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卷
2022-05-30冯妙群
冯妙群
【中考真题】
从下面两道题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50分)
题目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了解到喜欢再到以此为乐,是逐步“走进”的过程。回忆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写一篇记叙性文章,讲述你在语文学习之路上走向“乐”的经历。
题目二:有人认为,“走进”永无止境,我们应该不断追求“走进”;也有人认为,“走进”的同时也要学会“走出”,不能沉浸其中无法自拔。对此你怎么看?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性文章。
要求:(1)文题自拟;(2)不少于500字;(3)不得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专家评析】
今年的金华中考作文命题形式是大家熟悉的“材料+任务指令”型,材料精简,指令明晰。题目一中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出自《论语·雍也》,是七上语文课文中的经典名句,形象地诠释了“走进”这一登堂入室的学习境界,教学中学生固已切身体悟,慎思明辨,故而能够帮助学生思考立意并拓宽思路。历时九年多的学校语文教育,无论深谙语文之道的优学者还是逡巡跋涉的后进者,面对任务指令——讲述在语文学习之路上走向“乐”的经历时,自然情发肺腑,畅抒襟怀。命题者在这里用了“走向”而非“走进”,已然关怀着部分铩羽语途的学生。熟悉的测试情境助力学生展示真实的语文素养。
如果将“走进语文”或“走向语文”赫然凛立于卷末,这道作文试题自然失色;但综观整卷方觉此命题水到渠成,甚至可以说前面的18道题目均在搭架筑梯。整卷有四个任务:走进“婺”里去、走进云里去、走进书里去、走进心里去。前三个任务以“走进”为关键词,旨在晓谕学生目及之处皆语文,而只有亲历、切思、明辨,真正用心去触摸这个世界,才能走进语文的大千世界。明招山下吕祖谦,婺州山水所毓的理学大家,一个名字、一场盛会,让学生瞻仰了一座先贤丰碑;上山文化翻新篇,华夏文明再领风骚,一次考古特展,又让学生“走进”博物馆,见识一道上古文化的霞光:“走进”婺文化,抽象冷漠的知识才焕发出生命的光彩。霓虹灯下长大的常乐,走进云雾缭绕的大山,被自然的真容震撼,才领略了文字背后的风姿。被人哂笑的卢重斋“颇类迂僻”,却在那浩繁卷帙中觅得一番天地,走进书里看清洗尽铅华的大美,在文学的世界睥睨世俗,觅得知音。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可谓“走进”皆语文。此时,顺势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语文学习之乐,可谓水到渠成,也促使学生反思、审视自己的语文学习:学习语文,应饱含对语文的情感,充分感受语文之美,体验语文学习之乐。
题目二中的“走进”与“走出”两个相对的概念构成了富有辩证色彩的命题,体现了命题者对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及創新性思维等思维能力考查的重视。“也有人认为,‘走进的同时也要学会‘走出”显然体现了认知的发展与思维的进阶。爱因斯坦说,你无法在制造问题的同一思维层次上解决这个问题。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人总是在否定自我中不断前行,只有站在更高思维层级审视过往才能获得突破与提升。当然,也有人视题目二为人性的关怀。教会学生辩证地思考,不断拓宽格局,不偏执,不狭隘,于繁冗熙攘中学会从容与豁达。既然是思辨的命题,自然见仁见智,博学精思自古宣扬;推崇“走进”,哪怕做那“颇类迂僻”的卢重斋,无视人情世故,在书本的象牙塔里苦心孤诣,也是生命的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