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
2022-05-30吕晓东薛超飞
吕晓东 薛超飞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本文以西安培华学院为例,梳理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与经验,以此形成民办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典型案列文本进行推广。
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论断,为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以及办学方向指明了方向,也为大学生成才成长提出了根本要求。作为高等教育体系重要补充力量的民办高校,因其办学机制的差异性,应该积极探索“全员、全环境、全过程”育人途径,从课程建设、校园文化、队伍成长以及大学生自身等方面加强建设,注重尝试,积极构建同频共振、互融互通,全环境立德树人的合力体系,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与现实意义
(一)基本内涵
作为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精髓的立德树人最早出自《左传·襄公》:“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立德”被古人奉为教育的最高追求境界。对于青年成才,“立德”“树人”是两个同向要求。所谓“立德”,是指学校、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坚持德育为主,用春风化雨的细腻感染、引导青年学生提高道德修养,用道德标准审视生活的环境;所谓“树人”是指学校、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和因材施教,给予每个青年人成才的平等机会。高校在现阶段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是培育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先进文化时刻保持学习心态,同时具有伟大崇高理想、高尚道德情操、深厚文化底蕴、遵守纪律法规的“四有”新人。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教育回归人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发展天性,追求“德育”与“智育”并举,让每个青年人都能够得到全面发展,成为对民族、对国家有用的高素质人才。以培养“人”为出发点和价值取向,用“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来审视育人质量。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现实意义
现阶段,我国正在建设教育强国,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既是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也是社会民众的急切需求。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成为高等教育旗帜鲜明的大旗。要用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青年学子,更要用高尚的思想品德装扮青年学子,两者不可偏废其一。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为教育事业提出了“九个坚持”,其中把“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放在“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之后,足见立德树人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和“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是我国大学终身審视的命题,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提出正是为现代大学指明了办学方向和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深刻阐释了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性,指明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系,要求贯穿思政教育的始终。
在新时代,国际国内利益主体多元化,各种思潮时刻冲击青年人的头脑;青年人在以物质为基础的生活条件下,增加了对经济利益和权力的渴望,信仰世俗化、功利化倾向凸显;在与日俱增的社会压力面前,青年人更注重谋生技能的提升,而忽视了道德素养的滋润。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核心阵地,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功能的动力中枢。因此,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以更加创新性、开放性、包容性的状态实现“树人”的目标。
民办高校立德树人的现状
民办高校因其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存在师资薄弱、生源复杂以及体制机制不健全等先天性不足,致使立德树人工作的开展面临极大挑战。一般而言,作为学校发展上层建筑立德树人工作的开展,需要依赖健全的保障机制、强大的物力人力作为基础,方能确保立德树人工作的有效实施。
拥有近百年传承的西安培华学院,新时期复学之初就将“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写进办学理念中,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英才成为几代传承者的不懈追求。近年来,学院大力实施教学改革,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和思政课艺术化的教学路径,大力实施课程育人工程,回归课堂教学,激发青年学生的创新学习力;积极推动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坚持以提高文明素质为主线、以校园安全为重点、以养成教育为基础、以校园文化为支撑、以促进教育和谐健康发展为目标,以学生文明行为养成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为核心,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提升文明校园创建工作整体水平。
民办高校立德树人路径探析
近年来,西安培华学院大力坚持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深化思想道德建设、强化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建设、丰富校园文化、优化校园环境、抓好阵地管理、创新思政教育形式,着力提升师生文明素质,深入持久全方位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抓好思想道德建设,武装师生头脑。该院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师生头脑,开展新思想“大学习”“大宣讲”等活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培华师生中落地落实;持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召开全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成立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校、院(系)领导听思政课暂行规定》等,组织开展思政课大练兵活动。加强课程思政教学工作,推动“红色文化”等特色课程进课堂,开展“革命后代讲家风”“红色记忆微党课”等;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组织开展建党、建国系列活动,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文明集体创建、向国旗敬礼、向陕西好人点赞、网络文明教育等活动,不断提升师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抓好领导班子建设,规范党员干部作风。