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革命时期中共在广东的学生统战工作策略
2022-05-30焦珊
焦珊
摘 要:国共第一次合作是建立统一战线的第一次尝试,也是中共的统一战线重要的实践和探索。学生作为统战联合的对象,在统战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从学生的视角切入中共的统战策略,可以看出中共在初期希望以学生为桥梁来促进一切民众的大联合的宝贵尝试,根据学生联合对象的不同制定灵活的策略,并抓緊有利时机推动学生运动达到高潮。这对现在做好学生统战工作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时期;学生;统战策略;大联合
中图分类号:D231;K2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09 — 0019 — 06
大革命时期,在国共合作的大背景下,广东的中共地方党组织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结合广东学生的鲜明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了符合广东学生特点的学生政策,并抓住有利时机组织开展学生运动。中共以学生为桥梁,尝试促进一切群众的大联合的有益实践促进了国民革命的发展,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一、以学生为桥梁促进一切民众的大联合
(一)以学生为桥梁的背景和优势与中国的国情紧密相关
以学生为桥梁,发动工农运动与中国的国情紧密相关。根据马克思的阶级划分理论,共产主义者进行群众动员的基本依据和合法基础是按照阶级划分,但是中国最初的工人组织夹杂着行会和结社等旧形式,现代产业的工人人数十分稀少,几乎只有广东省的工人建立了现代的工会组织。但是广东“为手工业多,工厂工人甚少,除学徒之外,青年工人必在工厂中之无产阶级求之,方为有用。”农民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他们只是消极的忍受着朝代更替带来的战乱和军阀混战,被动地承受着这一切,却几乎没有起来为自己谋权利的意识。政治是知识分子的事情,政治意识的淡薄是中国工农的普遍现状。中共早期结合广东的特点,结合中央的通告,对于革命重点认为“但在粤目前,仍在青年学生”。①
学生本身的特点促进了桥梁作用的实现。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首先没有家庭的束缚,没有后顾之忧,可凭借着一腔热血和远大理想奉献自己的智慧,承担起社会的责任。近代广东作为最先开放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较内地具有很大优势,学生中父母经商和华侨的比例在全国也位于前列。其次,学生群体普遍具有较高的学识,同质比较强,能够一呼而起,对民族危亡和社会有着先天的同理心,自古学生就是爱国的强大群体,近代以来随着国家的分崩离析,学生在战火中也经历着思想的一次次洗礼。随着留日留美等留学生群体的扩大,西学东渐,学生的成长速度在新风气和动荡中愈加成熟。最后,学生的组织性比较好。中共先后参与了新学社的改组,并引导日知社、无政府主义社团等参与社会活动,中共也利用学生社在各个高校建立起来组织网络,用间接影响的方式引导学生运动的走向,并成功在广东引起“促进一切群众的大联合”的浪潮,这些与中共在广东的学生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二)通过学生运动工农的尝试和举措
