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15分钟文明实践圈”中共享城市美好

2022-05-30窦芒

雷锋 2022年11期
关键词:座椅志愿文明

窦芒

“雷锋驿站”“梧桐小院”“生境花园”……在上海的街头里弄,小区楼宇,记者屡屡被“15分钟文明实践圈”内星罗棋布的文明实践特色阵地所吸引。

据市精神文明办同志介绍,在上海,“人人都是志愿者,人人都是软实力,人人展示软实力”已成为新风尚。着眼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聚焦百姓群众“急难愁盼”民生问题和城市精细化管理问题,各级政府部门持续深化社区文明实践阵地网络布局。他们结合旧居改造后美丽街区、美丽家园建设,探索基层多中心融合发展模式,构建了一个个阵地共建、活动共联、队伍共育的文明实践综合体,建立每月集中服务日和公益市集,推动幼儿照护、为老送餐、心理疏导、健康义诊等一大批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扎根社区,使文明实践的巨大动能转化为共建共享人民城市的善治效能。

“家门口好去处”成为创新理论融入点

群众身边的文明实践圈,首先应是“家门口的好去处”。

闵行区航华公园位于“大虹桥”区域,毗邻11个居民区,人流量大。“理论宣讲要走出‘围墙,走到市民群众身边。”去年以来,新虹街道的党员干部们率先破题,依托航华公园内的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创新延伸,打造出集宣传学习、文化交流、互动体验于一体的特色文明實践园,既常讲常学特色理论,又嵌入生活服务功能。开园以来,已接待50余批团队,45万人次学习体验。

设计之初,闽行区新虹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负责人王佳伟就与团队刮起“头脑风暴”,盘算如何通过设计与布局,把空间尽可能多地留给居民互动、体验、交流。于是,园内铺设的沉浸式“初心路”将主干道两侧利用起来,沿途精心设计了“红色密码探寻区”“红色书籍展示区”,市民群众在解码、答题、互动中感悟党的奋斗历程。

针对周边居民提出的“能不能给孩子增加玩耍空间?”“老人能否一起锻炼?”等要求,他们设计出了最具人气点位——“长征微型步棋”,通过掷骰子确定步数,孩子们在标注有红军长征重要历史事件的步道上竞技。“初心路”的尽头还有一列“文明号”宣讲直通车,上海交通大学“声入人心学生理论宣讲团”的志愿者和社区百姓宣讲团的志愿者轮番上阵。

设计团队还依托坐落在实践园中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阵地资源,定制“志愿心”强国课堂。市民群众通过文明实践园的“沉浸式党课”打好理论基础,走进强国课堂,使“学习强国”精品配送课程常态化入驻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扫码即可学习。

与此同时,公园基于本身文化、体育等功能基础上,想方设法打造“邻里中心”,嵌入生活服务功能。小到打个热水、充个电,大到开展医疗健康、生活服务、文体教育等志愿服务,满足了全年龄段居民的需求。

记者了解到,闵行区目前正在建立完善党的创新理论宣传教育工作体系,引入市级理论宣讲团队,调动区域内宣讲团队力量,挖掘社区达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分中心、站)三级阵地,创新打造“闵理+”文明实践会客厅,让各类文明实践项目在这里不断创新,让志愿者在这里蓄力充能,让市民群众在这里互动。

小区加电梯为何成为“硬杠杠”?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举措。“15分钟文明实践圈”不仅是对新时代文明实践内涵的拓展,也是承载其功能的平台。

徐家汇街道乐山片区,既是曾经的市中心“洼地”,又是为老房加电梯、助力片区加速蜕变的重点。片区总共适合加电梯的61个门洞,截至目前已大部分成功签约,有望年底前完工。

为老房加电梯,是“关键小事”,也是“民生大事”。看似归于“城建”,实则属于“心建”,心顺气和加梯才会成硬杠杠……老居民、老党员周兆祥对此深有感触。

老周心里认为“很给力”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正是上海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超大城市特点,打造“15分钟文明实践圈”的生动注脚——从顶层设计、体系架构、内容路径不断创新,到形成共识、凝聚人心、引领新风尚,他们结合党史学习教育,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办好民生实事,有力推动人民城市建设。

徐汇区启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系列品牌,诸如理论宣讲“新思汇”、案例教学“实践汇”、美美与共“美育汇”、道德践行“新风汇”等。通过主题式学习、沉浸式学习,构建起群众身边可移动的理论大课堂,在学理明理过程中,实现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等的有效提升。

围绕老房加电梯,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将相关政策送进社区,召集居民党员及志愿者带头学,并以此催生了志愿服务队。加电梯前,带头动员居民;加电梯过程中,协助巡察监督;加电梯后,志愿服务队转为自管队,确保电梯可持续运行。

学理论始终贴合实践,指导工作进一步创新。立足市民需求,形成民呼我应的“点单式”志愿服务;接驳“一网统管”,推出“‘志愿汇新时代文明实践信息平台”等,构建起“从指尖到身边”的文明实践新生态。

“文明不文明,关键看服务、引导给力不给力。”对于老百姓而言,检验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成效,关键在于“能否既解决群众实际问题,又破解群众思想困惑”。伴随着人民城市建设的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也不断拓展新场域、新触角,延伸到城市治理的脉动中,实现文明实践和社会治理效能的“双向提升”。

感受一张座椅的温度

“将一些公共空间的休憩座椅提升改造,成为文明实践点,是近期上海正在进行中的一项为民工程。我们石门二路街道通过发动多方参与,全新制作,在辖区新增了185张公共座椅,努力打造一个可以坐下的‘邻里石二……”秋阳下的沪上石库门街道,显得格外优雅。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周彬慧陪同记者一边参观,一边介绍。

