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舟 助力中国风电走进巴基斯坦
2022-05-30梁伟
梁伟
从湖北宜昌到巴基斯坦卡拉奇直线距离4379千米,卡拉奇是巴基斯坦最大的城市,这里距中国三峡国际电力运营有限公司巴基斯坦分公司负责人兼巴风项目部经理李延舟的工作地点信德省塔塔专区贾姆皮尔村,还有90公里。
2019年4月24日,李延舟来到异国他乡工作,除了要接管三峡巴基斯坦风电场运维业务,还要筹建巴基斯坦分公司并主持日常经营管理工作,几乎每一天都异常忙碌。
据巴基斯坦制定的清洁发电目标,到2025年,该国可再生能源的发电占比将从目前的6%提升至25%,到2030年将进一步提升至30%。中国企业将风电等清洁能源引入巴基斯坦。要知道,三峡集团2013年在开展巴基斯坦风电一期项目建设时,几乎是从“零”开始,短短数年间,在“走出去”、“编队出海”的战略引导和多方共同努力下,当前在巴基斯坦风电项目装机达15万千瓦,年均发电量约4.3亿千瓦时,可以满足当地150万个家庭约一年的用电量。
李延舟说:“在巴基斯坦工作最大的感受是累并快乐着。起初,当地人力资源基础薄弱,基础加工配套资源缺乏,各类备件、材料供应较为困难,时常遇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况,但我们坚持以中国的电力生产标准保障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目标不动摇,正是在这样艰苦的工作环境磨练下,我们团队的工作能力越来越强,保障风力发电机能可靠地为当地老百姓输出清洁的电能,应该算得上不辱使命。”
“儿时的梦想就是修一座桥”
1983年,李延舟出生于湖北省宜昌市枝江市百里洲,这里最出名的是砂梨。
百里洲位于长江中游,西接三峡之末,东开荆江之首,四面环水,国土面积224平方公里,是万里长江第一大江心洲,也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因为环江大堤长百余华里,故名百里洲。
多年来,百里洲饱受交通不便之苦。这里也是湖北省唯一一个不通省道、县道的区域性边界口子镇,一直以来无对外陆路通道,洲上的居民出行和物资运输只能靠渡运。轮渡收班时间是晚上八点,收班后,这里好似成了孤岛。隔山容易隔水难,交通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当地的经济发展。当周边乡镇快马加鞭比拼发展时,百里洲孤独、安静的坐落长江之中,任滚滚江水而去。
儿时,当别人问起李延舟的梦想时,他会大声地说,“我想建座桥,一座让我们百里洲通向外面世界的桥。”
因为父母务农,所以儿时的李延舟是“放养”的,和身边的小伙伴在岛上疯跑。农忙的时候,他和姐姐也会帮着父母做些农活。但是对于学习,李延舟从来没有放松过,因为他知道,只有学习才能改变命运,才能更好地走入百里洲以外的世界。
2001年,李延舟高考,一直关注家乡发展的他没有选择桥梁专业,而是选择了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理由很简单,当时宜昌市境内的长江西陵峡段与下游的葛洲坝水电站构成梯级电站——三峡水电站正在如火如荼地施工,这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最大型的工程项目。李延舟期待自己毕业时,能够回到家乡投入三峡工程的建设中。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跨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三个学科,是一个与国际接轨的宽口径专业,特点是电气与电子并重,电力电子与信息电子相融,软件与硬件兼备,装置与系统结合。“本科阶段学习就是一个专业大融合,让我们掌握更全面的知识结构,这样的专业背景在我日后的工作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李延舟说,“或许读大学之前,还有些迷茫,但是这四年的学习,让我更加自信,目标也更加明确。”
十多年,只做一件事
2005年6月,李延舟從华中科技大学毕业,他希望早点出来工作,减轻家里负担。当时李延舟想投入家乡建设,也便于照顾父母。