通过学生运动工农。中共积极引导学生运动与工人运动相结合。虽然在初期,中共意识到学生团体的巨大潜能,也在后期的各次运动中看到其缺陷,但是中共始终坚持工农阶层是国民大革命的重要力量。在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是中共尝试通过学生运动工农的一大举措。第一届农讲所是在1924年7月展开的,第一届农讲所由澎湃任主任,其设置的课程繁多,包括三民主义、中国史、各国革命史以及中国国民党史,授课的老师也大多数具有相对丰富的运动工农的理论和实践。其中不乏阮啸仙、谭植棠、恽代英等,重在动员起广大劳苦的工农投身于革命的历史洪流。此时新学生社已经完成改组,按照广州地委1924年5月12日就广州学联会向团中央的报告,广东新学生社“为本区学生运动之公开机关”,且因新学生社已有数县分社,并且有相当优秀的党员团员在内活动,所以社员中“得到相当的团体训练者不少”。中共有意识地使新学生社成为全省的有系统的大规模的组织,一是“为将来组织广东全省学联会的基础”,同时也是为了能尽快动员起来被压迫的工农锻炼一支“作农村运动的赞助者”。①这些新学生社的成员们经过农民运动讲习所简短的政治学习和培训,通过新学生社这个公开的机关,被派往广东各个地区开展深入的工农运动。
中共通过学生推动广东平民教育运动重新开展。学生运动,是要使学生“成为无产阶级化的进步青年”,②引导学生到社会群众中去活动,实际去领导群众。在中共的部署下,引导学生参与了一系列的工农运动,其中包括平民教育运动、青工教育运动、农村教育及文化运动,去做实际的团体工作,就是希望把学生成为无产化,是要引导学生到社会贫苦的工农群众中。平民教育最初在1924年4月主要由邹鲁、孙科、陈其瑷等一班人发起,“共办平民学校十一间”③,培养了数千学生。但是中共注意到,这些平民教育学校几乎都被基督教会包办了,为了能提高工农的政治觉悟投身于革命,激发他们革命的热情,中共计划通过学生组织来推动平民教育运动的重新开展。为了避免平民学校被教会学校荼毒,1924年底在中共的努力下,青年部不仅仅成立了平民教育运动委员会,廖仲恺更是在财政厅申请到了每年2万元的经费用于平教运动,而中共在取得平教运动实施部主任职务之后,更是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预定将来校数最少在二十间以上”,为了能更广泛地传播无产阶级的理论,中共决定在“小北、河南、花地、兵工厂、东山、西关等”多处青年工人的地段设立分社,而通过新学生社的各个分社,平教运动取得了重大进展,不仅仅在“岭东分社、大麻分社、鹤山分社、花县分社”④等建立了平民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宣传,领导工农参加了实际的运动,成绩颇佳,而且注重通过学生联络各地的工会和农会。值得注意的是,学生不仅仅在宣传、动员工农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在平民教育运动委员会中与邹鲁把持的国民党右派学生组织民社针锋相对,与被右派把持的编辑部进行舆论争夺,并最终取得了平教运动的领导权。“许多平教学生后来都参加了共产党,为祖国的解放而奋斗”。⑤很大程度上壮大了中共在广东地区的组织和力量。
(三)加强学生与妇女界的联合
在大革命时期,中共加强了通过学生加强与妇女界联合的趋势。早在20年代初期,广东的妇女解放运动已经显露出一定的萌芽。风气渐开的广东,已有许多报纸的报道中涉及到妇女群体,主要有《广东群报》《劳动与妇女》《光明》《妇女之声》《梅县妇女》《广州民国日报》等,其关注的问题内容繁多,有涉及女子解放与家庭重组的,也有关注改用女教师教授问题的。1921年陈独秀在广东女界联合会演说的《妇女问题与社会主义》中提及,“女子问题,实离不开社会主义。”⑥女子问题作为封建社会的产物与社会制度是紧密相关的,因为社会造成个人的不平等不独立,然后方有社会主义发生,妇女问题是连带发生了。同年9月的在广东省青年会发起旨在废娼的贞洁运动中,似乎是中共通过学生运动女权的尝试。通过发动学生进行征求市民废娼之意愿的调查,参加调查活动的各校学生人数规模庞大,主要有南武、宏英、慕藜、大光等十所高校共计有一千四百余人,每两人一队,动员三万多的门店店员同意。这场废娼运动浩浩荡荡,最高纪录的1922年的3月31日,仅仅4个小时,学生标贴传单就达到了七万多份。随后在1922年7月的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案,并决定设立特别委员会,以宣传广大的妇女群众,并创立妇女部,机关报中也应为妇女特辟一栏,中共除了努力保护女劳动者的利益而奋斗,“并应为所有被压迫的妇女们的利益而奋斗。”①
