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斗女神”徐颖: 科研是精英,科普是网红

2022-05-30王瑞红

妇女生活 2022年9期
关键词:北斗科普卫星

王瑞红

她16岁考上大学,32岁成为中科院光电研究院历史上最年轻的博导、教授,先后担任北斗导航分系统主任设计师,导航技术院副主任、研究员

从小梦想当科学家,17岁获北京市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

今年39岁的徐颖,成长于四川省仁寿县一个书香之家,妈妈是老师,爸爸是工程师。徐颖从小好奇心强,喜欢探索,立志将来当一名科学家。

因天资聪颖,妈妈又在学校工作,徐颖4岁多就上了小学,并在父母引导下通过系统学习打下了扎实基础。整个小学阶段,她每次考试,成绩都在班级甚至年级名列前茅。

10岁时,徐颖升入初中。她的理科成绩特别拔尖,是班里数一数二的学霸。1999年,年仅16岁的徐颖以612分的优异成绩考入北京信息工程学院(现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通信工程专业。

入学后,作为全系年龄最小的学生,徐颖在专业学习上遇到了挑战——通信工程专业理论知识晦涩难懂,学习难度大。但徐颖毫不畏惧,迎难而上,仅用了一个学期时间,就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专业课考试排名第一的好成绩。

因为学习刻苦努力,成績又出色,徐颖在大二时被学校推荐参加了北京市电子设计竞赛,不负众望获得一等奖。

2003年,徐颖本科毕业,顺利考取北京理工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继续在她钟情的通信工程领域深造。

以“天基、空基、地基导航通信一体化”解决方案圆满完成我国首个基于低轨卫星的北斗信号增强技术试验

北京理工大学是一所“985工程”和“双一流”名校。靠着名校资源加持,徐颖有机会站在通信科技的最前沿,跟随导师接触到北斗卫星导航项目,与北斗结缘,开启了自己的科研人生。

在导师安排下,徐颖专攻北斗导航系统的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这是当时通信行业最前沿的课题,也是北斗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在这个课题里,徐颖主要负责研制信号接收机。这段研究经历,让她对北斗系统有了一定了解。

2009年,徐颖博士毕业,进入隶属于中科院的光电研究院工作,担任助理研究员,仍从事北斗导航系统的研究。

从一定意义上说,徐颖是一名科研新手,但硕博连读期间跟随导师研究北斗项目的经验,以及身为学霸的超强悟性,让她很快适应了北斗系统的研究工作。之后她仅用3年时间,就以丰硕的科研成果获评中科院副教授,开始担任北斗导航分系统主任设计师,负责增强北斗信号的技术试验。

这是徐颖第一次独立负责北斗试验系统中的大项目,压力和挑战非常大。很多从原理上看起来很容易解决的问题,实际上却要花费数年时间,经过无数次试验才能真正解决。

为了做好这个试验课题,徐颖广泛查阅资料,泡在实验室里不断设计试验方案,并对方案反复检验、改进。最终,她提出了“天基、空基、地基导航通信一体化”解决方案,圆满完成了我国首个基于低轨卫星的北斗信号增强技术试验,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并获得了2018年度卫星导航定位科技进步特等奖。

从事科研攻关的同时,徐颖还从2015年开始担任中科院光电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带了几名研究生。在仅比她小几岁的学生眼里,她既是“大师姐”,又是令他们尊敬的专业领域的导师。在学术领域,徐颖对学生要求很严,学生犯了错,她批评起来毫不留情,曾让一个学生前后8次修改同一篇论文。但在学术之外,她更像学生们的大姐姐,和他们分享水果、零食,甚至给他们当红娘。

在普通人看来,每天泡在实验室里的生活无疑是枯燥的,徐颖有时也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如同龄人丰富多彩,但她看得很开:“这就是科研工作者该有的状态。所谓有失必有得,有付出才会有收获,在这个行业一定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默默耕耘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作为女人,徐颖说自己也不是苦行僧。面对工作压力,她有着独特的调节方式,那就是“抽时间逛逛街,吃点儿好的,买点儿贵的”,比如喝一杯自己喜欢的奶茶,买一件自己看中的衣服或首饰,权当犒劳一下自己。

