镇同当地的科技公司深度合作,建立了院士工作站和乡土人才培训基地,引进农业专家和农业院校讲师60余人,组成智慧农业硬果番茄培训团队,每年定期为农户提供种植指导和培训等服务。同时培养一批当地的技术人才,实现“外部引才”和“内部育才”相结合。
渠雪平
锦山镇阳坡村村民
渠雪平是锦山镇阳坡村的村民,自2020年开始在喀喇沁旗锦山镇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标准化育苗工厂工作。“每天我都要观察种子的出苗率以及植株的生长情况、是否生病,同时还要观察温度和土壤的干湿程度,来判断是否需要浇水,每隔六到七天还要打一次除菌剂。”渠雪平告诉记者,一般三色堇的培育周期在35-40天,“西瓜、白菜等水果、蔬菜会短一些,大概在25-30天。”这些技术和知识都是她来到工厂之后逐渐学会的。“一开始就是觉得工厂离家近,照看孩子方便。工厂会定期组织一些培训,在这里还能学到一些种植技术,未来我还想在这里继续干下去。”
刘富
王营子村村民
“我从20来岁就开始种药材了,村里有三分之二的人都靠这个为生。”拥有40余年的种植经验,刘富是村里有名的药材“土专家”。他说,沙参等药材的种植周期在150天左右,跟粮食差不多,“收益可是粮食的好几倍!”今年刘富一共种了一亩半地的中草药,产量预计在800-1000斤。“政府对药材产业发展比较扶持,经常请专家来对我们进行指导。”刘富说,沙参最怕的就是根腐病,如果根腐病能根治,一亩地能增产20%-30%。“本来今年政府也请了专家,但由于受疫情影响,专家过来时已经出现根腐病的情况了。”这对刘富来说是个不小的遗憾。不过对于药材种植的前景,刘富还是非常乐观的。“这几年种植经验越来越足了,产量越来越高了,生活也越来越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