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候鸟在迁徙通道自由飞翔
2022-05-30秀英
秀英
2021年,大批候鸟陆续飞抵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草海管理委员会12月11日监测数据显示,已有黑颈鹤1500余只、灰鹤560余只、斑头雁2400余只及其他候鸟飞抵草海越冬。近年来,随着草海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前来此地越冬的候鸟逐年增多。
湿地是迁徙鸟类休息和补充营养的中转站和栖息地。湿地的环境状况直接影响到迁徙鸟类种群的繁衍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谁能想到水鸟翱翔的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曾经干涸,是最早的湿地生态恢复案例。为了扩大耕地面积,1970 年曾排水疏干草海,湖中的鱼类、贝类、虾和水生昆虫等几乎绝灭,所剩水禽也寥寥无几,地下水位下降,农业减产,自然生态失去平衡。1980 年政府决定恢复草海,实施蓄水工程,恢复水面面积20 hm2,平水期可达29 hm2。目前,生物物种已得到恢复,湿地恢复效果良好,被国外专家视为中国湿地生态恢复的成功典范。
目前,全球主要的候鸟迁徙通道有9条,其中“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是受威胁最严重的一条。“澳大利西亚”是澳大利亚和周边海岛在地理上的统称,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斐济及周边群岛。这条路線跨越我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22个国家,我国黄渤海地区等滩涂湿地是候鸟停歇觅食的“加油站”。
我国拥有全球9条候鸟迁徙线路中的4条,也是鸟类种数最为丰富的国家。每年2月到4月,有大批在南方越冬的候鸟陆续北迁,过境我国华北、东北等地。随着春天天气回暖,候鸟北飞,如何保障候鸟平安回迁成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关注的问题。
为保障候鸟平安迁徙,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每年都会发出通知,要求各地落实责任,加强监管,严厉打击非法网捕、猎杀、毒杀以及干扰候鸟迁徙等违法犯罪活动。全国多地林草部门不断加强候鸟栖息地及主要迁飞通道的监测与巡护,接力为候鸟北迁保驾护航。
多措并举保候鸟迁徙
吉林省珲春市敬信湿地位于中澳、中日两条候鸟迁徙路线交汇处。这里江河贯穿,湖泡连片,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被誉为候鸟迁徙的“五星级驿站”。
“今天,我拍到了回归的天鹅,并且第一次拍到脚上带有环志的天鹅,不知道是哪家机构的环志,赶紧和你说一声。”电话那头谷宝臣兴奋地说着。
谷宝臣是吉林省珲春市的野生动物摄影家。他常年奔波在珲春林区,与鸟为邻,捕捉大自然中最美的身影。
随着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大批候鸟开始向北回归。此时的吉林珲春林区依然是冰天雪地,但飞临的鸟儿们却感知到了春天的信息,在风雪中恣意飞翔。
谷宝臣每天都会出门,多年养成的习惯,不与鸟和野生动物们见上一面总觉得生活中缺少点什么。
迎着明媚的阳光,谷宝臣抱着相机悄悄地走近一片芦苇荡,争取离刚刚到来的白天鹅再近些。奇怪,它们好像对眼前的谷宝臣视如同类,或昂首挺胸注目良久,或引颈鸣叫以示礼节。“嘎嘎……嘎嘎……嘎嘎……”“克噜……克哩……克噜……克哩……”就这样,一唱一和间,他举起相机尽情拍摄起来。
蹑手蹑脚地走过一片残雪覆盖的荒草地,谷宝臣举起相机,对准焦距,屏住呼吸,一阵“咔嚓咔嚓”的手按快门声后,几只丹顶鹤在湿地尽情嬉戏的画面便在镜头中定了格。
在候鸟迁徙季,黑龙江省、吉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共同建立了加强候鸟保护工作协调机制,“两省一区”联合成立“候鸟保护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形成联动保护机制,携手为候鸟迁徙建起安全通道,实现区域间互联互通,严厉打击非法猎捕、破坏鸟类等违法犯罪行为,确保候鸟迁徙、繁育安全。
