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防御战

2022-05-30田亮刘凌志王崴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2022年9期
关键词:刘邓大别山红军

田亮 刘凌志 王崴

1947年,毛泽东转战陕北。

1936年10月,在三大红军主力胜利会师甘肃会宁、将台堡(今属宁夏)后不久,在经历长年累月的战争后获得的片刻宁静中,毛泽东开始在陕北的红军大学讲授“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课程,对过去几年的革命战争进行总结。课程持续讲了一个多月。接着,他又把讲课内容集结成同名书籍公开发行。

“首先而且严重的问题,是如何保存力量,待机破敌。所以,战略防御问题成为红军作战中最复杂和最重要的问题。”毛泽东写道。怎么防御?毛泽东的答案是“积极防御”。

“2015年5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军事战略》白皮书,其中写道:‘根据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适应新的历史时期形势任务要求,坚持实行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积极防御战略方针跨越了百年党史完整的四个时期。”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研究员任振杰告诉《环球人物》记者。

早在反“围剿”时期,积极防御就取得了成功。

1930年6月,由井冈山发展起来的红四军和赣西南的红六军、闽西的红十二军合编为红一军团,朱德任总指挥,毛泽东任政治委员。8月,红一军团和彭德怀、滕代远领导的红三军团合编为红一方面军,共3万余人,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前委书记兼总政委,成为全国红军中战斗力最强的一支。同时,贺龙、周逸群领导的红二军团在湘鄂西发展起来。红军愈发壮大。

“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感到极为震惊。当初一个井冈山就够头疼的了,现在发展到几个省,省省都点燃星星之火。各省纷纷对红军发起进攻。起先由各省对本省内的红军根据地实施‘进剿,后来又出现两个或以上的省对根据地进行‘会剿,结果我们的革命力量还是在顽强地发展着。蒋介石急眼了,1930年10月开始亲自策划‘围剿,重点是红一方面军。”任振杰告诉《环球人物》记者。蒋介石在湘鄂赣闽等省陆续调集10万余人的兵力,任命江西省主席兼第九路军总指挥鲁涤平为“围剿”军总司令。蒋介石刚刚在中原大战中大胜兵强马壮的军阀阎锡山等,根本没把红军放在眼里,国民党军采取了“长驱直入”的作战方针。

1930年10月30日,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在南昌西南约120公里的罗坊(今江西省新余市罗坊镇)召开会议商量对策。在毛泽东看来,两个拳师对决时,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蠢人则其势汹汹,辟头就使出全副本领,结果却往往被退让者打倒”。在罗坊会议上,毛泽东主张实施“诱敌深入”作战方针。

毛泽东、朱德带领红军由罗坊以西的袁水(今袁河)流域东渡赣江,然后向中央革命根据地中部退却,以便在运动中寻机歼敌。追着红军跑的国民党军则连续扑空,找不到红军主力决战,部队疲劳,锐气大减。

机会来了。“恩格斯将攻击分为4种方式:全正面攻击、翼侧攻击、斜形攻击和中央攻击。中央攻击也就是中间突破,容易受到敌人夹击,‘缺点最多。毛泽东恰恰把中间突破运用得很精彩。”任振杰说。

国民党军队部署在西起江西万安、泰和,东至福建建宁相距数百公里的地带上。根据这一态势,毛泽东、朱德确定实行“中间突破”的战术,先打敌主力谭道源师或张辉瓒师,将敌分割为远距离的两群,然后各个击破。毛泽东发现了破敌之地——龙冈。龙冈是江西永丰县一个只有五六百户人家的小镇,高山环绕,中间是一条狭谷,正是打伏击战极好的“口袋”。

1930年12月30日,当孤军冒进的国民党军前线总指挥、第18师师长张辉瓒率主力由龙冈向五门岭进犯时,龙冈峡谷里浓雾四起,提前埋伏在山岭中的红军发起猛攻,敌9000多人顷刻瓦解,张辉瓒被活捉。鲁涤平在致电蒋介石时说:“龙冈之战,十八师片甲不留。”其他敌军仓皇后撤,我军在追击中又歼敌一个多旅。第一次反“围剿”胜利结束。毛泽东写下《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齊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1931年2月,蒋介石派军政部长何应钦率20万大军发起第二次大规模“围剿”。这次,国民党军变得谨慎了,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作战方针,在西起赣南西部的吉安、东到闽西建宁一线构建起400公里但没有完全连接的弧形阵线。“毛泽东分析敌军各部实力,决定先挑实力最弱的‘软柿子捏。他‘守株待兔,悄无声息地在敌人阵地附近驻扎了20多天,终于等到敌军脱离阵地、进入埋伏圈,一举歼敌一个师大部。”任振杰说。红军一路向东进击,像穿肉串一样取得五战五捷,歼敌3万余人。第二次反“围剿”胜利结束。毛泽东又写下《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生动嘲讽了蒋介石的“步步为营”:“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两次失败,蒋介石震怒。1931年7月,他自任“围剿”军总司令,率军30万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三次“围剿”。蒋军是红军人数的近10倍,还得到英、日、德等国的军事顾问相助,蒋介石再次采取了“长驱直入”方针。毛泽东、朱德则命令红十二军装作红军主力佯动,特别是在敌飞机前来侦察时,红军把花被面扎在竹竿上,使其迎风招展。战士们还特意把路踏得尘土飞扬,在岔路口画上大箭头以示前进方向。蒋军尾追红十二军不舍,不仅没追上,还弄得筋疲力尽,“肥的拖瘦,瘦的拖死”。毛泽东则率红军主力以逸待劳,在赣南地区歼敌17个团、3万余人。蒋军的“围剿”又一次宣告失败。