随着国共合作的深入发展,中共加强了对妇女运动的领导。中共联合其他阶级,通过女权运动、参政运动等争取其他阶层妇女参与到国民大革命的洪流中来。在两党合作后,中共中央委员会抽取大量的干部到广东,加强中共广东区委的领导力量,广东妇女参加了第一届广东省纪念三八节的妇女大会,沙面罢工中许多的妇女如女仆、保姆、洗衣工等都参加了罢工斗争。除此之外,中共还积极组织女工参加工会,比如1924年广州的电话女工司机工会,1925年成立了广东妇女解放协会。此后的广东妇女运动蓬勃发展,不仅仅在城市中开展工作,而且组织妇女解放协会分会,开展工农妇女运动,为妇女伸张正义。1925年海丰县成立了第一个妇女解放协会分会。中共通过召开纪念会、邀请俄国女同志到会议现场演讲并鼓励女同志发起妇女协会、创办话剧社路演白话剧等形式,推动了妇女运动的蓬勃发展。
国共合作出现危机时,中共加强对妇女运动的舆论支持。当革命阵线内部发生分歧的时候,出现了革命和反革命的斗争。广东妇女力量主要表现为以新学生社、妇女解放协会的左翼力量和以孙文主义学会及民权社、女权运动大同盟的右翼力量。面对右翼认为只要女子参政就能获得平等的错误观点,左翼学生领袖以陈铁军为代表的进步学生对对方的谬论进行针锋相对的反驳。她们指出这是上层资产阶级妇女理论,脱离了妇女的实际,并重申只有真正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消灭剥削制度才能真正地解放妇女。中共通过女党员与右翼针锋相对的辩论,争取广大群体对妇女的同情和支持。
通过学生运动工农,并寻求妇女的大联合,中共选择从学生入手,通过新学生社等特定的组织深入工农群体,逐步建立起来工农组织,在国共合作的大背景下积极谋求一切群众的大联合,学生的桥梁作用不容忽视。
二、根据学生联合对象的特点制定策略
虽然工人和农民有着不同的特点,但是两个群体中都有大多数人认为自己的命运与社会的制度无所关联,把自己的遭遇统统归结为宿命,这种思想深深埋藏在广大工农群体的思想深处。群落和村落关系的亲近比起艰涩的阶级关系于他们难以接受并认同。中共根据工人和农民自身特点的不同来联合他们,从而运动学生向工农深入发展。中共对于学生运动的定位很清楚,不仅仅是为了运动学生,也是为了通过学生这个媒介深入到工农群众中,动员他们参加革命,投身到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来。学生运动的目的就是使全部的学生都能起来参加国民革命,并领导群众走向革命道路。使学生群众与一般民众,“尤其是工农群众,发生密切的关系。”②事实证明,学生确实在宣传动员建立工农组织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一)消除工学界限,引导工人为自身利益而奋斗
中共从工人视角出发,注重打破工人对学生的偏见,打破工学界限。在工人们看来,学生们将来都是出去做官的,是统治工人的候补者,学生怎么会真的为工人谋求福利呢?加之官僚政客们也唯恐工人为学生所鼓动,便向工人们传播虚假消息,向工人灌输“学生是过激派”“是专门来煽动工潮的”③这样就使得工人对学生有更大的敌意。为此,中共通过一系列工人易于接受的方式,起初不乏一些拜把子、结拜兄弟等陈旧的方式,后来根据广东的工人特点,选择了召集各种工学座谈会、通过宣传和解释,讨论工人的团结等问题,通过这些座谈会等方式,解开了工人对于学生的困惑,双方的感情有所增进。
随着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中共主要通过鼓励学生加入工人夜校、加入工人俱乐部等方式来联络工人。中共一向重视在工人和城市劳动人民群众中进行教育,从中共建立起,就把工人夜校作为对向反动统治进行斗争的主要形式之一。刘少奇、李大钊、周恩来、刘尔崧等领导人都创办过工人夜校。在兴办夜校的过程中,中共善于利用亲戚朋友、老乡等纽带,接近工人并与工人做朋友,通过一些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发起工人的兴趣,激发工人主动学习及接受教育的意识。为了能吸引工人的兴趣,中共采取了灵活的方式来培养他们的革命热情,通过补习学校,学生担任助教普及知识,提高工人的文化水平;学生团体协助建立救济会,改善工人艰苦的生活条件;有些学生也把革命的热情化作是锋利的笔,写了大量的文章并印刷革命书籍免费分发给工人,不识字就读给他们听,听不懂的就化作方言给工人解释……通过这些方式学生与工人群体亲近起来,成为中共联结群众的不可或缺的环节。
