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凉经略酒泉相关问题研究

2022-05-30刘笑含

炎黄地理 2022年10期
关键词:建康酒泉张掖

酒泉因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以及自然条件成为北凉打通西域的军事要塞以及对抗西凉的关键。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搜集与整理,对北凉进攻酒泉的军事地理进行梳理,依据双方政局及北凉军事重心的转移将双方的冲突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对各阶段进行总结与对比,指出其行军路线以及北凉收复酒泉后所做的经营。北凉的胜利不仅得益于北凉军士的勇猛和将领的指挥得当,而且巧妙地利用地理条件为其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自隆安元年(397)段业建立北凉政权与后凉决裂,并于隆安二年(398)徙治张掖后,开始掌管后凉张掖以西至高昌所有疆域。而李暠在隆安四年(400)从北凉独立,晋为冠军大将军、沙州刺史、凉公、领敦煌太守,割走了北凉自建康郡以西至高昌郡所有疆域,正式建立李氏西凉政权,成为北凉与西凉之间不能共存的最大原因。

学术界围绕北凉与西凉的研究,更多地将目光放在家族研究、人口户籍研究等方面,在为数不多的涉及军事研究的成果中,齐陈骏指出由于敦煌郡是李暠建立西凉的发源地,因此李暠修筑了敦煌旧塞,用来防御周边少数民族的侵扰,敦煌之南党河上游的党城湾是敦煌南边的门户,可通过党河谷地到达青海。马格侠同样指出李暠修复了敦煌旧塞的东西二围,以防备来自北方的敌人,修复旧塞的西南二围来抵御來自南方的侵扰;并进一步分析李暠深知西凉地狭人稀,国力不济,难以有较大发展,因此当沮渠蒙逊寇边时他只以德安抚境内,不与其较量。杨文琴分析李暠做出“东伐”之势,但常常不予反击并以德抚境,凝聚人心,稳固其内部政治基础。李聚宝从李暠的军政人事安排角度分析,西凉政权是依靠敦煌大姓与外地大族及政治要人互相团结支持而建立的。韩树伟、马拖弟的《李暠与西凉政权》同样认为李暠建立西凉与敦煌大族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并指出李暠对于北凉的侵犯只是防御性的,没有实质性的主动出击。陈继宏从北凉与西凉的军事斗争中分析,李暠时期的西凉已处于被动自保之势。韩树伟在其《论西凉政权及其在丝路史上的历史地位的影响》中指出西凉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与南凉结盟,对牵制北凉具有一定影响,并且认为西凉对待北凉是以守为主,以和为先,尽量避其锋芒。薛宗正认为,李歆的“构缮不止”使西凉在军事上完全采取了被动守势。对于收复酒泉后的经营,施光明指出,西凉灭亡后沮渠蒙逊选择与宋繇合作,就意味着其得到了敦煌大姓乃至河西大姓的支持。这些成果在北凉与西凉双方军事实力、战略布局以及完善西凉政权,对抗北凉军事冲突决策的制定等方面提供了有益帮助。

拟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北凉用兵酒泉前内部的军政建置与军事战略的转变,以及其用兵酒泉的原因等,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梳理出北凉进攻酒泉的军事战略方针,分析北凉在不同军事重心下的攻守格局。

北凉进攻酒泉前军事策略的调整

后凉吕隆于元兴二年(403)投降于后秦姚兴后,劝说姚兴派来接管姑臧的尚书左仆射齐难发兵进攻沮渠蒙逊。齐难听从吕隆的话,出兵讨伐沮渠蒙逊。“莫孩败其前军”后,沮渠蒙逊立即调整军事策略与齐难结盟,并“遣弟挐入贡于秦”,《宋书》更载“(蒙逊)献宝货于难”。从中可以分析出沮渠蒙逊这么做的两个原因。其一,由于沮渠蒙逊围攻姑臧时间太久,军队消耗太大,而齐难的军队虽刚至姑臧,却粮草充足,将士们士气高涨,因此沮渠蒙逊在大败齐难前,无法再与齐难军队继续抗衡,从而选择献宝和遣弟入秦以求停战的策略;其二便是沮渠蒙逊看到姑臧已落入后秦之手,自己又无力与后秦正面对抗,而西面的西凉刚建立不久,不论是政治、军队建设还是经济都尚未发展起来,于是便挑相对软弱的一方率先进攻。基于以上两点,沮渠蒙逊暂时退出姑臧战场,领兵回到张掖,将目光转移至酒泉战场,先以试探的姿态与李暠交战,从而摸清地形与西凉政权的状况,以便调整策略随时决战。

