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创新突破,加快推动美丽广东建设
2022-05-30李成曾云敏
李成?曾云敏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省全面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战略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调研考察时指出的“广东有条件有能力把生态文明建设搞得更好”的指示精神,从战略高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质量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持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打造美丽中国的广东样板”。喜迎二十大,要求广东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战略布局的指引下,充分发挥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优势,勇于肩负在新时代继续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继续积极推进一批突破性、引领性制度改革和政策创新,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南粤大地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做出更为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一、勇于创新,广东生态文明建设新突破的关键
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先行地,先行一步推动改革发展,不仅是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在生态环境保护中也要求始终做好排头兵的角色。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广东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措施之实、力度之大、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推动生态文明众多领域不断取得突破。
(一)坚持生态机制创新
广东作为我国第一批低碳试点省,也是国家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之一,在全国率先推动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建设;率先修订出台省级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进一步厘清全省各有关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2020年,深圳在全省率先成立环境资源“三合一”审判专门法庭;2021年3月,深圳在全球率先建立了GEP核算“1+3”制度体系,为生态发展赋值,打造了从价值核算到指标考核的生态链条等等;全省大力推进河长制、湖长制、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排污许可、水权交易、碳排放权交易、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等一系列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改革方案。
(二)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统筹
广东在国家森林城市群建设上先行先试,依托城市绿地、湿地公园、森林小镇等景观景点,打造互联互通的城市绿色生态廊道网络,2021年全国首个森林城市群——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正式建成,为全国森林城市群建设提供了广东样板。为了补齐水环境污染短板,广东大力实施“万里碧道”生态工程,通过建立多层级治水体系进行源头治污,系统治理,推动改善水生态环境,提升了水环境治理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截至2021年底,全省已累计建成碧道2900多公里。在“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下,广东积极探索生态功能补偿,通过完善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省内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进省际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等一系列好经验、好方法,不断提高生态保护各方的积极性、参与性,促进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
(三)堅持区域环境协同治理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后,粤港澳三地深入推进生态环境合作,围绕打造生态防护屏障、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等方面持续发力,加快构建与国际一流湾区相适应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为了提升区域环境治理能力,粤港澳三地不断扩展环境保护的广度、深度,积极探索区域环境治理新模式、新方法,推动双边治理向三方合作转变、单一部门治理向多部门协作转变、重点领域治理向跨流域生态修复转变。加快推进大湾区空气质量改善先行示范区建设,在粤港澳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监测网络基础上,增加臭氧、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的监测,进一步推进粤港双方环保数据的共享。粤港澳三地深化减排降碳合作,率先推进“无废湾区”建设。同时,重视环境教育对环境保护的基础性作用,加强粤港澳三地环境教育交流,2020年以来,广东联合港、澳两地开展粤港澳自然教育季活动,推动粤港澳环境科普合作,深化粤港澳三地青年对于环境保护的共识。
(四)坚持乡村生态振兴
生态兴则文明兴。为了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广东积极贯彻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庄清洁行动等“三清三拆三整治”专项行动,率先在全国将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覆盖到自然村,并建成全国首个自然村基础资料库,为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张图”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为了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实现共同富裕,广东在全国率先探索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机制,整合帮扶资源力量,实施“组团式”帮扶。在乡村生态振兴中,探索环境治理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农民致富的新路径,通过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工程,对农房、农舍、村居、村道进行“微改造”,充分挖掘乡村特色,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农家民宿、农业体验、特色美食等农旅融合新业态,推动传统农村向美丽生态乡村转变,为“美丽乡村”积累广东经验。
二、多管齐下,加快实现美丽广东战略目标
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广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加快实现美丽广东和粤港澳国际一流湾区目标,持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在生态文明领域继续探索体制机制的进一步创新,着力打造美丽中国的广东样板。
(一)以民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
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一定要坚持把“民之所忧,民之所盼”放在首位,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以“百姓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生态环境治理的检验标准,推动实施一批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的重大生态民生工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源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认同感,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绿色生态环境惠及子孙后代。
(二)推动“双碳”目标和污染减排的协同创新
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与污染防治攻坚各项工作,形成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共赢局面。面对近年来极端天气日益频发,落实“双碳”战略势在必行,在国家统一部署下,全省可以分区域、分阶段推动各地实现碳达峰,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全面落实全国碳市场省级职责,深化低碳城市试点。在进一步巩固提升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成果基础上,针对珠江口近岸海域污染,粤港澳三地应协同推进珠江口近岸海湾整治,联合开展粤港澳陆海污染专项行动,全面推进大湾区“美丽海湾”示范建设。在生态环境改善的同时,重视提升生物多样性水平,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多样性廊道。
(三)加快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深度融合发展
一方面推动生态要素向生产要素转变、生态财富向物质财富转变。以乡村振兴带动产业振兴,加强绿色农产品供给,促进农业碳源转变为碳汇资源,开发碳汇生态产品,发展生态循环固碳农业,带动当地就业和乡村农民增收,促进乡村碳汇产品实现最大经济价值。另一方面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机制长效化,构建政府、企业和社会多元共治的现代治理体系,补齐公众参与短板。注重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引导村民积极主动参与生态环境治理,通过创建“绿色村”“绿色镇”,开展典型示范、先进评选等活动,形成绿色生活、绿色生产的良好氛围。
(四)以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为契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华南国家植物园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南亚热带植物园,物种资源丰富,对于提升生物多样性、优化多样性保护空间意义重大。按照国家统筹谋划、科学布局、保护优先、分步实施的总思路,稳步推进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面向热带亚热带生物资源安全重大需求,强化植物科学科技力量,打造成为集植物保护、科学研究、知识普及与游览休憩于一体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平台。
(五)深入探索与“一核一带一区”相匹配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
推动北部生态发展区加快建立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不断探索生态价值创新转化的“生态+”多元路径,让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促进生态资源转化,开发生态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将生态价值融入一二三产业发展,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增值。推进生态建设投融资多元化,引导社会资本向北部生态发展区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绿色低碳循环产业等流动,不断增强粤北山区的生态价值转化能力。(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