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看见到读懂

2022-05-30冯晓英方燕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阳阳佳佳鲨鱼

冯晓英 方燕

近年来,在自主游戏实践中,幼儿园逐渐开始研究幼儿是如何游戏的,以及教师应该如何支持每一个幼儿在游戏中的发展等问题。由此,理解、读懂、支持幼儿游戏成为新的研究课题。在小班泥坑游戏中,幼儿基于已有经验,想象了生动的游戏情境,在游戏中体验探索、思考的乐趣。在这一段成长之旅中,幼儿在想象中探索游戏,教师则在游戏中发现幼儿的想象、读懂幼儿的思维、支持幼儿的游戏。

这些绕来绕去的线条能称之为表征吗

【场景描述】在幼儿园的泥坑里,小班的孩子玩得不亦乐乎:跳泥坑、挖洞洞、用小铲子把泥块敲碎、把水和泥土倒在杯子里混合做成“咖啡”……游戏结束后,教师请孩子们把“今天你玩了什么,有什么高兴、好玩的事情”用绘画的方式表征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孩子们第一次画的内容是:绕来绕去的线条,大点、小点,大圈、小圈,这里涂一块黑、那里涂一块黑……各种长长短短、歪歪扭扭的线条交织在一起,各种点点、色块穿插在其中。

【教师的反思】这些绕来绕去的线条能称之为表征吗?小班教研组的教师感到困惑。

钱老师:我看了班里孩子们的游戏表征,大部分都是看上去绕来绕去的线条,难得有几个孩子的表征是能看到一些游戏内容的。

王老师:中班、大班的孩子是有能力进行游戏表征的,小班的孩子有这种能力吗?是不是小班的孩子不适合用绘画的方式进行游戏表征呢?

方老师:小班孩子正处于涂鸦期,我们不是常常说,要多听孩子们“说画”吗?我们看不懂这些线条,可以去听听孩子们怎么说呀!

朱老师:对,游戏表征需要和孩子们的交流结合起来。

于是,教师决定去倾听孩子们关于游戏表征的想法。俊俊说:“这是我在开汽车,开过来开过去(见图1)。”阳阳说:“我用小铲子在挖洞,挖了许多洞(见图2)。”听了孩子们的表述,这些原本看不懂的、毫无规则的线条和涂画都变得生动起来——在泥地里忙碌地开小汽车的俊俊,手拿小铲子在泥地里挖大大小小、深深浅浅的泥洞的阳阳。教师们不禁自问:孩子们为什么要表征呢?是为了教师吗?为了给教师看、给同伴看吗?显然不是。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指出,要“重视幼儿通过绘画、讲述等方式对自己经历过的游戏、阅读图画书、观察等活动进行表达表征,教师能一对一倾听并真实记录幼儿的想法和体验”。可见,通过表征的方式记录自己经历的游戏,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式。结合日常诸多环节与孩子进行一对一的互动、倾听孩子表征的内容,是每一位教师所需承担的重要的教育任务。小班孩子在游戏表征过程中,用简单的线条记录了自己的游戏;教师在倾听的过程中,理解了看不懂的表征背后蕴含着的孩子丰富的想象。如此,教师才能对孩子的游戏有更充分的了解,也才有可能和孩子一起推动游戏的发展。

为什么孩子表征的内容与实际游戏场景不像呢

【场景描述】教师观察到阳阳在纸上画了很多条小鱼,并画了一个大大的圈,把这些小鱼都围了起来(见图3)。

教师问:“阳阳,你今天玩了什么游戏呀?”

阳阳做了一个夸张的手势,瞪圆了眼睛说:“一条凶猛的大鲨鱼,啊呜啊呜,把小鱼都吃到肚子里了。”

教师觉得阳阳的表征和表达都非常生动,但是无法把他表征的内容与实际游戏場景对应起来。事后,教师梳理了游戏照片和视频,看到了阳阳用一个广口瓶把乒乓球一个一个装到瓶子里的场景(见图4)。

【教师的反思】为什么孩子表征的内容与实际游戏场景不像呢?教师反复比对孩子的游戏照片和表征,不禁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于是,围绕这个问题,教师们展开了研讨。

