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食用油盐糖酒茶之科学饮茶

2022-05-30王和亿

青春期健康·青少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神农氏青茶花茶

王和亿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饮茶的历史悠久。饮茶既是普通百姓的日常所需,也是高级典雅的艺术。饮茶文化源远流长,从泡茶、品茶逐渐发展成为茶道艺术。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如何科学合理地饮茶。

茶的分类

茶的分类方式有多种:

1.根据茶叶制造方法不同和品质的差异,将茶叶分为绿茶、红茶、黑茶、青茶、黄茶、白茶等几大类。

2.根据我国茶叶出口的类别,可将茶叶分为绿茶、红茶、黑茶、青茶、黄茶、白茶、花茶等几大类。

3.根据我国茶叶加工分为初、精制两个阶段的情况,将茶叶分为毛茶和成品茶两大部分。其中,毛茶又可细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和黑茶五大类,将黄茶归入绿茶一类;成品茶包括精制加工的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和再加工而成的花茶、紧压茶和速溶茶等类。

茶含有的营养成分

茶叶中含有近500种成分,主要包括咖啡因、茶碱、可可碱、胆碱、黄嘌呤、黄酮类及苷类化合物、鞣酸、儿茶素、萜烯类、酚类、醇类、醛類、酸类、酯类、芳香油化合物、糖类、多种维生素、蛋白质和氨基酸,还有钙、磷、铁、氟、碘、锰、锌、硒、镁等多种元素,这些成分对人体健康都有助益。

科学饮茶 四季有别

在当今时代,国内外饮茶早已成为风尚。对许多人来说,饮茶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习俗与养生手段。茶叶中的茶多酚,不仅有抗癌、防衰老、抗氧化的作用,还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加快脂肪消耗。古人云:“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可见,茶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科学饮茶应注意什么呢?

中医研究表明,饮茶应注意四季有别。春饮花茶,夏饮绿茶,秋饮青茶,冬饮红茶,其科学之理如下。

春季,饮花茶为宜。花茶有祛除整个冬季积聚在人体内寒邪的特殊功效,浓郁香茶能促进人体内阳气生发。如上午喝茉莉花茶,芬芳怡人,可提高做事效率。要注意的是,花茶也拥有中药之效,大多数花茶都有理气、疏肝、开胃的功效,但不同的花茶功效各异,如金银花、野菊花茶性味寒凉,脾胃虚寒者不宜饮用。因此,在喝花茶之前,需根据个人体质咨询医师,了解适宜自己饮用的花茶及其功效与注意事项。

夏季,饮绿茶为佳。绿茶属于不发酵茶,是中国产量最多的一类茶,其代表有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信阳毛尖、黄山毛峰等。绿茶往往是新茶好过旧茶,新茶又以春茶最好,但并非采摘越早品质越好。绿茶的功效是预防癌症和心血管疾病,还有抗氧化、提高免疫力、抑制和杀灭细菌等方面的作用。中医认为,绿茶性味苦寒,可以清热、消暑、解毒、止渴强心。

秋季,饮青茶最好。青茶,属于半发酵茶,也叫乌龙茶,性温和,有去脂减肥、美容养颜的功效。青茶的种类包括大红袍、水仙、肉桂、鸡冠、观音、各种单丛及高山冻顶等。青茶在各个季节的风味不同,不一定是以新茶为最好。青茶有不寒不热的特点,能消除人体内的余热,恢复津液。青茶还可解油腻,辅助减肥。

冬季,饮红茶较为理想。红茶,属于全发酵茶,代表有安徽祁红、云南滇红等。红茶经过发酵,比绿茶刺激性低,能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胆固醇。中医认为,红茶性味温和,能助消化,补身体,使人更加强壮。

茶道与医道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饮茶,这个深受大众喜爱的传统生活习俗,在中国已有数千年历史。在我国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饮茶习惯,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其中,不仅包含了基础的饮茶活动,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及人文精神。饮茶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形态,甚至对历代婚俗都有极大的影响,可以称得上“三茶六礼”,茶为礼先。

茶最早被人类发现时,既没有被当作饮品,更没有被当作礼品,而是被当作一种治疗疾病的药材。茶叶作为药物使用时,称为茶药,是中药资源宝库中的一大法宝,历代医籍中均有记载。我国首部由陆羽撰写的茶学专著《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神农·食经》记载:“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编纂的《中药大辞典》综合了各家之说,总结出茶具有清头目、除心烦、化痰、消食、利尿、解毒等六大功能,并专门用于对头痛、目昏、嗜睡、心烦、口渴、食积、痰滞、泻痢、疟疾的治疗。