北凉进攻酒泉的军事地理空间布局

沮渠蒙逊在姑臧落入南凉之手后调转方向,开始进攻西凉。从405年李暠迁都酒泉到421年西凉灭亡这十七年间,双方以张掖—建康两县为分界线,通过劫掠人口、烧毁庄稼等方式进行军事进攻与疆域争夺,最终以西凉灭亡,北凉收复酒泉、敦煌、高昌而告终。但其中以酒泉为中心的军事要塞尤为重要,酒泉失守,西凉的内部防线便不攻自破。

北凉进攻酒泉的地理进程

沮渠蒙逊对西凉的军事进攻,根据北凉政治军事中心的变化(张掖—姑臧)以及双方战事的进展可以分为三部分,即初步试探(405—410)、长期消耗(411—419)和最终决战(420—421)。

在初步试探阶段,北凉的行军路线大抵可以归结为张掖—高台—建康—安弥—马庙。西凉于义熙元年(405)将政治军事中心由敦煌迁至酒泉,以便其军事辐射区可到达北凉更多疆域。此时北凉的政治军事中心在张掖,双方的军事辐射区恰好重叠,因而形成东南—西北对阵的局面;再加上义熙二年(406),秃发傉檀遣梁褒将李暠之女送回酒泉,双方“并通和好”,结为姻亲,正式形成西凉—南凉联合夹击对抗北凉的局势。但此时北凉、西凉双方军事冲突规模并不大,而且均是沮渠蒙逊主动出击,西凉处于战事的被动方,冲突的目的更多是掠夺人口。沮渠蒙逊甚至为了能够东西兼顾,还与西凉结盟,稳住西边战况以便将重心放在东边战场,争夺最想要的姑臧。但在这为数不多的几次冲突中,“且渠蒙逊来侵,至于建康……玄盛大怒,率骑追之,及于弥安(安弥)”,以及“沮渠蒙逊伐西凉,败西凉世子歆于马庙,禽其将朱元虎而还”,可知西凉边防的薄弱以及北凉军事战斗力之强。沮渠蒙逊大约也意识到西凉边防的薄弱,于是便在义熙七年(411)“帅轻骑袭西凉”。但李暠却用以逸待劳之策,等待蒙逊粮草耗尽,仅用七千骑军便将其打败,并俘获沮渠百年。此战也显示出远距离出兵作战的弊端,即粮草供应不足,且李暠闭门不战,沮渠蒙逊无法从对方手中获取粮草,再加上“蒙逊背盟来侵”,使得西凉军士气高涨,因而战败。

到初步试探阶段末期,随着北凉在与南凉斗争中胜出,北凉占领姑臧,并于义熙八年(412)正式迁都姑臧,北凉与西凉的对峙又发生了新的变化。首先是北凉的政治军事重心向西南移至姑臧,远离了西凉酒泉的军事辐射范围,使得双方无法直接发生冲突,因此这一时期双方并无重大军事冲突发生。其次,在这一时期,西凉政权内部发生了剧变,即义熙十三年(417)李暠死,李歆新立。沮渠蒙逊以《孙子兵法》所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在李歆初统西凉地位不稳之时出兵,让沮渠广宗诈降西凉新主李歆,从姑臧发兵三万在蓼泉设伏。蓼泉在建康郡西百二十里,李歆亲率大军与沮渠蒙逊对战,蒙逊退走,双方战至高台县西南的解支涧,“士业亲贯甲先登,大败之,追奔百余里,俘斩七千余级”。蒙逊败后,收复建康郡并增筑建康城设置军事防御,“蒙逊城建康,置戍而还”,以抵御西凉进攻。