钱老师:看到这张表征画时,我很惊喜,因为它非常生动和形象,与之前的表征相比,可以看到孩子们有了非常大的进步。

朱老师:但是,这张生动的表征画和阳阳的实际游戏场景不像啊,联系不起来。

王老师:可是孩子是能联系起来的,他们在游戏的时候,就在嘴里喊“鲨鱼来了,鲨鱼来了”,我在想,那些乒乓球应该就是他们画中的小鱼。

方老师:我在想,为什么孩子表征的内容一定要与实际游戏场景一样呢?表征既不是拍照,也不是写生。

确实,孩子的表征是什么呢?表征是记录自己游戏的一种方式,是基于孩子自身游戏体验的一种主观表达。孩子表征的内容与实际游戏场景不像,是教师从自身角度出发的感受,如果我们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和感受,就会发现照片拍下的是教师眼中孩子游戏的场景,而孩子画下的是他们游戏时脑海中想象的场景。

维果茨基认为,想象将儿童的视觉世界转化为意义世界。在游戏中,儿童的行动源于自己的想法或意念,而非事物本身。在“鲨鱼来了”的游戏中,当乒乓球在水面上漂浮时,在孩子的眼里它就变成了自由游弋的小鱼。因此,透过游戏照片和游戏表征,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现实世界的广口瓶和乒乓球,在孩子游戏的意义世界变成了大鲨鱼和小鱼。作为教师,我们不一定能在现场看明白孩子游戏的意义世界,但当我们看到孩子的实际游戏场景与游戏表征不一致时,一定要倾听孩子的表达,并通过照片和表征的比对,去理解孩子想象替代的游戏逻辑,发现孩子的意义世界,推动游戏的持续发展。

孩子们仅仅是在救小鱼吗

●保护小鱼

在游戏分享环节,教师展示了阳阳游戏过程的照片,并请阳阳分享了“一条凶猛的大鲨鱼啊呜啊呜把小鱼们都吃到肚子里了”的游戏过程,没想到班里的孩子纷纷议论起来。

萌萌说:“小鱼被鲨鱼吃掉多可怜呀!”

悦悦说:“我们去保护小鱼吧。”

教师说:“我们可以怎么帮小鱼呢?”

悦悦说:“用铲子赶小鱼,让小鱼游得更快。”

萌萌说:“给小鱼挖一条迷宫小河,让小鱼躲在里面。”

佳佳说:“给小鱼做一条秘密通道,这样鲨鱼就找不到小鱼了。”

孩子们积极地想各种各样的办法保护小鱼,他们先是讨论,然后把自己想象的办法表征出来,最后在游戏中开展保护小鱼的行动(见图5、图6)。

【教师的反思】感受到想象在孩子游戏中的价值后,我们有了关注孩子游戏想象的意识。考虑到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当他们沉浸在阳阳游戏的意义世界中时,“小鱼被鲨鱼吃掉多可怜呀”“我们去保护小鱼吧”等话语让教师捕捉到了推进游戏的重要契机,衍生出了“可以怎么帮小鱼”的问题,教师适时的提问激发了孩子们想要保护小鱼的美好愿望,在帮助小鱼的问题情境中,孩子们的游戏想象再次被激活。

我们常常说要读懂孩子的游戏,在以上案例场景中,和孩子游戏的意义世界同频就是很好地读懂孩子的行为。我们在观察孩子游戏时,不仅要透过“我看到了什么”记录孩子游戏的行为和语言,而且要借助孩子的行为和语言去思考“孩子在做什么,在想什么”。由此,我们才能走进孩子的游戏世界,理解孩子的游戏。

●给鲨鱼肚子里加水

泥坑游戏又开始了,阳阳依然选择用广口瓶和乒乓球作为他的游戏材料,“鲨鱼来了,鲨鱼来了……”

悦悦一边用小铲子拨乒乓球,一边说:“鲨鱼来了,小鱼快跑,小鱼快跑。”

萌萌用铲子把小鱼捞到小碗里,然后将小鱼转移到了她和小伙伴挖的迷宫小河里。

佳佳用PVC管为小鱼做了一条秘密通道。

阳阳看着广口瓶里的乒乓球,提出一个问题:“鲨鱼肚子里的小鱼没有水会死掉吗?”

俊俊说:“鱼是生活在水里的,没有水肯定会死掉的。”

阳阳说:“那我给鲨鱼肚子里加点水,这样小鱼就可以在鲨鱼肚子里游泳了。”

阳阳给广口瓶装水,在装满水的鲨鱼肚子里小鱼应该能游泳了吧?可是,为什么小鱼总是漂在上面呢?