如果说,宣传和教育是使得工人与学生亲近起来,那么在中共领导下学生参与的罢工运动,则引导了工人为自身利益而奋斗。“工人阶级是最革命的主力军”,①学生在工人阶级的利益遭受迫害是能同情并与工人阶级站在同一战线,五卅运动后,全国各地都掀起了援助罢工的热潮。为声援五卅运动,广东爆发了轰轰烈烈的省港大罢工,这场罢工涉及了香港海员、电车、印务等工会,随后各行业的工人相继罢工。中共在这场长达一年的罢工中,全面又灵活地运动了学生群体的优势。“学生与工友始终紧紧结合”“同为国民革命前锋”,②广东省学生在这场运动中起到了前锋的作用。学生不仅仅在舆论上造势援助罢工工人,《工人之路》刊载《全省学生联合会代表罢工慰问工友》,广东学联短期内频繁发文声援:电告全省学生联合会“五一”劳动节告民众、广东全省学联会为“国耻”纪念告同学、拥护省港罢工决议案,广州学联也在五卅后成立了工农运动委员会,并派代表慰问罢工工友。“诸君愤英日之凶残,悲国权只断丧,毅然罢工,以制帝国主义者之命脉……罢工至今,饥寒不顾,含辛茹苦,為贯彻革命主张而奋斗,为救国雪耻而牺牲”。③短时间内,学生组设演讲队,宣传演讲,并每日分派队员前往街面演讲,借以唤醒更多的群众。学生不仅仅提供了精神上的援助,也给予了物质上的支持。为了援助罢工,学生们前往各地劝销援助罢工奖章,短时期内筹得两千四百元余元,并拟筹开游艺会,募集款项,使得罢工团能得到接济。值得注意的是,北京惨案发生后,广州学联也做出了积极回应,不仅仅发表通电宣言,而且召集各校代表会议讨论全市学生举行示威大游行。可以肯定的是,通过这场规模巨大、影响广泛、时间持久的罢工,学生与工人的关系更加亲密,中共对运动学生深入工农的策略也更加得心应手。这也与中共早期结合广东的特点制定的策略是一致的,“目前需要工作,为国民革命运动——一方面做学生普遍的运动,一方面做工人普遍的运动。”④
(二)援助农民运动,鼓励农民和压迫阶级作斗争
农民富有革命精神,中共结合农民艰苦的生存环境,支持学生参与农民阶级的经济斗争,支持广东各地的农民运动。中共在广东援助农民的部署包括了政治宣传、经济斗争、文化普及等各个方面,并结合实际情况及时对广东各地出现的农民运动给予援助,进行经济斗争并维护农民阶级的利益。为了能打消农民的顾虑,中共先是指示各地的学生联合会和各个学校的学生会在寒暑假前,制定假期中农村工作计划,并准备各种宣传材料,分配于同乡同学,以方便学生能够做实际的工作,并利用时机编印各种浅近适当于农会的小册子,并传播在农民群众中。伴随着知识普及,学生也会采用化妆扮演的方式,加强对农民反帝国主义扩张的宣传,甚至通过学生援助农民建立起各种经济文化组织,比如协作社、农民银行、图书馆、医院以及农民自卫团等。中共的这种积极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广东的农民运动最发展”,⑤广东各农会,均设立学校,供给青年农民的教育并添设青年农民俱乐部,尤其是广东各地农会的发展卓有成效,花县组织农会有千余人,广宁县农会有万余人。早在1923年,海丰县成立了总农会,陆丰和惠阳、普宁、惠来、紫金、惠州等县先后建立农会,国共合作前已经达到13万名会员。
国共合作后,中共加快了对农民运动的领导。农会组织扩展较快,从最开始的14个县城扩展到61个,会员增加了49万余名。值得注意的是,中共在做农民运动时,特别注意学生联合乡村教师这个媒介。“应特别注意师范学生运动与及小学教职员的运动”。①虽然学生的优势显而易见,但是在动员农民的过程中,乡村小学教师则有着天然的优势。这是因为乡村小学教师的经历决定的。一些因为经济原因不能继续读书深造的学生,停留在不同的乡村成为了教师,这就使得他们既有学生的情怀和志趣,又因为长期驻扎乡村,已经与农民建立了深厚的联系。中共根据这一特点,不仅仅建立了乡村教师和中共团组织的双循环,一方面鼓励学生去下到乡村,散布在各个地区做教师,一边积极吸收优秀的乡村教师加入到中共团组织。为此中共中央还专门通过了《乡村教师运动决议案》,把乡村教师当作“做农民运动的着手”。②