至北凉与西凉对抗的最后阶段,沮渠蒙逊摸清李歆“用刑颇严,又缮筑不止”使得西凉政权内部君臣不和,以及李歆新即位急于拥有战绩的心理,果断出兵。但此时北凉的军事重地设在姑臧,为了出其不意,沮渠蒙逊选择声东击西,于永初元年(420)七月遣其子沮渠政德屯兵于西宁以北的若厚坞,又向东进攻浩亹,给西凉放出口风让其以为张掖空虚,又暗自将兵带至张掖西南三百三十里外的川岩以待李歆。李歆信以为真,于是带步骑三万进攻张掖。进至张掖西都督涧,沮渠蒙逊率潜伏在川岩的北凉军士将西凉兵包围,双方战至张掖西怀城。李歆战败西退至蓼泉,依旧一意孤行复战,于是“勒众复战,败于蓼泉,为蒙逊所害”。李歆于蓼泉战死,“士业诸弟酒泉太守翻、新城太守预、领羽林右监密、左将军眺、右将军亮等西奔敦煌,蒙逊遂入于酒泉”。此战北凉的行军路线大致为姑臧—若厚坞—浩亹—川岩—都督涧—怀城—蓼泉—酒泉。

沮渠蒙逊在417年的蓼泉之战收复建康郡

对于义熙十三年(417)这场蓼泉之战,由于结局是沮渠蒙逊增筑建康城,有学者便将战胜方归为北凉。但无论是南朝梁人沈约的《宋书》、北齐人魏收的《魏书》、唐人房玄龄的《晋书》,还是北宋人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记载的都是李歆胜。

《宋书·氐胡列传》载:“六月,歆伐蒙逊,至建康,蒙逊拒之,歆退走,追到西支涧,蒙逊大败,死者四千余人,乃收余众,增筑建康城,置兵戍而还。”

《魏书》载:“(歆)大破沮渠蒙逊于鲜支涧,获七千余级。”《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列传》载:“……蒙逊率众三万,设伏于蓼泉。士业闻,引兵还,为逊所逼。士业亲贯甲先登,大败之,追奔百余里,俘斩七千余级。”《晋书·沮渠蒙逊载记》载:“蒙逊为李士业败于鲜支涧,复收散卒欲战。前将军成都谏曰:‘臣闻高祖有彭城之败,终成大汉,宜旋师以为后图。蒙逊从之,城建康而归。”《资治通鉴》载:“……蒙逊追之,歆与战于解支涧,大破之,斩首七千余级。蒙逊城建康,置戍而还。”

其中尤以《晋书·沮渠蒙逊载记》里的内容更突出表明沮渠蒙逊是战败方。由于蒙逊战败想要集结残余军士再战李歆,才有谋士引用汉高祖刘邦彭城之败的典故让沮渠蒙逊放弃立刻再战,以便积攒实力,来日方长。因此这场仗是以李歆获胜为结局。但在《魏书》和《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列传》里却没有记载战后沮渠蒙逊增筑建康城的事,而其他史籍里均有原因,推断《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列传》中不记载大略是后面《沮渠蒙逊载记》中有,便不再重复。而李歆既是战胜方却又失建康郡的原因,推断有两点,一是李歆新即位,着急想要拥有战绩来平定政权内部的混乱,因而割地求和,希望沮渠蒙逊不要再挑起冲突;二是李歆虽然战胜了沮渠蒙逊,但其兵士数量不足以戍守建康,西凉的各方面发展也无法与北凉抗衡,再加上李歆本人“构缮不止”使得西凉在军事上完全采取了被动守势,因此退出建康郡。

两种推断中倘若是以第一种推断为准,李歆想要割地求和的心理可以理解,而《资治通鉴》载义熙十四年(418)九月“河西王蒙逊复引兵伐凉”,这并没有达到李歆想要求和的目的。但在其中不能忽视的一点便是沮渠蒙逊在李暠在位时也曾背弃与西凉的盟约讨伐酒泉,因此第一种推断即为李歆的立场,也是极有可能。而产生第二种推断的原因是认为这场仗李歆的获胜更多是侥幸。因为沮渠蒙逊为此战先让沮渠广宗诈降,以便里应外合,又率兵三万在蓼泉埋伏。倘若不是李歆以新主新即位的身份亲临前线且披甲上阵鼓舞士气,以沮渠蒙逊的诈降计和埋伏策略并不会战败。这样一来,沮渠蒙逊战败却收复建康郡,便更解释得通了。

