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成熟了吗
2022-05-30刘畅
刘畅
如今18岁的高三学生毕业前往往会举行隆重的“成人仪式”,与法定的成年年龄相呼应。然而,脑科学研究发现,18岁并非一个合适的标准,不仅因为人各有异,更因为那时人还没有发育完全。
大脑的前额叶是一个容量接近大脑三分之一的神经组织区域,它负责大脑的大部分“理性”工作:管理情绪,举止得体,进行复杂推理、思考,做出重要决策。“成熟稳重”所包含的大部分内涵,主要由前额叶完成。但前额叶是大脑中发育最晚的部分。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中心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与分子病毒学、免疫学和医学遗传学教授加里·文克,几十年来一直在做神经科学方面的研究,他认为前额叶的成熟时间,女性大约在25岁,而男性要到30岁。
科学家发现,在前额叶发育完全之前,面对危险情况,青少年的大脑比成年人反应更强烈,面对奖励,则往往更倾向于做出冲动的决定,尤其在同龄人的关注下,更容易采取冒险的行动。少年时期包括记忆力、口头表达在内的认知能力接近成年人的水平,但他们的情感成熟度仍停留在儿童时期的水平,他们往往无法像成年人那样预测自己的未来。比如加里·文克教授曾常年研究毒品对大脑的影响,他发现尽管周围人不断在强调毒品的危害,但这并没有真正改变年轻人的行为。吸毒的年轻人第一次接触毒品时,不会考虑险恶的后果,甚至国外的法律体系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德国的法律就写明,18岁以上适用成人刑法,18岁以下适用少年法;同时规定,21岁以下的青少年如果经过专业评估,发现身心发育还是未成年人,就允许仍用少年法。
但生理基础的这些特点,并不意味着在25岁以后,“成熟”就不再是一个问题。心理层面的自我完善比生理上的成熟更为艰难,而与“不成熟”最相关的问题就是钟情于自己的容貌或能力、无视他人的“自恋”。1979年,美国精神病学协会(APA)的“诊断和统计手册”首次正式承认自恋人格障碍,它被描述为“一种自体重要性或独特性的感觉;对无限成功的幻想的痴迷;对不断关注崇拜的暴露癖需求;对自尊威胁的典型反应;人际关系中的典型干扰,如特权感、人际爆炸性、在过度理想化和贬低的极端之间交替的关系;缺乏同理心”。在精神分析大师科胡特看来,自恋是人性,甚至小孩只有在自恋的满足和受挫中,才能习得自尊。而令人恼怒的自恋,往往是自恋没有发展成熟。比如一个三四岁的孩子会向人炫耀自己的家人有錢有势,母亲会回应他、纠正他,让他在受挫时认识到相对真实的自我。但当同样的情况发生在一个中年人身上,他非常势利,他最关心的是获得更大的权力,将他人看作工具,他就成为了一个自恋的人。即使位高权重,也会被心理学家视为不成熟。
发展心理学家卢文格在《自我发展》中,将自我发展的过程分成8个阶段,像一个阶梯,从婴儿出生一直延续到成年以后,甚至直到死亡。前4个阶段是从婴儿到学龄前,人的“自我意识”从无到有,把自己与客体、与母体分开,做事由完全被冲动主导,变为能够趋利避害,识别规则。
之后的阶段都可能出现在成年人身上。在遵奉阶段,儿童学会按规矩办事,但是认同的不是规矩的道理,而是规矩本身,比如当一个人喜欢和信赖群体内的某些成员时,就会狭隘地认同该群体,而拒绝任何一个外群体。自我可能停在这里,也可能向公正阶段过渡。在下一个阶段,一个人第一次发现了称之为“良心”的道德信号,一个人服从规则,并不是为了逃避惩罚,也不是因为群体支持这些规则,而是真正为了自身才评价和选择规则。他具备了正义和公正的概念,不仅能体验到自己的内在,也能观察其他人的观点和隐蔽情感,人际关系成为可能。之后是从公正向自主阶段过渡,个体观念增强,同时注重情绪依赖,容许异议和似是而非,“我要我觉得,但我也尊重你觉得”,但还无法解决“独立还是依赖”的问题。而在自主阶段,自主的人有勇气承认和处理冲突,而不是回避它,或者把它投射到环境里,比如允许孩子犯错误。最终的统整阶段,在卢文格看来是一个心理学家很难描述和研究的阶段,因为这样的人已经能够调和内在矛盾,与世上无解的状态和解。
卢文格认为,大多数人一生的自我发展都会停留在遵奉阶段和公正阶段之间。
人格心理学家戈登·奥尔波特列出“成熟的人”的5个标准:能够积极但客观、现实地看待自己,比如大体上是喜欢自己的,允许、了解自己的缺点,不太会用“糟糕的”这类词评判自己,对自己的认知相对稳定,不太会受外界或者他人的影响,了解并尊重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情绪;具备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具备常识;有幽默感;有自洽的一整套生活哲学。
这样的标准与卢文格的8个阶段,以及科胡特的“自恋”理论,都有相通之处。尤其一致的是,自我只有在环境不符合他们的预期时,才有成长发展的机会。卢文格的自我发展理论启示人们,也许成熟是一个过程,意味着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的不断迭代。
(摘自微信公众号“三联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