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个自信”融入新时代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路径选择

2022-05-30朱先锋

新西部 2022年10期
关键词:四个自信思政特色

“四个自信”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是贯彻立德树人总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应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树立“四个自信”的政治信仰,最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办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大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四个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时提出的,在党的十九大报告等重要会议中又被多次强调。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次重要理论创新,“四个自信”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指导价值,对于全面贯彻立德树人的总目标影响深远。

“四个自信”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四个自信”是党和国家对于当前和今后社会发展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所彰显的信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充分肯定与认同。这“四个自信”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内在理论逻辑,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尤其在当前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党中央的坚强统一领导下,全国人民坚持“四个自信”,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创造出的中国奇迹、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更加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被摆在愈发突出的重要位置。“四个自信”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指导思想,本身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

1、“四个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将“四个自信”作为其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牢固守护好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主阵地,进一步彰顯“四个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逐步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迈入新的境界层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更加深入人心,“四个自信”所体现的内涵更加丰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四个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渊源

“四个自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已经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3]“四个自信”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文化渊源,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大众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结果。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四个自信”在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亦会发挥更加突出的指导作用。“四个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正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涵本身的文化渊源与紧密联系,从而凸显其理念之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思想凝结与文化体现,帮助广大大学生进一步树立起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3、“四个自信”助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针对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国内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主阵地,应当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与功能,直面影响当下大学生“四个自信”的社会现实问题,真正助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为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4]“四个自信”通过积极塑造大学生人格、主动关切大学生诉求、真诚解决大学生问题等方式,着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针对性,精心引导大学生树立起崇高的理想信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政课,为思政课建设提供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作为思政课教师而言,就是要“给大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5]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大力提高“四个自信”助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针对性。

“四个自信”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对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加强“四个自信”教育是新时代贯彻立德树人总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将“四个自信”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切实的必要性。

1、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信仰的必然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西方国家大力宣扬所谓的“新自由主义”与“普世价值”等价值观念,妄图在思想政治层面干扰和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序推进,进而实现其西化社会主义道路的图谋。对此,将“四个自信”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信仰的必然要求,也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主导地位的根本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组织学习西柏坡精神时就着重指出,政治信仰是人之根本和民族之魂,是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政治信仰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引作用,否则就极易出现政治信仰迷茫和理想信念缺失等严重问题,进而造成功利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倾向。“四个自信”则为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提供了坚定的信念与信仰,有利于极大提升全体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是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中央对思想思政工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6]过去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只是停留在对大学生进行线下的爱国主义和个人品德教育,缺乏对大学生内心深处的思想、信念教育,缺乏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灵魂和信念教育,尤其缺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系统化培育。

“四个自信”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和领域,通过“四个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坚定了当代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的决心和对祖国繁荣昌盛的信心,也更加凸显其将个人发展融入社会大发展、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勇气和雄心壮志。

3、是树立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曾说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7]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除了要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外,更应当树立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创造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新时代大学生必须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充分利用高校教育的丰富资源,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的具体国情、客观实际充分结合,认真学习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相关思想内容,让“四个自信”进教材、进课堂,真正进入大学生的头脑之中,使其树立起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因此,对于大学生而言,惟有坚定树立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不断结合实际与时俱进,才能将“四个自信”最终转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思想武器。

“四个自信”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

1、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当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理论宣讲和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忽视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实践探索。当今时代不少大学生面对社会上出现的各种错误思潮和思想观念仍旧会产生困扰,在应对文化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甚至“去马克思主义化”等错误思潮时往往容易迷茫和轻信,由于缺乏必要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而难以将书本理论与社会实践有效结合,无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政治信仰牢牢扎根于心,从而难以落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当下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始终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在教育过程中,应当充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不断强化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着力创新教育内容与教学形式。同时,必须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重点加强“四个自信”实践教育,以通俗易懂的表达形式逐步实现其大众化,帮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切实有效地加深对“四个自信”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的理解感悟,进一步凸显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成果。

马克思曾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强调:“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8]在新时代大背景下,必须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环节,积极带领大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和暑期社会实践等实践育人活动,促使大学生直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全过程,切实提高“四个自信”的大众性和实效性。总之,要能够始终做到“以科学理论培养大学生,致力于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和引导广大大学生真正树立鸿鹄之志”,[9]为学业和事业不懈奋斗。

2、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

自从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后,“四个自信”被广泛运用于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授课,由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相关理论的讲解和普及。然而,对于大学生而言,“四个自信”无非是在原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上添加了部分知识点而已,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多采用传统的思维方法不求甚解地进行相关知识点的背诵记忆,以囫囵吞枣式的途径被动接受思政课理论知识的积累和灌输,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和实效性。

在“四个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应在传统理论灌输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大学生思维,充分发掘大学生的兴趣点;另一方面也必须运用启发式引导作为知识传授的主渠道,使思政课理论知识要点尽可能多地被大学生理解和接受,从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信心和决心。

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特别注重启发性培育模式,引导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科学树立“四个自信”的政治信仰,在不断启发中让大学生获取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为增强和大学生的互动,思政课教师可合理运用各种高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采用科学讲授法以注重启发性,培养大学生思政课的学科思维;采用讨论法以激发大学生兴趣,培养大学生之间的合作思维;采用任务驱动法布置探究性任务,让大学生自主进行资料查阅;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法,运用线上平台(例如“超星泛雅”)辅助和启发教学等。在“四个自信”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过程中,通过多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紧密结合,对于“四个自信”助力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

在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政课教师通常都会对大学生进行“四个自信”的理想信念教育,通过耐心细致地讲解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完成了部分既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然而,由于课堂完全由思政课教师主导,在获取理论知识的同时,也间接堵塞了大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通道。虽然课堂上也有教师提问和大学生分组讨论等互动环节,但大学生并没有主动参与思政课堂教学过程的意识与行动,反而表现出对于课堂教学的厌倦和疲惫,因此也就无法产生对于中国特色社會主义“四个自信”的坚定信仰。究其缘由,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并未真正做好对大学生思维方式和认知特点的研究,并未正视大学生个体学习的差异性,过分依赖传统教材和固化的教学手段进行课堂讲授,导致教学思路无法达到大学生内心深处的兴趣点,难以唤起大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大学生本身对于公共基础课带有部分主观轻视情绪,忽视理论对实践的重大指导作用,忽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辩证统一,从而难以将时间和精力投入思政课程学习之中,无法真正树立“四个自信”的坚定信仰。

新时代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必须更加深入研究大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注重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思政课教师可综合运用课堂辩论、分组讨论、主题演讲、提问抢答、问卷调查等具体环节不断激发大学生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意识,综合运用新媒体学习平台充分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发掘大学生内心深处潜在的兴趣点,以“四个自信”铸魂与人,真正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融入新时代思政课日常教学之中。“积极的增力作用能够激起主体活动的热情、信心和勇气,使人精神焕发,干劲倍增,由此推动实践活动的发展。”[10]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应当使大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科学理论对于实践的正确指引作用,使其真正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树立起“四个自信”的政治信仰,让“四个自信”为导向的思政课堂成为大学生展示自我学习能力的平台,使“四个自信”在润物细无声中滋养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充分提高大学生参与思政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真正做到教师主导性和大学生主体性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2][3][4][5][6][9]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网.[2019-3-19]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9/0319/c1024-30982117.html.

[7][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12:9+140.

[10]单连春.当代社会人生境界思想研究[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56.

作者简介

朱先锋 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教学部教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猜你喜欢

四个自信思政特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特色种植促增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医的特色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完美的特色党建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厚植“四个自信” 不断夯实意识形态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