收复酒泉后北凉所做的经营

沮渠蒙逊进攻酒泉的意图,除了想要统一河西外,还想要收回对西域的统治权,因此这场冲突不可避免。沮渠蒙逊攻入酒泉后,收回晋昌、凉兴、凉宁、新城、西海、高昌七郡,并设置西域都护和骍马护军以护卫西域及敦煌,“禁侵掠,士民安堵。以宋繇为吏部郎中,委之选举;凉之旧臣有才望者,咸礼而用之。以其子牧犍为酒泉太守”。善待西凉旧臣并重用宋繇,遣其第三子沮渠牧犍镇守酒泉,可见其对酒泉的重视,《晋书》亦载“百姓安堵如故,军无私焉”。为更好地管理酒泉,沮渠蒙逊更是为子沮渠牧犍迎娶西凉尹太后之女,以確保北凉军士在酒泉一带能够更好地稳定局势,统摄敦煌及高昌郡。

为防止西凉残余反扑,沮渠蒙逊任命索嗣之子索元绪为敦煌太守,以稳定敦煌局势。但索元绪“粗险好杀,大失人和”,使得敦煌郡人宋承、张弘秘密通知李恂,李恂在永初元年(420)十一月仅带数十骑便收复敦煌。

为了彻底解决西凉问题,沮渠蒙逊于永初二年(421)初率军二万攻入敦煌。因敦煌城中有发源于祁连山的党河穿城而过,于是沮渠蒙逊在其城“三面起堤,以水灌城”,该堤“高三丈,阔三丈五尺”,李恂遣千名壮士连板为桥想要决堤,皆被沮渠蒙逊所擒,“恂遣使请降,逊不许。左长史宋承义、武卫将军张弘等开门降逊,恂自杀”。北凉兵士屠敦煌,李氏西凉灭亡。

纵观整个北凉与西凉的军事冲突,由于西凉人口稀少,发展有限,因此不论哪一个阶段,西凉都处于冲突的被动方,仅有的几次胜利也是因为北凉军粮食不足以及李歆依靠初立新士气而取胜,北凉始终占据着主动方。沮渠蒙逊在对酒泉周边地区进行一次又一次试探后最终摸清地理情况,利用西凉内部君臣不睦的契机一举拿下酒泉。建康郡与高台之间拥有弱水支流,却依旧被北凉军屡次横渡,且一直攻到酒泉周围的马庙,由此不仅可以看出北凉军士的勇猛,更能看出西凉防御的薄弱。沮渠蒙逊于最后一役进攻敦煌时,亦是利用敦煌城的地理条件,引党河水灌城。西凉最终灭于李歆之手,但如果开国君主李暠还在,沮渠蒙逊不一定能顺利拿下酒泉,李暠的逝世也成了西凉最大的遗憾。

参考文献

[1]齐陈骏.敦煌沿革与人口(续)[J].敦煌学辑刊,1981(00):59-72.

[2]马格侠.李暠与河西开发[J].发展,1997(01):52-53.

[3]杨文琴.李暠与西凉王国[J].发展,2013(08):57-58.

[4]李聚宝.十六国时期敦煌的政治状况[J].兰州学刊,1987(03):80-86.

[5]韩树伟,马托弟.李暠与西凉政权[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27(01):1-7.

[6]陈继宏.《魏书·李暠传》《晋书·李玄盛传》《十六国春秋·西凉录》对读札记[J].名作欣赏,2016(11):39-41.

[7]韩树伟.论西凉政权及其在丝路史上的历史地位和影响[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9(01):92-98.

[8]薛宗正.西凉王朝的兴亡与西域[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1999(01):38-45.

[9]施光明.西州大姓敦煌宋氏研究[C]//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86:171-182.

[10]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1]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12]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3]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4]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5]郑炳林.敦煌地理文书汇集校注[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

【作者简介】刘笑含(1997—),女,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史。

猜你喜欢

建康酒泉张掖
酒泉云计算大数据中心
商山银花
情暖张掖大地 让爱不再孤单
方一新《建康实录释词》手稿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到张掖看黑河
天下第一门
——酒泉晋城门
西夏时期的张掖
大美张掖
飞天之都 美玉之城——中国酒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