谷宝臣每次出行,在拍摄之余也肩负着巡查和保护野生动物的使命。“野生动物是林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野生动物保护对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多年在林业系统工作的谷宝臣对记者说。
为保障候鸟在敬信湿地逗留期间的安全,珲春森林公安局基层民警奋战在护鸟一线,积极加大巡护力度,在风雪天气为候鸟投放粮食,严打猎捕候鸟违法犯罪行为,确保候鸟迁徙通道安全。
北京已进入候鸟迁徙高峰期。为确保候鸟迁徙顺利完成,此前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针对候鸟迁徙到来的预判季节、停留范围进行全面部署,加强候鸟栖息地巡护及执法力度,成效显著。
记者3月3日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了解到,目前正值候鸟迁徙高峰期,每天有上万只候鸟飞落北京“补给”。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全市88个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对迁徙候鸟等野生动物开展全天候监测。
据了解,北京地处亚热带向亚寒带的过渡区,是众多候鸟春、秋两季迁徙的必经道路,每年过境南迁或北徙的候鸟、旅鸟达300多种,上百万只。最受过境候鸟欢迎的栖息地包括密云水库、官厅水库、野鸭湖、汉石桥湿地等大面积水域或城市河湖。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处处长张志明介绍,今春途经北京的候鸟呈现出三大特点:首先是候鸟迁徙的时间相对较早。2月21日星期五10时,野鸭湖监测站监测人员在望湖楼监测点监测到首批2只大天鹅从头顶向北飞行,在湖区南侧监测站点又监测到2只大天鹅在距离不到100米处觅食、梳理羽毛,同时还监测到灰鹤1100余只,豆雁30余只,绿头鸭200余只,赤麻鸭12只。随着京城天气转暖,野鸭湖迎来大批北迁候鸟停歇补给。二是监测到的鸟类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明显的增长。截至2月底,全市88个候鸟监测站共监测鸟类近百万只,较往年同期增加30余万只。三是候鸟在北京“歇脚”的地点也越来越广泛,除了野鸭湖、密云水库这些大的水面,大兴的南海子、房山的大石河也都有大量的候鸟迁徙和停留。过去北京不经常看到的一些珍稀鸟类数量也越来越多,像黑鹳、白尾海雕、震旦鸦雀、疣鼻天鹅,这两年都有观测记录。
云南是世界重要的鸟类迁徙通道和越冬地。据统计,云南记录到的1116个种和亚种鸟类中,有295个种和亚种为冬候鸟和旅鸟。
记者3月4日从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获悉,该局日前发布全面加强鸟类保护的通知,要求云南各地划定候鸟迁徙通道、开展巡护值守等,严厉打击破坏鸟类资源违法犯罪活动,并明确禁止擅入自然保护区观鸟和拍鸟,在候鸟迁徙停歇地、越冬地随意进行投食等行为。
通知明确,云南各地要划定候鸟迁徙通道、越冬地等责任片区,在鸟类重要栖息地和主要迁飞通道沿线指定安排巡护点,开展巡护值守和经常性清网、清套、清夹、清除毒饵行动;同时,建立和培养鸟类等野生动物调查监测队伍,记录鸟类种群数量变化及迁徙时空动态。
河北省沿海地区地处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上,每年都有几百万只候鸟在此停歇、觅食、迁徙通过。每到候鸟迁徙季,保护候鸟顺利迁飞就成为河北全省高度重视、强力推动的重要工作。
今年,河北省林草局多次印发通知,要求各地对候鸟等野生动物集中栖息和繁衍地、迁徙通道及停歇地等重点区域进行排查,全面清除鸟网、猎套等非法捕猎工具。各地采用无人机、遥感影像等技术提高监测巡护效率,及时搜集汇总社会各界反映的问题线索,逐一清查。各级林草部门加强执法力量配备,提高执法效力,有效遏制乱捕滥猎滥食野生动物和走私、非法经营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违法犯罪势头。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联合省公安厅、省自然资源厅于2月11日联合启动了“金网2020”专项行动,打击整治破坏鸟类等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