简历投出后,橄榄枝却不止一条,经过慎重思考,李延舟最终选择了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理由很简单,就像当初大学填报专业想的那样,投入到三峡建设中,是很多宜昌人最大的梦想,而当梦想终于照进现实的时候,他自然不会错过。
2002年11月6日,长江三峡工程导流明渠顺利合龙,为水库初期蓄水、永久船闸通航和首批机组发电创造了条件。这是三峡工程历史上第二次截流,李延舟在学校的电视上目睹了这一奇迹。他知道导流明渠是1997年大江截流之后,为解决三峡二期工程期间通航和过流而开挖的一段“人造长江”,全长3.7公里,宽350米,但因河道窄、底部光滑、流速高、落差大,让截流的难度达到世界级。那一刻,他心潮澎湃。毕业前的认知实习,不放弃任何接触三峡工程机会的他毫不犹豫选择了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在葛洲坝——三峡电站实习机会,这是他第一次“亲密接触”三峡工程,内心尤为激动澎湃,也更坚定了进入三峡电厂工作的想法。
进入三峡电厂后,李延舟第一份工作是运行值班工作,24小时三班倒,他们的工作简单而又繁复,需要监控所有发电机组的运行,根据生产需要进行设备操作,保证整个机组按照调度的需要发出稳定可靠的电能。除此之外,运行值班员需要对设备进行巡回检查,按照固定线路和规定时间,有周期地检查设备运行情况。倘若发现隐患或缺陷,要立即做调整,并按专业分工通知设备维护人员快速处理。
从助理值班、副值班,主值班,技术主管,到运行部值班负责人,从三峡电站到向家坝电站,李延舟在运行值班员的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年,他说从未觉得枯燥,也从未感觉日子难熬,虽然都是运行值班工作,但每个层级对他的要求都不一样,每上升一个级别,职责有更高的要求,需要学习掌握的知识就更多。
“运行值班员需要全面掌握、熟悉所有设备,因此对各个专业都需要有所了解。我大学学的是电气工程,要想开展好工作,还需要学习水工、机械等各方面的知识,不同厂家型号的设备原理、结构和操作方式也不尽相同,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值班人员,必须要做到‘三熟三能(熟悉设备系统的基本原理、熟悉本岗位的操作和事故处理;熟悉本岗位的规程制度;能正确的进行操作和分析状况;能及时发现和排除故障;能掌握一般的维修),学无止境,对我来说一直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而不断进步让我颇有成就感。”李延舟表示。
除了成就感,更多还是责任和危机感。操作有风险,倘若发生误操作,损失难以估计。例如三峡单台机组的额定出力是70万千瓦,如果操作失误,或者因为没有及时发现缺陷,导致跳闸,会对整个电网造成较大冲击。所以李延舟说自己工作时就像开飞机一样小心。在他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全球最大水轮机组设备保持着大负荷、长周期、不间断的安全稳定运行,这也是最让李延舟自豪的事情。
2011年10月,因为工作能力出色,李延舟被公司抽调到四川宜宾向家坝电厂筹建处负责运行班组筹备工作,那一年,李延舟28岁,儿子刚满六个月。两年后,他又被抽调到马来西亚沐若电站技术咨询现场团队任技术咨询工程师。
第一次带着三峡标准下南洋,有可能还要和澳大利亚水电培训团队同台竞技,李延舟起初有些忐忑。但是随着在马来西亚工作的深入,他对三峡标准、中国工程师的专业素养愈发有了信心。“马来西亚电力技术人员匮乏,我们咨询团队进入后,面对的是一群几乎从零起步的咨询对象,经过我们的培训,量身定做的技术和生产管理标准,能够成功的在沐若电站运用,也让我们坚定了中国技术能走出去的信心。工作期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澳大利亚团队的监控系统培训课件中赫然出现三峡电站照片,自豪的心情油然而生。”李延舟表示。
在李延舟的印象中,当时附近的一个装机240万千瓦的大型电站,机组投产后每年非计划停运就有50多次,沙捞月电网全停事故也时有发生。在李延舟看来,这是国内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现象。“同样的事情绝对不能出现在沐若电站。”按照三峡标准打造沐若电站,是团队共同的目标。按照三峡标准,团队对设备精益运行、精心维护,推行“诊断运行”策略,投产第一年,他们就将非计划强迫停运控制到了五次以内。第二年,团队完全杜绝了故障停运事件,做到了“零非停”,彻底稳定住了整个沙捞月电网,这也让当地人见识了什么是真正的中国技术。
