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豫南优质水稻减氮增效试验
2022-05-30祁玲郭清友汪丽
祁玲 郭清友 汪丽
一、試验目的
选用豫南稻区大面积推广种植的优质品种,通过减氮试验,探究豫南稻区优质稻氮肥合适用量,为豫南稻区优质稻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二、材料与方法
(一)试验材料
1.试验地点设在固始县往流镇陈族村。
2.试验时期为2021年4—10月。
3.供试土壤为水稻土,质地黏壤,肥力中上。
4.前茬作物为小麦,每667 m2产量250 kg。
5.供试品种为兆优5455。
6.供试肥料为复合肥(25-10-10),尿素(N46%)。
(二)试验处理与设计
试验设7个处理,分别为:A1,普通高产田施纯N总量13.0 kg。基肥纯N 8.75 kg,分蘖肥纯N 4.25 kg。A2在A1的基础上减N 3%,减N部分是追肥(下同)。A3减N 6%。A4减N 9%。A5减N 12%。A6减N15 %。A7为空白对照,不施氮肥,大区示范。每个大区面积0.093 hm2,共7个小区,试验田面积0.73 hm2,四周设保护区,走道0.5 m。
(三)试验操作管理
1.耕地。小麦收获后进行整地,旱耕水整,整田后规划小区,小区四周筑埂,防止串水串肥。
2.施肥。按照方案设计要求施肥,具体各小区施肥量为:A1,基肥每667 m2施复合肥(25-10-10)35 kg,分蘖肥尿素9.1 kg;A2,基肥每667 m2施复合肥(25-10-10)35 kg,追施分蘖肥8.3 kg尿素;A3,基肥每667 m2施复合肥(25-10-10)35 kg,追施分蘖肥尿素7.4 kg;A4,基肥每667 m2施复合肥(25-10-10)35 kg,追施分蘖肥尿素6.6 kg;A5,基肥每667 m2施复合肥(25-10-10)35 kg,追施分蘖肥尿素5.8 kg;A6,基肥每667 m2施复合肥(25-10-10)35 kg,追施分蘖肥尿素5.0 kg;A7,不施氮肥,单施磷钾肥。
3.水稻插秧。试验田水稻于2021年6月7日移栽,秧龄36 d,人工移栽,栽插规格为15~20 cm,每667 m2栽植2.2万穴,每667 m2基本苗6.0万。
4.田间管理同一般大田。
5.水稻收获。试验田水稻于9月26日全部成熟,进行田间取样测产,并进行室内考种,获得相关试验数据。
三、结果与分析
(一)不同处理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由表1可知,不同处理对水稻的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主要表现在生长中后期。播种期为2021年4月29日,各个处理相同,移栽期为2021年6月6日,各处理相同,分蘖期为2021年6月21日,各个处理相同。至拔节期,各个处理出现变化。A1、A2、A3三个处理的拔节期相同,均为2021年7月17日;A4、A5、A6三个处理拔节期相同,均为2021年7月16日,A7处理拔节期最早,为2021年7月12日。呈于抽穗期,A1、A2两个处理抽穗期为2021年8月18日,A3、A4两个处理抽穗期为2021年8月17日,A5、A6两个处理抽穗期同为2021年8月16日。A7抽穗最早为2021年8月12日。再看成熟期,A1成熟最晚,为2021年9月24日;A2次之,为2021年9月23日;A3、A4的成熟期为2021年9月22日,A5、A6的成熟期为2021年9月21日;A7成熟最早,为2021年9月16日。
可见,随着氮肥用量的减少,水稻生育期逐渐提早。最后从综合抗性上分析,随着施氮量的减少,水稻抗病虫能力逐渐增强;随着施氮量的减少,水稻抗倒伏能力逐渐增强。
(二)不同处理对水稻成产因素及产量的影响
从下页表2可以看出,不同处理对水稻成产因素有不同的影响,从A1到A7,亩穗数逐渐减少。从A1的亩穗数15.96万减少至A7的11.68万,其他方面如穗粒数、穗实粒数变化不太规律,大致趋势是从A1到A7数据呈现下降态势。千粒质量呈无规律变化,产量情况,以A2产量最高,每667 m2产量达到520.5 kg;A3处理居第二位,每667 m2产量达到516.2 kg;A1居第三位,每667 m2产量达到510.3 kg;A4处理产量居第四位,每667 m2产量为500.5 kg;A5居第五位,每667 m2产量达到488.0 kg;A6居第六位,每667 m2产量为460.8 kg;A7居第七位,每667 m2产量最低,为306.5 kg。
上述数据说明,处理A2氮磷钾配比合理,有利水稻健壮生长,因而产量高,经济效益好,而处理A1施氮肥偏多,呈现贪责晚熟现象,病虫害发生较重,不利高产。从A3到A6随着氮量的减少,氮素不足,同样也影响水稻正常生长发育,不能高产,特别是空白区A7氮素严重不足,对产量的影响更大。
四、试验结论
减施氮肥试验结果表明,在当地普通高产田的条件下,适当减施氮肥,具有增产增效的作用,以每667 m2施复合肥(25-10-10)35 kg作基肥,追施分蘖肥尿素8.3 kg,产量效益表现最好。以此为限,氮素施量偏多或偏少,产量效益皆降低。
(责任编辑 刘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