3月初,天津市在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投放了1万公斤鲫鱼、鲤鱼、鲢鱼鱼苗,为北迁候鸟“接风”。近年来,天津市大力实施湿地保护修复工程,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逐年提高。今年开春以来,陆续有候鸟北迁至北大港等湿地自然保护区。截至3月3日,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共观测到鸟类10.2万只,其中包括东方白鹳、疣鼻天鹅、大天鹅、小天鹅、白琵鹭等,此外还有数量众多的鸭类、鸥类等候鸟。
近日,黑龙江省自然教育课堂上线《候鸟的迁徙》专题课程,解读候鸟知识、关注鸟类资源、呼吁护鸟爱鸟。3月初,东方白鹳开始北迁,回到它们的繁殖地三江平原,配对,营巢,孵化,育雏,诠释美好的生命流程;中华秋沙鸭,春天飞到黑龙江、吉林,找到去年的溪流,回到溪流旁的树洞,也开始新一轮的生命孕育;白琵鹭喜欢在东北大湿地繁殖,黑龙江七星河自然保护区一个繁殖群就聚集着500多只白琵鹭;丹顶鹤飞到扎龙自然保护区、三江平原繁殖地,揣着和东方白鹳一样的初衷,演绎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白头鹤,又称为“修女鹤”,主要繁殖地为大沾河自然保护区和新青白头鹤自然保护区,这两处保护区已被国家命名为“中国白头鹤之乡”。
在候鸟迁徙季,黑龙江省、吉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共同建立了加强候鸟保护工作协调机制,“两省一区”联合成立“候鸟保护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形成联动保护机制,携手为候鸟迁徙建起安全通道,实现区域间互联互通,严厉打击非法猎捕、破坏鸟类等违法犯罪行为,确保候鸟迁徙、繁育安全。
连日来,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境内的杭锦淖尔自然保护区迎来包括白琵鹭和大天鹅在内的近万只迁徙候鸟。
杭锦旗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中心主任李进介绍,随着杭锦旗生态环境的逐渐改善,每年春季都会有大批候鸟飞到杭锦淖尔自然保护区停留栖息。
“今年天气回暖早,候鸟比往年差不多早来一个月,在这些候鸟中我们还发现了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白琵鹭和大天鹅。”李进说,“現在停留在杭锦旗的候鸟已近万只,去年有包括黑鹳、东方白鹳、大鸨、遗鸥在内的十万余只鸟类在这里繁衍栖息。”
近年来,杭锦旗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库布其沙漠沿黄生态带治理工程有效改善了沙漠环境,沙漠绿洲面积逐年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吸引了珍稀保护动物来此栖息。
那些爱鸟护鸟的人们
以鄱阳湖为家,把候鸟当亲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紧要关头,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吴城保护站55岁的老党员王小龙连续20多天坚守护鸟岗位,监测迁徙候鸟动态,确保候鸟安全栖息。
今年是王小龙在鄱阳湖与候鸟共同度过的第34个春节。他每天风雨无阻坚守湖区护鸟一线,疏导和劝返游客和当地群众,守护着珍禽候鸟。王小龙和保护站的同事密切监测辖区内白鹤等越冬候鸟情况,同时加强禽流感防控及监测工作,严防可能发生的疫情危害。
疫情防控期间,王小龙和同事们每天深入湖区村庄、渔村、农贸市场、车站码头,开展疫情防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知识宣传,教育群众不下湖,不捕杀、运输、买卖、食用野生动物,积极引导当地群众科学防控,做到家喻户晓;对辖区内的重点区域进行地毯式监测排查,积极协助市场监管部门对辖区集贸市场、餐馆饭店等重点区域保持高频次排查监管。“在抗疫最需要的时候,我没有陪在妻儿身边共度新春佳节,这是我对她们的亏欠。但作为一名巡护员,守护好鄱阳湖疫情防控一线,这是我的责任和使命!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保护好鄱阳湖候鸟就像保护自己的孩子一样重要。”王小龙说。