饮茶文化受养生文化的影响深远。饮茶活动中,人们积极探索,从根本上认识和体会到了饮茶的保健价值。诗人卢仝有《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首,对连饮7碗茶抒发了不同感受:“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可见,古人早已认识到饮茶具有清心寡欲、养气颐神、舒心增智、强壮筋骨、发表祛邪、明目聪耳、沁人肺腑的功效。

由此可见,饮茶已构成3个层级关系,即第一层级单纯喝茶,喝茶仅是解渴;第二层级是品茶,或多或少有精神层面的享受;最高层级是讲茶道,从有形飞跃到无形,从有限抵达无限。

中国的饮茶文化与中医文化一脉相承。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氏是公元前约3 000年的代表人物,或许可以表明茶叶至少在距今约5 000年就已经被发现和被使用了。

神农氏看到人们遭受疾病的折磨,心中愁苦,决心遍尝百草,积极探索防病治病的有效方法,为大众解除痛苦。有一天,他尝到一种草叶,忽然觉得口干舌麻,頭晕目眩,此时他意识到可能中毒了,便放下采药背篓,靠着一棵大树休息。一阵风吹过,神农氏似乎闻到了一种清鲜香气,虚弱的他微微睁开眼睛一看,有几片叶子落下,便随手拾起一片放入口中慢慢咀嚼,感到味虽苦涩,但有清香回甘之味,索性吃了起来,咀嚼后更觉气味清香,舌底生津,精神振奋,且头晕目眩减轻,口干舌麻渐消。神农氏又拾几片叶子细看,其叶形、叶脉等与一般树叶不同,神农氏将这种树命名为“茶树”。

在小篆字形中,“茶”字写作“荼”,这两个字本来是一个字,后来“荼”字被用作其他含义。“荼”字曾在《诗经·谷风》中出现过:“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此外,还有“槚”“茗”等,均为古时代表茶的字。此后,茶树逐渐被发掘、采集和栽种,被人们用作药物,供作祭品,日常生活中当作菜食和饮料。

从诸多著作中不难发现古人善用茶药治病。从中医角度看,茶性之寒温及相关饮茶宜忌是大众一直关注的问题。我国首部官修本草学专著《新修本草》中记载:“茗,味甘、苦,微寒,无毒。”此外,《茶经》同样也记载:“茶之为用,味至寒。”茶叶味苦性寒,历代医家不主张过度饮茶,认为其存在寒胃伐脾、耗损精血、消人脂膏等弊端。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茶叶不仅可以生津止渴、兴奋神经、提神醒脑、活跃思想、消除疲劳、扩张血管,还有抗衰老、降血压、降血糖、利尿、收敛胃肠、抗菌、抗癌等方面的作用。民间谚语说:“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充分说明饮茶既可增进食欲,又能促进消化。可见,茶的功效基本被百姓普遍掌握。

茶道源于我国,旨在通过茶艺修身养性,体悟大道,通过饮茶达到清心沁脾、防病健身的目的。茶为养性雅致之物,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成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成果。传统中医对养性与养心的重视程度,远高于对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养性养心为本,养身则为辅,茶道与医道本质上殊途同归。对于品茶,古有“偷得浮生半日闲”的说法。生活中,只有“闲”时,才能静心品茶,更好地养心养性,进一步提高生活的品质。出于对茶的热爱,我国各地特别是南方各地早已形成吃早茶、喝晚茶、酒间茶、饭后茶等饮茶习惯,这是对茶科学运用的具体表现。

饮茶虽好,但每个人体质不同,饮茶应有所偏重,必须讲究科学饮用方法,不可一概而论。一般而言,宜适量饮茶、宜饮热茶、宜饮好茶、宜饭后饮茶。从健康角度来说,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的儿童、青少年要尽量少饮用浓茶。浓茶中含有较多的咖啡因会让中枢神经系统兴奋,缩短孩子的深度睡眠时间,可能会影响部分孩子的生长发育。需要格外注意的是,市面上大多数的“冰红茶”“冰绿茶”“柠檬茶”等产品,多数为加工过的茶饮料,含有大量的糖分和各种添加剂,并非由纯茶构成。青少年如果过多饮用此类茶饮料,会导致肥胖、高血糖等情况的出现。因此,青少年在发育成长期间要尽量减少对茶类饮料的饮用。

(作者系高级健康管理师)

(编辑 吴兰芳)

猜你喜欢

神农氏青茶花茶
神农氏
花山
神农氏尝百草
茶海苍翠,雅韵海青——赏析“海青茶韵”紫砂壶的地域特色与美学价值
青茶能调脂
品味柘荣青茶
柠檬花茶窨制试验初探
花茶
神农氏的清肠药
花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