三、抓住有利时机推动学生运动到达高潮
五四时期学生的成长,为中共做广东的学生运动提供了机遇。自从五四运动之后,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呈喷薄之势,以革新思想赴革新事业的学生不在少数。随着旧制度的崩塌和新制度的建立,以学生群体代表的社会阶层迅速抓住时代提供的机遇,利用自己的学生身份和深厚的家国情怀,奋起反抗,向传统的社会组织和家族观念发起挑战。五四运动后的学生运动在各地都颇为蓬勃,这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利用学生会等学生团体,积极地沟通并很快在全国形成一股强大的学生运动浪潮。与此同时,中共迅速锁定青年学生群体的不可替代性,推动学生自治的浪潮,学生组织也从最初的学生会,转到渴望拥有更多政治权力的自治会,这种转变更加强调政治性,这是中共组织学生自治会的隐性体现,也是在组织上的一种丰富。这种自治会无异于一个个对抗军阀打击帝国主义的小团体,联合起来就是不容忽视的组织力量。
中共善于利用学潮进行收回教育权的运动,打击教会学校的势力。广东各校出现高校风潮时候,中共能够抓住有利时机,指导学生将学潮转为政治斗争,从而扩大影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投身大革命的浪潮。当圣三一英国籍校长不准学生组织学生会并辱骂学生,中共联合学生会、民校和学联会,“我们的主意不在能真正达到组织学生会之目的,直想他们做收回教育权运动,所以第一次宣言就向帝国主义者奴隶教育下攻击”。③广东公医美籍校长李树芬开除要撤换掉邓真德的二年级全班学生,中共结合实际情况,认为“以我们的主意也不仅在能够达到撤换教员及收回学生之目的,向他们攻击洋人之罪恶,并直接运动校务”;圣心学校学生因“五七”要求放假开会被校长法人辱骂,中共指示学生揭发华会帝国主义的阴谋,并“直借此事抨击教会学校”。广东教会学校势力极大,素来为中共在广东推行新文化运动的劲敌,中共紧紧抓住教会学校风潮,做反帝主义和收回教育权的运动。面对教会学校的反扑,攻击新学生会社“包办学联会”“新学生社即国民党”,中共组织新学生社积极联合国民党,发起规模庞大的非基督教运动,不仅仅在文字宣传上出版专门的“反基督教号”,并印发了传单十二万份左右,报纸上也相继发表新闻给予舆论支持,演讲大会也同步召开,引起社会广泛的同情和支持,严重地打击了以岭大、培正、培英、培道、圣三一等教会学校的势力。此后,在培正停办高中和三育中学强迫学生读圣经进教、梅县乐育中学教授圣经等事件中,中共指导学生步步为营,争取舆论的支持,利用时机扩大事态,推动反基督运动的高潮,捍卫了学生的权益。
中共抓住时机与国民党右派团体针锋相对,坚决捍卫革命战线。民权社本为广东高等师范学生所组织,后被国民党右派邹鲁所把持。在1924年底,中共利用广州民选市长风波,揭发民权社收到伍朝枢贿赂一事,积极联合工专校学生会和一中青年学社等向民权社发起攻击,并揭穿他们妄图用“士界市选筹备会”拥伍朝枢上台。中共一边召集学生开会阐明对市选“主张普遍选举、直接选举、自由选举”的态度,一边发表宣言反对包办士界选举。此时同步出现的工专风潮,因周文雍宣布工专职教员关林两人与民权社朋比为奸,私买市选黑幕,激起学生公愤,但关林怂恿校长开除周文雍。中共一邊鼓励召开学生大会,一边由新学生社通知各支部响应,并指定同学专行担任新闻界宣传,反对开除周的决议,积极争取学生权益,并要求市选公开透明。经过中共指导下的学生活动,最后学生赢得了社会方面的同情,民权社也因此大失信任于群众。一年后,中共利用广东大学改大运动和甲工改专运动,针对广东大学的经费问题,反对其新加的田土保证局和筵席捐两大宗,并揭露了邹鲁包装旧时教师,换教授、讲师、助教等名目对学生实行封建教育的面目,戳破了右派企图包办教育界的计谋。对以武力压迫学生的孙文主义学会,中共也在广大风潮、一中风潮中积极组织学生,与敌对社团相抗衡。