肖冬样是江西省鹰潭市龙虎山的一位生态护林员。10多年来,他坚持拍摄并写下观察日记,详细记录中华秋沙鸭的来去时间、数量以及活动规律和生活习性,拍摄了20多万张照片、1万多G的视频,形成了研究“鸟中大熊猫”中华秋沙鸭的第一手珍贵资料,被誉为中华秋沙鸭的守护者。
肖冬样坚持每天巡山8小时,背着一个水壶、带上一把砍柴刀和一个望远镜,一走就是一天,有时要忙到很晚才能到家。为了详细记录中华秋沙鸭的活动情况,肖冬样每次都会事先在泸溪河布置几个隐藏地点,提前潜伏在河岸边,用望远镜观察。其间不能发出任何声音,稍有动静中华秋沙鸭就会飞走。每次一蹲就是好几个小时,为了不打扰它们,肖冬样一定要等到这些中华秋沙鸭玩尽兴了回了巢,才会收拾行囊回家。如果遇到刮风下雨或者雪天,工作难度就更大。好不容易回到家,肖冬样顾不上吃饭,第一件事就是把当天记录下的视频输入到电脑里,并把一些有趣的记录传给国内的一些专家学者,和大家一起分享中华秋沙鸭带来的快乐。在电脑里翻看过往的一张张照片、一个个视频,对他来说是如数家珍。
中华秋沙鸭是世界濒危物种,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目前,全球仅存不到1000只,被称为“鸟中大熊猫”。2007年11月,中华秋沙鸭在江西龙虎山景区被发现后,鹰潭市当地采取了严格的保护措施,并于2008年初划定1800公顷的保护区。从那时起,巡护中华秋沙鸭的任务落在了肖冬样的身上。起初,肖冬样对中华秋沙鸭一无所知。在接到巡护任务后,肖冬样上网查阅了大量中华秋沙鸭的有关资料,自费订阅了鸟类保护杂志,自学专业知识。为了更好地记录下中华秋沙鸭生活规律和习性,肖冬样还自费购买了一部单反相机和一个望远镜,不厌其烦地向前来进行科研的专家、教授请教,了解中华秋沙鸭的有关知识。
巡护的路途很远——肖冬样每天清晨四五点钟就起床,骑半个小时的电动车,换乘竹筏,再沿着铁路走30分钟,然后穿越一片茂密的山林才能到达中华秋沙鸭的栖息点。正是肖冬样的持续观察记录,让大家得知,每年10月底中华秋沙鸭分批从北方来到龙虎山,次年4月初飞回北方,筑巢于河流两岸林间树洞中。據统计,这些年每年来龙虎山越冬的中华秋沙鸭数量有70只左右,多时可达上百只。肖冬样说,10多年来,我开始只把中华秋沙鸭当成工作来巡护,后来和它们慢慢成了朋友。
在全国林草系统内外,像肖冬样、王小龙这样爱鸟护鸟的人还有很多。护鸟的战线上,也少不了野生动物救护人员的身影。
“野生动物是林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野生动物保护对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郑州市野生动物救护站站长董朝伟说。
自2020年1月25日救护站接到郑州市林业局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工作的要求以来,全体救护人员全员在岗坚守岗位,在救护站自身没有车辆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采取近途骑电动车、远途开私家车或租车等方法进行野生动物救护工作。
从1月25日春节伊始,截至2月18日,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郑州市野生动物救护站总计接受市长热线及社会各界电话30余次,救护各种野生动物多达20多种,共计28只,其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9只,国家三有保护动物16只,外来物种3只。救护名单里不乏国家级保护动物的身影。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纵纹腹小鸮,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疣鼻天鹅,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长耳鸮等……
人类和包括鸟类的野生动物是互相依存的存在,我们不能因为自身的欲望去伤害它们。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也不仅仅是国家某个部门的事情,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善待我们的邻居和朋友。
春暖花开,候鸟北迁。让我们多一些爱护的目光,还一条干净的迁徙通道给鸟类,使鸟能够自由的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