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故都的秋》的艺术特色
2022-05-30钟翠婷
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深远的影响,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在进行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与抗日救国活动。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于1934年创作的一篇散文作品。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国民党发动反革命政变的白色恐怖时期,郁达夫为躲避白色恐怖威胁而举家搬迁。在1934年郁达夫经由青岛从杭州再次返回北平,重回北平后作者感受到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结合当时的政治环境和回想到自己1926年在北平病逝的小儿子,多重因素让他触景伤情,为了排遣自己内心的忧虑、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写下了这篇具有特殊的情感意义的《故都的秋》。这篇散文因为郁达夫先生深厚的文学素养以及对北国秋天的精彩描写和时代背景赋予的特定情感,引起文学界的广泛关注。
《故都的秋》全篇文章洋洋洒洒一千五百余字,运用了42个“秋”来表达“清”“静”和“悲凉”,这是因为文章中分析自己体验北国之秋的原因,南方的秋天来的比较缓慢,还常常伴有阴雨天气,所以北方的秋天有更让他留恋的感情,这其中有他看到磨难中的祖国和人民而引发心中的痛苦和无能为力,加上自己的小儿子也是病逝在北京,这里的伤痛与捉摸不透的秋缠绕在一起,使得郁达夫心中那份消极与积极情绪的冲突和斗争愈加明烈。
一、行文结构方面的艺术特色
(一)《故都的秋》的谋篇布局
郁达夫的散文作品包括小品、游记、杂文、日记体、传记体等多种形式,但是其作品的个人风格却相对统一,其中小品类型散文的艺术成就最高,《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小品文创作中的代表作品,在谋篇布局上展现了精妙的层次感。
1.以议论开篇,统领全文
《故都的秋》这篇文章以开头第一段中的议论开篇,一方面起到了统领全文的作用,一方面既承接了题目又与文章的尾段前后呼应形成了严密的回环往复的结构。
文章开篇的第一个词语就是“秋天”,承接了题目中“故都的秋”,开门见山的点明了本文的写作主题。文章的第一句运用一个议论句总结性的点明北国秋天特别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接下来说明不远千里的从杭州经青岛进入北平就是为了饱尝故都的秋味,既展现了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又再次的点明本文的写作内容就是“故都的秋天”。
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作者到北平的原因既有痛失爱子的家庭悲剧因素,又有对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担忧因素,所以《故都的秋》在整体的情感基调上既展现了浓浓的悲伤之意,又体现着作者對家国情怀的拳拳赤诚之意。
2.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极强的层次感
作者在《故都的秋》一文的写作中,多次运用了对比手法,展现了极强的层次感。作者在本文的写作中多次写到了江南秋天与北方秋天的对比,突出了北方秋天更“清”“静”“悲凉”,更具有秋天意境的特点。
这种对比主要体现在文中以下几个地方的描写:文章中第二段落描写江南秋天的整体印象,与第三段落中描写回忆中的北方秋天整体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作者的心目中,江南的秋天只能感觉到一点点清凉的秋意,但北方的秋天却能感受到十分的秋意。
文章中对“秋蝉”与“秋雨”两个部分的描写也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从细节方面展现了南北方秋天的差异。北方的秋蝉残声充斥在“无论什么地方”,而南方的秋蝉声只有在郊外或山上才能听到。北方的秋雨比南方的秋雨下的更“奇”、更有“味道”、更“像样”,甚至连北方人的语言声调都更符合秋天的意境。
文章倒数第二段总结了南方秋天的特异的地方,但通过全文的对比还是得出南方秋天“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结论。作者还用了一个排比句式将南北方秋天的对比,通过南北方各具代表性和象征性的酒、主食、海鲜、动物等的对比淋漓尽致地诠释了南北方秋天的差异。