李延舟说:“在马拉西亚工作的14个月,我收获最大的就是对中国制造和中国技术的自信,也为我后来去巴基斯坦工作奠定了信心。困难一定会有,但要有迎难而上的决心。”
“我在巴基斯坦做风电运营”
2019年5月,鉴于李延舟的综合能力,公司任命他兼任中国三峡国际电力运营有限公司巴基斯坦分公司副总经理,并主持工作。对于巴基斯坦,李延舟并不陌生,在2017年的时候,他就去做过这个项目的考察。
那一年,当飞机落地卡拉奇真纳机场的时候,李延舟被机场落后的基础设施所惊讶,怎么也没办法把它和从百度上查询来的“几十年前亚欧大陆中转站”联系起来。
随后,从机场到项目的路上经过的高速公路更让人吃惊。“当时高速路上到处是坑洼,有很多公路损毁的地方,在双排两车道上,车辆也只能开到五六十迈。而从高速公路下来到项目现场,更完全是土路,像在穿越戈壁滩。”李延舟说,“2019年再次踏上去项目现场的道路,发现中国建筑以EPC合同模式承建的PKM高速公路已经贯通至风场附近,路上车水马龙,这是‘一带一路倡议、中巴经济走廊带给当地基础设施的巨大改观。我相信自己和团队通过努力,也能为中巴经济走廊带来积极的变化和影响,造福当地老百姓。当然困难还是有的,巴基斯坦和中国的气候差异很大,更重要的是安全问题,我们回项目的路上,一直都有军人随行护卫。”
李延舟把心思全部投入到了工作当中,协调完成分公司注册工作,组织实施巴基斯坦分公司日常经营管理工作,接管三峡巴基斯坦风电场(简称“巴风项目”),实施安全生产工作,处置洪水、烈风造成的设备大规模停运事件,组织三峡巴基斯坦第一风电场风机出质保验收工作……
巴风项目位于信德省塔塔专区贾姆皮尔村,这里本是十分贫困落后的地区,风电项目的投资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有效改善了当地村民的生活。当地村民愿意给中国企业工作,理由很简单,不仅福利待遇好,还能学到真技术。
李延舟说:“通过巴风项目的成功建设运营,我们也为巴基斯坦风电行业培养了一大批建设运营方面的专业人才,很多参与过我们一期建设的当地工程师已经成为其它本地投资风电项目的骨干力量,也向其他同行输出了多名成熟的工程师。”
当然,这些当地工程师不仅技术有显著提升,思想上也有了转变。之前,当地工程师认为自己是技术人员,排斥脏活和体力活。但是在项目上,当地工程师看到很多的中国工程师,尤其是李延舟这样的负责人,为了工艺精确性和检查反馈的准确性,很多工作环节无论脏累与否都亲力亲为,工作一天后身上都是油污,开始感到很困惑。但随着工作深入,他们看着中国工程师们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思想发生转变,也愿意亲自动手去接触维护设备,保证检修质量。最关键的是,当地工程师开始主动思考和学习,按照“诊断运行”的理念去维护设备。设备出现问题后,他们会先分析故障原因,再想解决方案,在设备未表现出故障之前,通过多运行数据的统计分析提前发现潜在的问题。这些细微转变,是中国人带给他们的,也是李延舟最樂意看到的。
“绝不能让一个风场人员受到感染”
2020年1月,李延舟在一次工作例会结束后,对几位中国同事说:“今年春节你们都回家过年吧,忙了一年大家辛苦了,我留下看门。”然而,他怎么也没想到,这个“春节”太漫长了。
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湖北成为疫情重灾区,李延舟担心远在宜昌的家人。幸运的是,因为是春节,家中的父母和妻儿都在乡下老家,虽然管控比较严密,但吃喝能够自给自足,这让他稍稍放下了悬着的心。除了担心湖北的家人,他还担忧病毒的扩散,倘若病毒传到了项目周边,对于当地薄弱的医疗,他内心是忐忑的。
果不其然,2月24日,巴基斯坦邻国伊朗确诊病例迅速增长。但李延舟没有丝毫慌乱。在国内疫情暴发初期,一直关注国内疫情的他已经对疫情的传播方式、防控方法有了很多了解,公司也提前做了预警和中方人员出入境管控。研判形势后,李延舟立即组织项目部成立了疫情防控工作组,制定并发布了防控方案,项目部紧急加强疫情防控知识宣贯、争分夺秒采购防疫物资,严格做好公共场所定期消杀、外来人员隔离等工作。早在2月初,一辆现场救护车、一万个医用口罩、20个温感器、10副护目镜、50桶消毒液等防护物资已配备到位,相应的生活物资也进行了储备,项目部与定点医院还建立了绿色应急通道。2月26日,巴基斯坦出现首例确诊病例,就在离项目驻地不远的卡拉奇市区,未满48个小时,项目部启动封闭管理。那一刻,李延舟心想:绝不能让一个风场人员受到感染!