徐颖在探索中不断成长,最终成为北斗系统研究的领军人物之一。

2020年6月,北斗三号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部署,可以为全世界人民提供导航服务了。在举国上下为此感到自豪的时刻,徐颖既欣慰又感慨,因为她经历了研制北斗系统的全过程,心里最为清楚,全体北斗人付出的汗水与努力远超平常人的想象。她为自己能将青春奉献给祖国伟大的北斗事业而自豪。

被中国科协任命为科普中国形象大使。她的演讲视频经网络传播后,播放量超过2000万次

作为80后,与许多年轻人一样,徐颖也喜欢上网。上网的过程中她发现,很多网友对北斗导航系统不了解甚至有很多误解。于是她萌生了科普北斗知识的念头,想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深奥晦涩的科学知识传播出去。

比如有的网友调侃,美国的GPS系统是正版,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系统是高仿,欧盟的伽利略系统是低仿,中国的北斗系统充其量只能算是网上“九块九包邮”级别的产品。对于这种误解或者说贬低,徐颖觉得,作为一名全程参与北斗系统研发的科研工作者,她有责任有义务予以纠正和澄清。

从2016年开始,徐颖便在由中科院全力打造的SELF格致论道公益讲坛上做科普工作。在一场题为《来自星星的灯塔》的演讲中,她以《鲁滨逊漂流记》为例子,以浅显易懂、幽默风趣的方式与大家互动,科普了北斗导航系统在通信应用中的强大功能,解答了几个有关北斗系统最受关注的问题,并就“清华女学霸破解北斗数据送给美国”一事进行了澄清。

曾有外媒报道,一名从清华大学毕业的女生,在美国留学期间,破解了我国北斗二代定位导航卫星的信道编码规则,并发表多篇论文,获得美国航空无线电技术委员会的表彰,甚至还因此获得了美国绿卡。消息一出,很多人开始质疑我国北斗系统的安全性。

徐颖告诉大家:“这名女生破解的只不过是最普通的民用北斗密码,而且这组密码在被她破解之前,已被北斗系统弃用。所以这组密码被破解对北斗系统的安全性不会造成任何影响。而北斗系统的军用密码安全级别非常高,由多人共同编译,且为了保密,每个人只负责编译其中一小段,彼此并不知道对方的编译规则和密码排序。这种安全级别的密码,即便是参与北斗密码编译的专家,都不可能轻易破解。如果有人想破解军码系统,我建议用更为简单直接的方式,就是造一台时空穿梭机,穿越到北斗军码设计之初,在旁边偷听。也许,这个技术(造时空穿梭机)难度比破解北斗军码更容易一些。”她不失幽默的一番话,立即引起台下阵阵笑声——建造时空穿梭机在理论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通过做科普工作,徐颖从科研的幕后走到了台前,被中国科协任命为科普中国形象大使。她的演讲视频经网络传播后,播放量超过2000万次,她本人则一下子成了众人追捧的“网红女神”。《人民日报》发文点赞:“科普需要更多徐颖。”网友们从此纷纷叫她“北斗女神”。

如今,除了做好科研工作,徐颖已把北斗知识科普当成了自己的兼职,常以导航专家的身份出现在科普电视节目或讲座上。她说:“好的科普不仅要正确,而且要有趣,能让听众从中学到东西。我将继续致力于科普,激励更多人探索未知世界,尊重科学。”

2019年,她再度被中国科协任命为科普中国形象大使。

作为一名年轻科学家,徐颖无疑是优秀的、成功的。迄今为止,她已在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跻身国内一流卫星导航定位技术专家行列。作为中科院光电研究院建院以来最年轻的博导,她在卫星导航系统及信号增强技术方面开展了系统性工作,承担了来自二代导航专项、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的多个科研课题。她曾作为北斗系统专家代表,受董建华先生邀请赴香港参加“国家科技创新成就展”,作了关于北斗系统的特邀报告,还多次在导航学术会议上作特邀报告。她还曾获得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第二届“启明星”优秀人才奖,入选首届遥感青年科技人才创新资助计划,获得SELF年度人物奖。

中国科普研究所科普作家王大鹏评价徐颖:“她是一位罕见的在科研和科普方面都取得卓越成就的年轻科学家。”

【编辑:冯士军】

猜你喜欢

北斗科普卫星
北斗时钟盘
miniSAR遥感卫星
科普达人养成记
“北斗”离我们有多远
静止卫星派
Puma" suede shoes with a focus on the Product variables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首个北斗全球“厘米级”定位系统开建
中国的北斗 世界的北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