展翅欲飞的蝴蝶、外圆内方的铜钱、印着散文的书本,还有废旧的老式印刷机等老物件……公共座椅造型别致,每张坐椅分别对应一个主题,用手机扫描上面的二维码,就能读到椅子背后的文史故事。在新闸路、大田路口东北侧,一个小巧精致的“绿电小馆”吸引了行人注意。这张新颖的公共座椅巧妙融合在墙绘咖啡馆中,并安装了光伏发电装置,可利用太阳能对手机充电,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

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在优化升级公共座椅时,充分结合区域文化特点,以及附近绿化景观、街区环境等地域特色,有的激活红色资源,有的突出文化内涵,有的关注绿色便民,有的充满趣味创意,既打造了市民休憩空间,也形成了一道道各具特色的亮丽城市风景线。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用废旧的老式印刷机改造的公共座椅,向坐落在辖区的红色印刷所遗址——“文明印刷局”和党的地下印刷工作致敬;在作家张爱玲旧居康定东路85号对面设置的书本造型座椅,则体现了社区浓厚的文化底蕴;结合低碳社区创建工作,在有条件的点位制作太阳能共享充电功能的座椅,为市民游客提供便利的同时,助力低碳减排;用辖区旧改基地遗留的废弃材料打造环保座椅,既倡导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的理念,也留下了城市的记忆和温情。

周书记告诉记者,为满足市民对公共座椅多样化的需求,街道引入专业设计团队,反复实地勘查,召开沟通协调会,设计调查问卷。街道邀请强生交通集团、华建集团、东方公证处等20多家社区单位和“两新”组织的80余名党员、群众共同参与“头脑风暴”和问卷发放活动,就座椅的数量、材质、布局等方面向辖区内居民、路人以及外卖送餐员等广泛征询意见和建议,使公共座椅这个“城市家具”的设计、安置更加贴合民意、体现民意,进一步提高民众的参与度、支持度和满意度。

石门二路街道还注重加强社会发动,动员引导企业和个人参与座椅公益认捐认建认养,并鼓励商务楼宇和沿街商户开放座椅供市民休憩。在街道动员号召下,国泰君安、九百股份有限公司、腾竞集团、吉祥馄饨等社区内的单位和企业表达了捐赠认领意向,并自愿在非高峰营业时间将自家外的摆位提供给市民休憩。

作为“15分钟文明实践圈”的见证,一张张公共空间的座椅,传递着大上海城市街区的温暖。

天天“有戏”,菊园花香

秋日申城,菊花芬芳。记者在嘉定区菊园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看到的场景,比菊花更加绚丽。

着眼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目標,菊园社区完善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建设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科普、健康体育、文明志愿“六大平台”,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点、示范基地、示范团队、示范项目、示范户5大品牌。

构建完善阵地网络。菊园新区依托街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村居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形成覆盖全面的阵地网络。同时整合区域内现有的特色阵地和服务资源,设置一批老茶坊、明止堂中国字砖馆、为老服务中心、红十字生命健康安全体验馆、“我嘉”文创馆等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实现阵地之间的有益互补。仅2022年以来,各级阵地累计开展活动1100场次,服务群众10万余人次。

资源整合,激发文明实践活力。菊园新区有效利用区域单位共建共商、问题定期协调、文明实践活动菜单月月发布等创新方式,积极整合区域单位优质资源,切实打通阵地网络,形成区域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合力。如联合辖区科研院所,深入开展科普教育活动13场, 580余人次参与;链接工艺美院资源,开设体验式“四史”教育党课10场, 214人次参与;围绕中心医院、轨交11号线等单位需求,招募导医、文明出行等志愿者160余名,每天服务近千人次。

示范引领,提升“三全”志愿服务。获评上海市“创新、创优”社区志愿服务先进的社区志愿服务中心实名注册志愿者近3万人,超过常住人口的35%,每年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项目140余个。同时,构建“全天候、全覆盖、全方位”的“三全”志愿服务网络。全天候即志愿服务时段覆盖全天有呼必应,全覆盖即志愿服务项目涵盖所有年龄段人群,全方位即志愿服务内容囊括文化体育、教育科技、助老帮困、平安守护、环境整治等各个方面,仅2022年以来就通过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综合服务平台发布活动200多个。

(责任编辑:魏洁)

链接

“一江一河”文明实践带擦亮申城名片。聚焦黄浦江苏州河滨水公共空间共享共治,在“一江一河”沿线建立“望江驿”“滨江人人屋”“滨江建设者之家”“滨江市民驿站”等102个文明实践特色阵地,推出“百年红色文化寻访”“百年工业遗存寻访”等文明实践体验线路,打造“滨江秀带直播间”“苏河建设大家谈”等线上线下活动平台,开展河道守护、应急救援、文明劝导、市民巡访、文化导览等文明实践项目277个,培育“小水滴”青年志愿服务队、苏州河护河联盟等志愿服务团队226支,打造“志愿者讲水岸故事”“小湾豆”水岸共治等特色品牌,在滨江岸线“硬贯通”的基础上,让文明实践成为服务功能“软贯通”的内涵支撑,成为群众“心相通”的有效途径,使文明水岸成为有秩序、有温度、有活力、有格调的“城市会客厅”。

猜你喜欢

座椅志愿文明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我志愿……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对不文明说“不”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你愿意变成伞还是座椅
文明歌
多功能环保座椅系列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