与此同时,工人和农民的减租运动、抗税运动以及抵制日货等活动发生高涨的时候,也是中共进行宣传的最好时机。中共要求应该通过各种临时的事变,利用机会“作临时的宣传与煽动”,并尽量在这些事变中做好宣传,吸收优秀的知识分子到广东的党团组织中来。①大革命时期的广东学生运动,得益于不同政治运动的助力。当学生反抗学校闹学潮的时候,如广东的圣三一运动,广东公医学校运动等,烧毁和安泰劣纸事件,和安泰事件、反抗先施公司摧残学生案事件等,学生革命的热情极为高涨,这是很容易接受共产主义宣传并且加入中共组织的时候,中共会选择这样的学潮风波组织学生,扩大自己的组织阵地和宣传阵地,吸收优秀的青年学生分子加入青年团和中共组织。
结语
本文通过学生视角,可以窥探中共在革命时期,在国共合作的大背景下,以学生为桥梁,深入工农群众并发展工农组织的积极尝试。也可以看到中共借助组织学生團体,与国民党右派争夺学运权并积极借助学潮发动学运,推动建立起一切民众的大联合。
学史为鉴,研究大革命时期中共在广东的学生统战工作,不是为了再去重复那些丰功伟绩,而是为了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新时代的学生工作,提供新的思路。现在正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机遇和挑战并存,学生面临的诱惑更多,这给学生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当今这样的世界,党必须能够加强学生工作,牢固树立意识形态观念,团结凝聚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万千力量,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进程,服务党和国家的事业、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 考 文 献〕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办公厅编.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1915-1924)[Z].内部发行,1981:354.
[3]广东青年运动史委员会.广东学生运动史料选编(1923-1927)[Z].
[4]广东省妇女联合会.广东妇女运动历史资料[M].广东省档案馆藏,1991:18
[5]广东省档案馆等.新学生社史料[M].内部发行,1983:36、63-65、151、263.
[6]上海档案馆.上海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8[M].1983:57.
[7]中央档案馆、湖南省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2[M].1983:129-130.
[8]中央档案馆、江西省档案馆.江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3-1926)[M].1986:150
[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广东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107.
[10]广州废娼请愿大巡游[N].申报,1922-04 -08.
[11]蓄婢与废娼之粤讯[N].申报,1922-04-07.
[12]罗章龙.椿园载记[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9:108.
[13]杨石魂编记.“九七”纪念大会纪略[J].新学生半月刊(26),1924-09-16.
[14]陶飞亚.共产国际代表与中国非基督教运动[J].近代史研究,2003(05):114-136.
[15]郭若平.国共合作与非基督教运动的历史考察[J].中共党史研究,2008(02):49-57.
[16]卜穗文.新学生社与大革命时期广州平民教育运动[J].广州:广州文博辑刊,2007:176-182.
〔责任编辑:秋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