“三次反‘围剿时,毛泽东还没有正式提出‘积极防御。正式提出是在1936年,但反‘围剿执行的就是这套打法。积极防御是个大战略,总体上是把防御和进攻结合起来。由于敌强我弱,我军往往后发制人,将战略防御适时转向战略进攻和战略反攻;在战略防御阶段,把战略上持久的防御战与战役战斗上速决的进攻战结合起来,三次反‘围剿使用的诱敌深入方针即是如此。”任振杰说。遗憾的是,“左”倾冒险主义进攻路线在当时的中共中央占主导地位,诱敌深入方针被认为是保守主义。1931年11月,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总政委名义被取消。1932年10月,毛泽东又失去了军事领导职务。1933年初第四次反“围剿”由于周恩来、朱德等运用和发展以往反“围剿”的成功经验,坚持积极防御,取得成功。但1933年9月开始的第五次反“围剿”由李德、博古等人指挥,没能坚持积极防御,遭遇惨败。

1937年8月,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与国民党军共同抗击日军。面对新的敌人,怎么打?

“毛泽东深切地感到日军与国民党军不一样。日本是五大帝国主义之一,实力不可小觑,不能硬碰硬。他认为,在抗战初期,我军力量小,是支队性质,不起决战的决定作用,应坚持‘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为作战方针,不应打大规模运动战。但面对新的敌人和新的作战形势,他又强调,如部署得当,游击战能在华北(主要在山西)起决定作用,这就是攻势防御。”任振杰说。

1937年8月下旬举行的洛川会议上,“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方针被确定下来。8月初,毛泽东曾考虑八路军全部集中在山西东北部的恒山地区创造游击根据地。洛川会议后,八路军第115师、第120师和第129师东渡黄河,开赴山西前线。就在八路军开赴山西时,华北局势已发生变化。日军在北路沿平绥铁路西进,在攻占张家口后折而南下,于9月13日占领大同;在东路沿正太铁路向西推进,准备两路会合,夺取太原。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可能使八路军的全部主力陷于日军的钳形包围圈内,这是十分不利的。

毛泽东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状况,及时于9月16日、17日连续两次致电八路军总部及各师,我军已无“集中晋东北一处之可能,更无此必要”“计划已根本上不适用了”。毛泽东将部署调整为:第115师仍在晋东北活动,“暂时在灵丘、涞源,不利时逐渐南移,改以太行山脉为活动地区”;第120师转至以管涔山脉为依托的晋西北地区;第129师于适当时机进至以吕梁山脉为依托的晋西南地区。这一战略部署的改变,对八路军摆脱敌之迂回包围,扩大回旋余地,以及各师相互策应,保持战略主动和迅速展开具有重要意义。

第115师师长林彪复电完全同意毛泽东的判断与部署,同时提出,把一个旅集中起来,相机打击日军。当时,毛泽东认为眼下应以创造根据地发动群众为主,需分散兵力,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而非以集中兵力打运动战为主。他要求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对于个别同志不妥当的观点给与深刻的解释”。同时,毛泽东充分考虑前线将领的意见,同意林彪暂时集中,但如许久还无机可乘,要适时把中心转向群众工作。

9月25日,平型关战斗打响,歼敌1000余人,缴获汽车82辆、大炮一门、炮弹2000余发和大量秘密文件。“平型关大捷也是对深入我方腹地之敌的一次伏击,是战略防御阶段的攻势作战,有力打击了日军长驱直入的疯狂气焰。”任振杰说。不过,八路军也付出沉重代价,伤亡近800人。经此一战,林彪认识到,我军应以在敌后袭击其后路为主,不宜集中八路军主力打运动战。

毛泽东则根据实战经验适当调整了战略方针。9月29日,他明确提出,八路军作战的“根本方针是争取群众,组织群众的游击队,在这个总方针下实行有条件的集中作战”。后来,八路军进一步在多省展开,按照新的方针积极深入敌后建立根据地与敌周旋。“整个抗战时期,我军实施的都是积极防御作战。”任振杰说。