(二)景色描写与议论抒情相互结合
《故都的秋》在行文结构上另外一个特点,就是作者将景色描写与议论抒情相互结合,夹叙夹议而不乱,展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艺与才情。
文章的开头一段运用议论描写总结北国秋天的特色,点明文章主要写作内容。文章第二段则运用了抒情描写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对江南秋天“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的遗憾之情。
文章的主体部分对北国秋天的景色进行了详细的描写,选取了“回忆中的北方知名景点的秋色”“牵牛花”“北国的槐树”“秋蝉”“秋雨”“果树”等北方秋天的特色景物进行了横向的详细描写,塑造了充满韵味与意境的北方秋天。
正当读者沉浸在北方秋天的精妙景物描写之中时,作者笔锋一转开始讲述中外文学家对于秋天“颂秋”“悲秋”感受的描写,讲述了人类对秋天的共有情感不受地域和国别的影响。此段结尾的一句最为点睛:
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文笔之含蓄,议论之深刻,只要是忧国忧民关心时局的爱国之士,读之无不有隽永深刻、警醒的痛切感受。
文章倒数第二段中通过南北方各具代表性和象征性的酒、主食、海鲜、动物等的对比淋漓尽致的诠释了南北方秋天的差异,为结尾的抒情作了铺垫和缓冲。
文章最后一段的抒情一方面体现了作者纯真无邪的赤子之心,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对故都的秋发自肺腑的热爱之情,这种令人热血沸腾、荡气回肠的爱国热情的表述深深感染着每一个读者。
二、情感表达方面的艺术特色
(一)忧国忧民意识与人生体悟的情感表达
1.忧国忧民意识的家国情怀
郁达夫文学创作的高峰期,正值国家局势动荡不安,国家前途和命运未卜。作者先后历经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窃取的失败、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白色恐怖致使国民革命的又一次失败。虽然作者在文化领域的革命数次失败,但他的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没有被磨灭。
《故都的秋》是作者为逃避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的白色恐怖的迫害,一路辗转终于在1934年返回到阔别十年之久的北平。作者在这年秋天游览北平,眼见到故都皇城的衰败荒凉犹如秋蝉衰落的残声,不由的怀念起那想念了十余年的多处名胜秋景和美丽的牵牛花。
《故都的秋》中对于北方秋天的景色描写其实是加入了作者隐喻的情感色彩的,文中第三、四段落中对于回忆中北国秋天“名勝秋景”“碧绿天色”“驯鸽飞声”“槐树叶底的日光”“牵牛花”“北国槐树”等景色的描写,展现了温暖、清闲、积极的情感基调。文中首段对“北国秋天”的总结性议论描写,文中对“秋雨”“秋蝉”“各国文学家的悲秋感悟”等的描写,则展现了悲凉、伤害、忧虑的情感基调。
整体上而言,《故都的秋》展现了作者对于北平秋天的热爱之情,尤其文中最后一段的情感抒发,将这种热爱之情运用单纯的情愫展现的淋漓尽致,在这种热爱背后还隐藏着作者对于北平、对于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担忧。
2.排遣忧虑的人生体悟
在《故都的秋》一文中,作者将自身遭受白色恐怖迫害,内心的苦闷、忧虑、借由对秋天景物的描写进行排遣,从而寻求到某种内心的平静。文中江南的秋是清淡的、混混沌沌的、无法赏玩到十足的,这其实是作者在南方的秋天景色中寻找不到与其人生体悟共同的地方,在郁达夫的心目中,更“清”“静”“悲凉”的北国之秋,更能展现作者在严酷的社会环境下依然积极投身革命的精神状态与人生体悟。
情有景生,相反,作者也会触景生情,在这样特别的情感背景下,写出的故都的秋,依然是特别的、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秋。
(二)崇敬自然与自适的情怀表达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一文中,通过生活化的秋天景物选取,表现了其对自然的崇敬之情和自我抒发的自适情怀,文中这一艺术特色重要展现在以下几处描写之中:
作者在第三段中,以皇城人海中的普通人家的视角,对北平秋天的“碧绿天色”“驯鸽飞声”“槐树叶底的日光”“牵牛花”等景色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写,展现北平秋天温暖、惬意、秋高气爽的一面。