阳阳用铲子轻轻地压了压小鱼,可是铲子太大了,只能把小鱼压下去一点点,铲子一松开,小鱼就又漂在上面了。接着,阳阳找了一块泥巴压住小鱼,可发现泥巴太大、瓶口太小,不适合,于是他又找了不同大小的泥巴尝试,可小鱼还是漂在上面。见状,阳阳直接将自己的手塞进瓶口,把小鱼压下去,可是只要一松手,小鱼还是会漂上来。最后,阳阳把广口瓶里的水都倒掉了,小鱼才沉到瓶底,可是没有水的小鱼会死掉的。于是,阳阳又给瓶子里加了水,可小鱼又漂上来了。

【教师的反思】这是在讨论完保护小鱼的计划后孩子们的游戏场景。小班孩子的游戏计划与实际游戏情况常常脱钩。但是,我们还是看到了游戏中问题情境的作用,有相当一部分孩子怀揣着“帮助小鱼、救救小鱼”的光荣使命,在泥坑游戏中展开想象,并再现了帮助小鱼的方法:用铲子赶小鱼帮它游快一点,把小鱼转移到迷宫小河,用PVC管为小鱼做一条秘密通道……对于小班的孩子而言,基于游戏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活他们的想象,促进他们在真实情境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推动游戏的深入发展。

然而在本次游戏中,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往鲨鱼肚子里加水,怕小鱼没有水会死掉的阳阳。当其他孩子都在想各种各样的办法保护小鱼时,阳阳仍然拿着广口瓶在装乒乓球,于是大家的眼里看到的是——大鲨鱼“啊呜啊呜”地把小鱼都吃掉了。当时,我们的心里都有一种异样的感受:这个孩子怎么还在玩“大鲨鱼吃小鱼”的游戏呀!当阳阳问“鲨鱼肚子里的小鱼没有水会死掉吗”时,我们读懂了他的游戏想法。

教师结合自己看到的孩子的游戏行为和表达,理解了孩子关于广口瓶、乒乓球化身大鲨鱼和小鱼的想法,也看到了孩子们保护小鱼的各种行为。但是,对孩子游戏的深层解读,不仅要分析“孩子在做什么,在想什么”,而且還要深入思考“在孩子做这件事的背后,他真正想要了解的是什么”。在阳阳的游戏探索中,我们了解了阳阳是在帮助鲨鱼肚子里的小鱼,不让他们因为没有水而死掉。但是,从后期阳阳的探索行为来看,他真正在探索的是“乒乓球怎样才能沉到水里”的问题。

在游戏过程中,因为游戏情境或者探索的直觉,孩子的游戏往往会浮现一些探究线索,我们可以称之为游戏思维。这些线索很多时候是连孩子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因此,教师要读懂孩子的游戏,就需要对记录的行为和语言进行反复揣摩,从“孩子真正想要了解什么”的角度,去挖掘孩子的探究线索,判断孩子游戏中思维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比如,关于阳阳的游戏探索,思维的发生就在“小鱼为什么总是漂在上面”的问题里,伴随着“让小鱼沉下去”的尝试,如果教师能抓住探究线索,孩子们就能围绕“小鱼为什么总是漂在上面,怎样让小鱼沉下去”的线索开展游戏探究,甚至延伸出“还有什么也是漂在水上面的,什么是会沉到水下面的”探究活动,从而积累丰富的关于物体沉浮的经验。

●给小鱼做秘密通道

佳佳把长短不一的PVC管反扣在地上,连成了一条秘密通道,用来保护小鱼。他把小鱼(乒乓球)从PVC管一端的口子放进去,期待它从另一端游出来,可惜小鱼并没有如预期的那样游出来。

佳佳把手塞进PVC管,用力推了推小鱼(乒乓球),可是小鱼依然没有游出来。

大双过来用小碗装水从管口倒进去,可小鱼也没有游出来。

于是,佳佳在管口架起木板做了个斜坡,他将小鱼(乒乓球)从斜坡上滚下来,滚进管子里,可是小鱼也没有从另一端游出来。

小双直接将连接了水龙头的水管拿过来,将水对着管口冲,可是小鱼还是没有游出来。

大双去找了一根长长的杆子,想要用它把小鱼捅出来。

佳佳自言自语道:“小鱼呢?怎么没有游出来?我的小鱼被卡住了吗?”