“井冈山时期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十六字诀,是我军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发端。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又适时制定了‘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战略方针,把游击战提高到战略地位,大大丰富了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内容。”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研究员李明告诉《环球人物》记者。

1937年,八路軍挺进平型关。

在1936年所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毛泽东写道:“反攻是一个长过程,是防御战的最精彩最活跃的阶段,也就是防御战的最后阶段。所谓积极防御,主要地就是指的这种带决战性的战略的反攻。”

1947年,“帶决战性的战略的反攻”时间到了。

解放战争初期,解放军处于守势。1947年3月,面对蒋介石嫡系将领胡宗南的重点进攻,毛泽东再次主动选择战略退却,放弃延安,开始转战陕北。这时,人民解放军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由于战争深入解放区腹地,许多地方的生产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困苦,解放军的人力、物力补充遇到很大的困难。

在转战陕北的颠簸路途中,毛泽东镇定思考破敌之策。由于蒋介石将重兵压在山东、陕北两个战场,这两个战场之间的鲁西南、豫皖苏直至大别山区的国民党兵力十分空虚,形成两头强、中间弱的哑铃状布局。毛泽东再次嗅到了中间突破的机会。由谁去突破呢?

1947年,刘邓大军将士在挺进大别山途中通过黄泛区。

“1945年重庆谈判时,蒋介石授意阎锡山入侵山西上党解放区,党中央和毛泽东把反击任务交给了刘伯承和邓小平。结果上党战役歼敌3.5万人,占阎锡山部队总兵力的1/3,大大超过了战役预期,毛泽东十分高兴。两年后,在山东作战的刘邓大军虽取得一些胜利,但打得很胶着。基于刘邓大军的战斗力,也是为了使他们脱困,毛泽东选择了刘邓大军,让他们千里跃进大别山,直逼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武汉。”任振杰说。

1947年6月30日夜,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人,一举突破黄河天险向南开进,为挺进大别山开辟了道路。他们先在鲁西南地区寻机歼敌。1947年7月23日,毛泽东给刘伯承、邓小平发电报:“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占领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肃清民团,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吸引敌人向我进攻打运动战。”这时的刘邓大军远离晋冀鲁豫解放区,失去后方支援,缺少医药和粮食,连续行军作战极度疲劳,且伤亡较重,急需休整补充。7月28日,刘邓给中央军委回电,希望能在内线继续作战一段时期,等时机更为有利时再向外线大别山挺进。

毛泽东回电分析道:“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如陈(赓)谢(富治)及刘邓不能在两个月内以自己有效行动调动胡(宗南)军一部,协助陕北打开局面,致陕北不能支持,则两个月后胡军主力可能东调,你们困难亦将增加。”刘邓看清局势,立即复电:“完全服从中央决定,半个月后行动。”实际上,在收到电报后第九天,刘邓大军就出发了,于8月7日分三路向南疾进,开始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8月末进入大别山地区。

“挺进大别山名义上是进攻,实际上防御,是积极防御作战,彻底打乱了国民党军的部署,是扭转乾坤的一着。全国解放战争这盘棋一下就活了。”任振杰说。

消息传到陕北,毛泽东十分高兴:“我们总算熬出头了!20多年来,革命一直处于防御地位,自刘邓南征后,我们的革命战争,才在历史上第一次转为战略进攻!” 胜利挺进大别山后,刘邓大军迅速分兵向预定地区实施战略展开。到11月,共歼敌3万余人,建立33个县的民主政权,在大别山站住脚、扎下根。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具有伟大历史意义。“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毛泽东在1947年底的一篇文章中写道。

“1956年3月,积极防御正式确立为新中国的国家军事战略。之后,根据不同时期具体形势任务的不同,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作了多次充实调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军事战略问题,强调毫不动摇地坚持积极防御战略思想,同时进一步丰富发展其时代内涵,以防御为根本,在‘积极二字上做文章。2014年,习近平主席领导制定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将军事斗争准备基点放到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上,以海上方向军事斗争为战略重心。”李明说。

正如《中国的军事战略》白皮书所言,中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国家根本利益,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客观要求,决定中国将毫不动摇地坚持积极防御战略方针。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时说:“中国历来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我愿在此重申,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我们愿同各国一道,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树立建设伙伴关系新思路,开创共同发展新前景,营造共享安全新局面。”

选自《环球人物》

猜你喜欢

刘邓大别山红军
大别山的早晨(油 画)
又见大别山
少寨红军桥
十送红军
刘邓大军:抢渡淮河挺进大别山
激战汝河
抢渡沙河
小平找牛
再见了,大别山
再唱十送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