文中对于“槐树叶底的日光”“牵牛花”这两处的景色描写与全文的悲凉、忧虑的情感基调有所出入,暗含深意,借助平民百姓的生活视角暗喻对国家命运、前途充满希望的革命精神。对于“牵牛花”的景色进行了详尽的描写,其他的景色则是简要描写,这种对“牵牛花颜色的喜好描写”和对“牵牛花底下最好有秋草陪衬的中国画构图式的描写”,充分反映了作者对于大自然美感的体悟及热爱,从细微之处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水平和自适情怀。
作者在文章第四段中对“北国槐树”的描写取材于真实的日常生活,又巧妙地使用侧面描写。作者没有费尽笔墨去描摹槐树的特点和样貌,而是通过槐花落地时踩在上面的触感描写和清扫槐花的场景描写展现了“落叶知秋”的清闲、落寞。这样的描写既贴近现实生活,能够迅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又将个人情感的自适情怀表达融入到作者自我想象的生活空间当中来。
作者在文章描写北方的果树的部分时,将枣树在哪里都能扎根存活、适应性强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在艰难的自然条件下,枣子在淡绿微黄时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子全红了冬天也就要马上到来了。
《故都的秋》中枣树的描写突出了其坚强的抗争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这种自然万象所呈现出的坚强的生命形式,作者对此进行了尽情的渲染,寄予了作者对这种理想生命生存形式的追求和感叹。
三、意境塑造方面的艺术特色
《故都的秋》在意境塑造方面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作者在《故都的秋》一文中,塑造了景情交融的散文境界之美。文章的开篇就用精练的“清”“静”“悲凉”三个词语总结了北国秋天的特点,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这样的描写在表面上是要凸显北国秋天的特色,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表述了作者内心的如北国秋天般的“悲意”,下一句讲述作者经由青岛由杭州到北平是为了饱尝北国的秋意,这里交代的写作背景实际上是隐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环境、政治环境和生活环境的不满、忧虑和感伤。
《故都的秋》一文,选取了北国秋景中的“秋晨”“秋蝉”“秋雨”“秋植”等景致进行描写,运用了大量的文字篇幅来描写北国的秋景,看似是描绘了一幅幅秋天的景色图画,实则是借助这些悲凉的秋景影射社会环境与政治环境的恐怖、晦暗,因此加深了文章的深度和厚重感,也让该文章更加具有艺术的张力和感染力。
《故都的秋》的诗意表达。虽然《故都的秋》营造了一种清净悲凉的意境氛围,但在作者的笔下也充满了诗意气息的艺术特色。这种诗意意境的塑造主要展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作者对于秋天景色的描写取材于日常生活,描写的浓淡相宜。作者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对北国秋天的景色进行大肆渲染,而是克制地对生活原态稍加点染就将秋天的自然神韵还原在读者面前。
其二,色彩感和图画美的完美雕琢是郁达夫《故都的秋》的一大特色,色彩画面亦是作者心之所寄,语言的婉转描绘,意在涂抹成画,借画之景,抒情达意。
作为郁达夫散文的重要代表,《故都的秋》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和时代气息,呈现出一种借景抒情,由景生理的艺术效果。作为教学中的名篇,如何把握该文章的艺术特色,开展多元教学成为当前思考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陈子善.王自立.郁达夫研究资料[M].花城出版社,1985.
[2]廖伦建.谈《故都的秋》的审美情趣[J].文学教育,2009(07).
[3]刘如辉.也谈《故都的秋》的主题[J].科技创新导报,2005(07).
[4]邱洪慧.悲秋情怀与恋国情结的融合—评郁达夫的《故都的秋》[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版),1997(07).
钟翠婷,广东省广州市真光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