就这样,李延舟带领工作组在项目上加强疫情防控知识宣传,增强全员防疫意识。为切断疫情传播源,项目部对全员进行了摸底排查,每日跟踪员工身体健康状况,实施全员登记测温制度,并在项目现场设立了13间隔离房,对因公外出后确需返回现场工作的人员,在进行核酸检测后确保健康的前提下,实施“先隔离、后返岗”的措施。
为减少人员流失对生产造成的压力,项目部将三个风场多点值班改为集中值班,合理调整日常周期性工作频次,调整检修计划,协调国内远程技术指导,尽一切努力将疫情对安全生产工作的影响降到最低。当地疫情还在蔓延,项目部保持“零感染”的记录。
因为疫情,项目上的人出不去,国内的人进不来,工作却不能停歇。疫情期间也没有停机,保障了电力的持续供应。每年4月中下旬,项目所在的卡拉奇地区会迎来“黄金大风期”,风场升压站保护、测控等装置的“健康状况”将直接影响设备安全和项目的发电量。为了做好风场投运五年来的首次全面设备检修,确保关键时刻万无一失,国际运营公司原计划于2020年2月派出专家组赴项目现场进行检修技术指导。因为疫情,专家组滞留国内。
最终的解决办法就是视频连线,国内专家组远程指导项目现场开展检修。针对现场检修员工从未进行过保护装置检修,且没有专业测试仪器使用经验的情况,国内专家组专门制定了学习培训计划,每天与项目现场连线,一步步指导现场检修员工熟悉保护装置、操作继保仪、提取保护定值、学习检修作业指导书及技术图纸等,通过提问及测评后,进行模拟操作演练。在检修过程中,視频这一头是国内专家组对每一操作步骤进行仔细指导并核实,视频那一头,李延舟一边充当翻译,一边带领现场工程师逐项接受视频指导操作,并拍照把关确认。
2020年4月9日18时21分,巴基斯坦风电项目第一风力发电场33千伏1号站用变完成了因疫情原因停滞的电气设备检修,随即恢复送电。
对于李延舟来说,这几年目睹巴基斯坦的变化,他发自内心感到开心。通过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无论是机场,还是高速公路、道路……巴基斯坦的基础设施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观,当地人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2021年12月14日,李延舟终于踏上航班回到国内。读小学的儿子见到他后,特别开心,一直和他聊天说话,生怕他待不了几天又要飞走,那一刻,李延舟的心里还是有些酸痛。
回到国内的李延舟依旧担任中国三峡国际电力运营有限公司巴基斯坦项目技术主任的职务,他开始投入到公司新能源技术专业的工作中。回顾巴基斯坦的工作经历,他说,“我很荣幸成为中国技术传播者和中国形象维护者的一分子,希望我们所有人的努力和付出,把中国的经验、中国的设备、中国的标准带到巴基斯坦,让巴基斯坦的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