该院坚持把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作为基础性建设,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建立健全校院两级中心组学习制度,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管理权,先后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的实施细则》等制度规范,确保学校成为党领导下的坚强阵地;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干部选用管制度机制,打造了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紧盯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德树人、师德师风建设、服务师生抓党建,组织推进二级部门“一院一品”工程创建,进一步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严格廉政风险点防控;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作风的意见》,驰而不息纠治“四风”,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该院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方案》,将师德师风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作为教师年度及聘期考核、职务评聘晋升、晋级和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引领全校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积极通过线上和线下结合、自主学习和集中培训结合、职业伦理和情境体验结合等多种方式,组织开展教师岗前培训、青年教师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等教育活动,维护教师尊严和权益,关注教师身心健康,升华教师爱国情操,形成高校教师群体共同的道德意识、价值判断和行为准则,使广大教师乐于并长期从教,克服职业倦怠,全身心投入立德树人工作中。
抓好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师生文化品味。该院统筹宣传部、学工部、团委、教务管理中心等多个部门,建立协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构建校园标识系统,优化校园总体布局。广泛开展校训、校史、新生入学系列教育,常态化举办体育运动会、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教育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增强综合素质。以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文化为契机,深挖传统文化精髓,打造西安培华学院校园文化艺术节,形成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抓好校园环境建设,建设宜居校园。该院统筹红色基因、培华校史,形成具有培华特色的校园环境格局。建立健全稳定安全管理制度机制,常态化开展校园隐患排查,深入推进平安校园建设,为高水平大学建设创造安全校园环境。结合疫情防控开展健康教育,全面整治校园环境卫生,为师生提供优质的学习生活环境。
抓好传统文化传承,用优秀文化滋养师生心性。该院在校园内敬立孔子圣像,传承儒家文化及思想,用孔子博大精深的文化思想滋养师生心灵,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提升校园文化品味;每逢中秋节、端午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该院积极策划实施系列文化传承活动,让师生在活动参与中感悟民族文化,体味文化自信。该院以汉语言专业为原点,成立文学社、建立汉服社,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举办各级各类文化传承活动,让师生在品牌活动中践行文化传承。
抓好阵地建设,传播校园好声音。该院制定了《课堂教学管理实施方案》《校园文化建设管理制度(暂行)》等制度规范,严格活动报告、备案、审批程序,从严管理课堂教学和各类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严格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宣传橱窗、电子显示屏等宣传阵地的管理,严格审核宣传内容;在校园及周边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公益廣告宣传。严格校园网络建设管理,完善舆情管理、新媒体和新媒体工作群管理制度,加强网评员和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培训教育,有效提升舆论引导力。
抓好网络思政平台建设,培育新时代好网民。学生在哪里,思政教育工作就要做到哪里。培华学院充分认识到网络与新时代青年的紧密关系,积极打造“平台多元化、框架立体化、内容精细化”多维的互联网思政育人阵地,以3+1(即三注重、一依托)的网络思政模式为方式,扎实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实现网络育人功能的最大化,使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
西安培华学院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方式,把握学生思想状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网络思政教育新方式,精心打造“西安培华学院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等网络思政载体,整合线上线下教育资源,“图、文、影、音”有机融合,不断推出深受大学生喜爱的“有态度、有温度、有厚度、有力度”的系列教育文化产品。在网络媒体矩阵建设方面,该院以校媒记者团为“原点”串联各二级学院基层公众号,增强了校园网络文化的辐射力,形成叠加一体的立体化网络思政阵地,创作出了以内容为核心,围绕生活服务、校园资讯、主题活动等大批网络文化作品,使学校各类新媒体平台成为文化的坚强阵地,形成长效育人机制。
抓好“长廊文化”建设,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为不断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西安培华学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规律,构建要素齐全、过程完整、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的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按照“循序渐进、科学有序、协调兼顾、突出实效”的原则和方法,西安培华学院利用学校教学楼长廊,推出思政育人矩阵,着力构建“课程建设一体化、育人载体一体化、资源共享一体化、线上线下一体化、统筹指导一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体化体系,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大思政”育人格局。
结 语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立德树人,培根铸魂。民办高校要始终坚守为党育人的初心不能忘,为国育才的立场不能改。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民办高校需结合校情学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一方面“五育”并举,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建设者;另一方面,创建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让校园里的每棵草木、每个标识以及每个师生都成为立德树人的载体和标志,构建同频共振、互融互通,全环境立德树人的合力体系。
参考文献
[1]纪良晨.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研究[J].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7(09).
[2]孟丕.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研究[J].新西部,2020.
[3]张天华,廖雪.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2020(4).
[4]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吕晓东 西安培华学院新闻中心讲师
薛超飞 西安培华学院新闻中心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