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大学生党员理论宣讲的“最后一公里”
2022-05-30马君
马君
理论宣讲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的重要任务,是“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关键环节,也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载体。新时代背景下,针对高校的实际情况,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明确“为谁讲”,摸对“给谁讲”,创新“怎样讲”,打通基层理论宣讲的“最后一公里”。
明确“为谁讲”
淬炼“硬本领”
理论宣讲工作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导向性,是连接理论与实践、政策与群众的桥梁。作为合格的高校基层理论宣讲员,首先要明确“为谁讲”这个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是全党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宣讲“新时代思想”,体现了宣讲姓“党”,在党言党,为党宣讲。基层宣讲工作在任何时候都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三个必须”,方能练就过硬的宣讲本领。
必须坚持正确的宣讲导向。这是淬炼“硬本领”的根本与基础。“内部研究无禁区,公开宣讲有纪律。”宣讲工作者要结合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大局,弄清什么必须讲,什么可以讲,什么不能讲,坚守宣讲底线,树立“红线意识”。当前,基层理论宣讲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宣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好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进历程,把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起来。
必须提高自身的政治站位。“懂政治”“讲政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看家本领”。表现在毫不动摇地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自觉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善于用理论宣讲释疑解惑,鼓舞士气,春风化雨。面对新媒体催发的舆论环境的变革,基层社会思潮的交织、碰撞同样尖锐复杂。理论宣讲工作者要时刻绷紧意识形态这根弦,增强政治敏锐性与鉴别力,主动发声、敢于发声,做到“理直气壮讲政治”。
必须提升基层宣讲素质与能力。“给人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持之以恒地坚持“充电”。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打好理论功底;找准理论与群众的结合点,捕捉教育教学工作与生活的兴奋点,使宣讲深入师生、深入实际、深入人心;做好宣讲的实践素材积累,提升话语转换能力,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摸对“给谁讲”
定制“点菜单”
摸对“给谁讲”的关键在于处理好“宣讲讲什么”和“受众要听什么”这对关系。从现实来看,一些高校宣讲活动仍然偏重于学术化、单一化,没有考虑不同专业师生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和关注重点等方面的特点,达不到预期宣讲效果。为此,有必要深入把握基层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
要在调查研究上下功夫。“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基层理论宣讲要摆脱“一稿走天下”的状况,坚持集体备课与个体备课相结合,充分把握“学情”,促进“教学相长”。一场宣讲的结束不是授课的“终点”,更应成为调整反思的“起点”。高校思政工作者在实践中应注意随时征集师生的需求、评价,及时调整授课内容、风格,根据基层关心的热点、思想的疑点、工作的痛点,量身定制授课大纲,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增强宣讲的针对性。
要在宣讲菜单上下功夫。勇于直面广大师生提出的疑虑、困惑,敢于触碰敏感的現实问题“神经”,这是理论宣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理论自信”。要牢固树立人民立场,大胆地让听众“下单”“点菜”和“评味”,实行“菜单式”“点题式”“分众式”宣讲,实现宣讲的主菜单与听众的需求“无缝”衔接。
要在内容编排上下功夫。宣讲的根本依据是党的思想理论成果。如“两个维护”“四个意识”“五大发展理念”等。其中的核心内容不能有任何的改变。但在宣讲中必须要联系具体实际,重新组织材料,合理编排内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基层理论宣讲也是一次“再创作”。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勤于思考,精准提炼,科学地设置主题,使理论宣讲紧紧贴近现实,不空洞、不乏味,达到循循善诱、引人入胜的效果。
创新“怎样讲”
传播“好声音”
传统的基层理论宣讲通常采用“开大会”“念文件”“喊口号”式的“老三样”做法。然而,这种单向、线性的理论灌输大大削弱了思政工作的实效性与艺术性。事实上,基层理论宣讲既是“传声筒”,又是“放大器”,要让新时代思想的“好声音”传得更响亮,听得更舒畅,必须要在宣讲方式、手段层面上推陈出新。
要转换话语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创新理论宣讲的表达范式,改变以往刻板、生硬和邀功摆好式的叙述,增强公众学习的吸引力。让“大喇叭”变成“随身听”,让“展板报”变成“朋友圈”。同时,要直面广大师生听不进、听不懂、听不通的难题,将“书面话”转化为“唠家常”,使宣讲亲切易懂。
要创新叙事叙理方式。与枯燥、刻板的“填鸭式”宣讲相比,“讲故事”更能吸引人、感染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善于运用讲故事的方式叙事叙理,尤其要讲好中国的故事、身边的故事。与此同时,宣讲不一定要“讲”,还可以通过情景创设的方式向基层呈现。例如,采用文艺表演、“快闪”、知识竞赛、主题电影等新颖形式进行宣传,使理论基层宣讲工作“活”起来、“动”起来。
要创新传播手段。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广大师生不再满足于传统“主流媒体”声音,这也为新时代理论宣讲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为此,要使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高校思政工作者需要顺应新业态的趋势,主动摒弃照本宣科、囫囵吞枣的宣讲弊病,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发展融合传播。不仅要在现实中积累宣讲素材,还要善于应用新媒体技术开展宣传工作,实现传播技术手段的创新和各种技术要素、理论要素、艺术要素的跨界融合,及时抢占网络宣讲平台的“制高点”。
理论宣讲是一门艺术,要使广大师生听得懂、听得清、听得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能入脑入心。理论宣讲既要“内化于心”又要“外化于行”,不仅需要高校思政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久久为功,更需要不断调整思路,精益求精。只有宣讲内容贴民心、宣讲方式接地气、宣讲效果动人心,方能打通大学生党员理论宣讲的“最后一公里”。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