于是,他们把PVC管掀开,看了看小鱼,用手拨了拨,然后又盖上了。

小双、大双继续沿着斜坡架着的木板,用瓶子、水管往管口冲水……

佳佳发现反扣在地上的PVC管下面有水流出来,于是他用木板把PVC管压住。当水继续流出来时,他们又用泥土一点一点沿管边塞住。

【教师的反思】这是保护小鱼的行动之一:给小鱼做一个秘密通道,让它躲过鲨鱼的攻击。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很顺利地用PVC管做了一个秘密通道,并让小鱼躲进去,而他们碰到的问题是“小鱼没有游出来”。随后,佳佳、大双、小双三个孩子非常投入地开展了“让小鱼从秘密通道游出来”的探索。因为三个孩子的探究线索明显、探究行为持续而稳定,所以教师很快察觉到了孩子们真正想要了解和做的事情,并且全程跟踪,观察并记录了孩子们的言行。

通过观察,教师感知和捕捉到了孩子们关于“小鱼为什么被卡住”的各种猜测。因此,当游戏结束后佳佳将自己遇到的问题通过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时(见图7),教师及时让佳佳与大家分享自己遇到的问题——为什么小鱼游着游着卡住了,并邀请小伙伴一起来分析原因。

小双:秘密通道里有石头挡住了小鱼,所以小鱼游不过去(见图8)。

大双:有一块很大很大的泥巴挡住了小鱼。

阳阳:里面有一只很大的甲壳虫,它的力气很大,是虫子挡住了小鱼。

佳佳:可能小鱼被泥土粘住了,游不動,我的手也被泥土粘住了(见图9)。

教师:那你们想了什么办法让卡住的小鱼游出来呢?

小双:我把连接了水龙头的水管拿过来,往秘密通道里放了很多水,这样小鱼就可以游动了。

佳佳:我用一块木板做滑滑梯,小鱼可以顺着滑滑梯滑下去(见图10)。

大双:我找到了一根长长的木棒,用棒子推着小鱼往前游(见图11)。

正是因为教师对幼儿的游戏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才有了后面针对性的追问,有了幼儿对想象信息的显性表达、对探索行为的充分讲述。基于幼儿的已有经验,教师解读到了幼儿游戏行为背后的思维逻辑:乒乓球是会顺着水流动的,所以他们想要放很多很多的水,让乒乓球顺着水流出去;乒乓球从斜坡上滑下来时速度会变快,所以架一块木板做斜坡,让乒乓球快速滑下去;因为管子太长手伸不进去,所以需要一根长长的木棒来推,等等。正因如此,在游戏过程中,教师给予了幼儿长长的水管、木棒等材料支持。我们也在思考,结合泥坑游戏的特点,在尝试了多种方法仍没有让小鱼顺利游出来的情况下,如何顺着幼儿游戏探究的线索,使游戏的发展有更多可能?比如:线索一,小鱼游不出来,可能是被泥土粘住了,可以支持幼儿去探索发现泥土的黏性;线索二,当水流进管子的时候,PVC管下面有水流出来,可以支持幼儿去探索怎样不让水流出来……我们只有看到幼儿的已有经验,读懂幼儿的游戏思维,才能延伸出更多可能的游戏探究线索,助推幼儿游戏的深入开展。

在对小班泥坑游戏进行观察、跟进、研讨、反思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在尝试如何读懂幼儿的游戏。在一开始看不懂幼儿的表征时,我们质疑过小班的幼儿适不适合表征。好在从倾听中,我们看到了幼儿丰富的游戏想象;在表征与游戏场景不像时,我们及时从教师的观察视角转到幼儿的游戏视角,发现幼儿游戏的意义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游戏中想象的价值。在保护小鱼的游戏中,我们从阳阳的身上发现幼儿“在做什么、在想什么”与“幼儿真正想要探索的事”之间是不能完全画上等号的,这个过程让我们意识到要重视游戏过程中对幼儿思维的解读。给小鱼做的秘密通道,让我们既看到了幼儿的想象,也读懂了幼儿的思维,如此,才有了探索材料的投放、有效问题的提出。从看见到读懂,我们围绕泥坑游戏获得了解读幼儿游戏的经验,知道了如何有效助推幼儿游戏的方法,明晰了怎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路径。

猜你喜欢

阳阳佳佳鲨鱼
欢乐的歌
浅谈公开不充分的判断与审查实践
南瓜灯
我的校园
鲨鱼
选择
交换秘密
鲨鱼来袭
鲨鱼之最
背负恶名的鲨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