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溪”爆炸:谜案背后的PUA

2022-05-30

雷锋 2022年11期
关键词:北溪丹麦天然气

丹麦哥本哈根警察局10月18日发表声明说,对位于丹麦附近海域的“北溪-1”和“北溪-2”管道泄漏点展开的初步调查显示,管道泄漏事故为强烈爆炸所致。

9月底,由俄罗斯经波罗的海向德国输送天然气的“北溪-1”和“北溪-2”管道位于瑞典和丹麦附近海域处出现四处泄漏点。瑞典测量站9月26日曾在管道发生泄漏海域探测到两次强烈的水下爆炸,其中一次相当于2.3级地震。各方普遍认为这一事件系“蓄意破坏”。

事件发生后,各方态度颇值得玩味。美俄延续传统互相指责,欧洲多国噤若寒蝉,瑞典、丹麦等方的调查也是小心翼翼生怕招祸,这也令事件的真相有成为罗生门的迹象。

在各种分析中,美国作为背后主谋的嫌疑最大。此次爆炸事件发生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先是表态称,此次事件“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但几天之后就改口称事件“终归是一个巨大的机会”,有利于欧洲“一次性彻底摆脱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波兰前外长西科尔斯基在社交媒体上关于“谢谢美国”的发文更是引发极大的轰动。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谴责布林肯是在“公然且不加掩饰地表述美国及其北约伙伴存在摧毁‘北溪-1和‘北溪-2的动机”。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表示,能借“北溪”管道无法运作之机向欧洲高价销售更多天然气的“显然是美国”。

事实上,美国确实有破坏“北溪”管道的动机。随着一场“页岩气革命”,美国取代俄罗斯成为世界第一大天然气生成国,产量占到全球的20%以上。然而,美国国内实体经济比重小,多出来的天然气“无处安放”。虽然欧洲经济体量不小,是个理想的买方,但美欧之间毕竟隔着辽阔的大西洋,加上液化、运输、装卸、贮存的成本,与俄罗斯相比,美国的天然气显然并不具有竞争优势。

因此,美国一方面通过干预乌克兰内部事务挑起危机,在欧洲散布“俄罗斯威胁”,制造意识形态对立,破坏俄欧关系的改善;另一方面,极力拉拢欧洲对俄能源工业和“北溪”管理进行制裁打压。早在特朗普政府时期,美国就对参加“北溪-2”项目的企业发出过威胁:现在退出,否则后果自负。今年2月,美国总统拜登也发出警告:如果俄罗斯入侵乌克兰,那么将不会有“北溪-2”,“我们将结束它”。

“北溪”管道的爆炸,令买卖双方都遭受巨大的损失。对俄罗斯而言,能源是其重要支柱产业,能源出口受阻,必然导致收入锐减,加重经济和财政压力。对每年从俄罗斯进口约1500亿立方米天然气的欧洲而言,则要承担能源价格飞涨、通货膨胀加剧的后果。

然而,吊诡的是,许多欧洲国家对爆炸事件噤若寒蝉,连句谴责的话都不敢说——对基础设施的攻击,可是不折不扣的恐怖主义。或许他们也明白,此事即便不是美国亲自动手,怕也离不开美国的参与,这样的事谁也干不出来。

这样的局面,也折射出一个可悲的现实——欧洲很大程度上已经沦为美国的半殖民地。随着美国对欧洲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控制不断升级,欧洲在美国面前不说完全透明,说被美国渗透成了筛子一点儿都不过分, “棱镜门事件”曝光的监听事件就是明证。

而且,美国还具有顶级的PUA功夫,把明明是伤害欧洲的事情,说成是“对你好、为你好”的事情——明明是为了破坏欧俄能源合作然后高价向欧洲卖气,却说是在“帮助欧洲摆脱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明明是不断拱火破坏地区安全,逼迫欧洲对俄搞“自杀式制裁”,却说是在“捍卫民主自由的共同价值观”……这些迷惑人心的话术,欧洲人还就偏听偏信。不得不说,绝大多数欧洲国家的政治精英,早就成了“精神美国人”,可以不顾本国人民的利益,但绝对不能不顾美国的利益。这种情况下,欧洲要實现真正的战略自主,并非易事。

猜你喜欢

北溪丹麦天然气
第六章 意外的收获——石油和天然气
石油和天然气
真相
北溪-2背后的政治博弈
丹麦Skovbakken小学
构造图形法解一类代数题
天然气:LNG价格已经开始预热了么?
北溪书画
谈谈七律《北溪村》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