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生活化课堂 让学生轻松学数学

2022-05-30何娟

教育·综合视线 2022年9期
关键词:生活化生活数学

何娟

很长一段时间里,受我国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成绩成为衡量学生和教师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为此,很多教师采取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培养了一批批“高分”却创新能力不足的学生。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新课程改革。在这一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小学数学教师发现,与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的数学,仅靠单纯的理论知识教育对学生未来的发展益处不大,只有将课堂教育与生活结合起来,让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帮助人们正常生活和工作研究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可以说,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有数学在背后作强有力的支撑。而小学数学作为启蒙数学,不仅对学生未来学习成长道路帮助很大,更能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和逻辑推理等多方面综合素质。将数学融入生活化教学,不仅能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更与新课程的目标一致。

一、学好小学数学,让学生受益终身

(一)对日常生活予以支持与帮助

数学虽然是一门严谨、严肃的学科,但在日常生活中的身影却无处不在。采购中价格的计算、房间里空间的合理利用、出行前对路线时间的计划……这些看似与数学无关的生活场景却都以数学为基础,否则我们无法过好自己的生活。数学一直以不易被发现的方式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那些或简单、或深奥的数学知识定理也许会被遗忘,但数学带来的思想变革和逻辑推理能力将会一直跟随人们并影响今后的学习生活,指导人们解决各类问题。

(二)开发学生智力

步入小学的学生,与高年级学生相比,知识储备量并不多,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世界的认知有着自己的视角和方式,懵懂而积极,热情却又毫无章法。这个阶段是以学生好奇心为契机,以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场景为参考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最佳时机,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热爱生活的关键阶段。

九九乘法表、加减乘除法,这些与中学要学习的代数、几何相比,看似非常简单,但对于刚开始接触数学的孩子还是有很大的难度。如何能用学生熟悉的方式让学生记住这些抽象而虚无缥缈的法则与知识是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的棘手问题。当前,新课程下的数学教育往往会用教具辅助,常见的教具有三角板、塑料尺等。这些教具如果能与数学知识合理搭配,不仅能锻炼学生独立完成的实操能力、开发学生智力,让学生对抽象理论有清晰的认知,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锻炼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逻辑推理能力是人们能够对事物做出符合逻辑关系正确判断的必备能力之一,一个人若没有合理的逻辑推理能力将在这个社会寸步难行。小学数学恰恰是学生最初接触逻辑学习的机会,在学习数学过程中需要借助于文字理解、关系推理、寻找条件等形式对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学习,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缜密的思维逻辑。

以小学数学中最为常见的应用题为例。学生在读懂题意的过程中,需要一点点地对题目进行推理分析,最终得出正确结果。例如:“4箱橘子重55千克,一箱西瓜比一箱橘子多5千克,4箱西瓜重多少千克?”题目看似是简单的数学应用题,但其中不仅涵盖了整数、小数的复合应用考点,更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对于小学生来讲过于抽象甚至晦涩难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先将问题发生地设定为学生家庭中,然后询问学生要想知道最后结果需要哪些条件。当学生推理出所需条件后,教师引导学生:“因为我们最终要求的是4箱西瓜的重量,如果1箱西瓜的重量不方便计算,可先求出4箱西瓜比4箱橘子多的重量,在此基础上再加上4箱橘子的重量即为4箱西瓜的重量。”在解题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让他们感受到了独立思考的乐趣,还帮助学生构建了正确的学习观,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二、为什么我们的学生无法“学以致用”

在我国,以数学教学为主的大多数课程都是在课堂上以教师讲解为主的形式完成的,这就导致了现实生活中,没有充分理解知识的学生不能做到学以致用,缺乏实践经验。

(一)受应试教育影响仍过于重视成绩

随着新课改工作的不断推进,社会各界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为了单一的考试成绩,依旧选择“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忽视了生活化教学的应用,导致学生囫囵吞枣式学习,没有挖掘出学生的探索与实践能力。调查发现,在数学课堂上,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对题意理解不透,厌学情绪严重。

(二)学生的主体地位容易被忽视

由于受小学生年龄的限制,在开展生活化教学的学校中,普遍存在教学过程中仍由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重视,仍处于被动接受教师传递出来的知识与教师认为的生活化教学,缺少与教师的互动。被动式学习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抵触心理,降低了學习效率。

(三)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严重不足

逻辑思维能力是属于个人的技能,是别人无法帮助提高的能力,因此想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但小学时期,学生对教师具有很强的依赖感,教师也习惯给予学生多方面的帮助,越俎代庖的事情常有发生,最终导致学生坐享其成,学习成果事倍功半。

(四)缺少有效的生活化教学

新课改给很多教师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但由于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素质各不相同,很多教师在对生活化教学理解不够的前提下开展教学,造成了与应试教育相同的局面,为完成任务而进行脱离现实生活的教学,导致教师虽耗费心血但学生收获甚少的低效率教学,让逻辑本就复杂的数学教学更加困难。

(五)过分生活化,主次不分

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部分教师由于缺乏教学实践经验,对教学生活化理解有偏差,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过度生活化。教学过程确实充满乐趣,但却忽视了知识的传播,让学生没有学到知识只获得了快乐,自主创新、逻辑思维等能力并没有得到提升。

三、生活化教学,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生活化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下备受认可与欢迎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方式提倡的是将学生放在应有的主体位置,教师主要通过引导、辅助的形式,在课堂中给予时间和空间的支持,以学生熟知并感兴趣的方法传播知识,锻炼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习到书本以外的数学知识,在体验生活的同时遨游于知识的海洋中,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一)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育与传统的教学理念截然不同。应试教育只注重成绩、忽视学生素质的培养方式已经过时,当前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现实问题,从而以主体身份更好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但当前很多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论从自身经历还是考核压力,比起素质教育,教师更重视知识讲解。针对这一现象,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模式,打破捆绑在自己身上的考核枷锁,树立正确的生活化教学观念,不以成绩定“生死”,从而在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学习的主体,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例如,水果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会见到的物品,在学习与小数点有关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以水果为例进行情境创设:“夏天到了,为了给小刚补充更多的水分和维生素,妈妈带小刚去超市购买水果,苹果的价格是每斤3元,梨的价格是每斤1.5元,香蕉的价格是每斤5.7元。”因为学生对于去超市购买水果这一行为十分熟悉,所以很容易就会理解小数点的意义。因此将数学知识生活化,可以增加学生的亲身感受,进而将学生带入小数点的学习。熟悉的场景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的知识点,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采用激励措施,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采取鼓励教育,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建议给予肯定与表扬,激发学生学习的最大主动性,从而凭借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教师还可通过对学生的观察,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和表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给予表扬与辅导。同时,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此前提下,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应用场景,善于思考、敢于质疑,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解决问题,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利用生活经验,创立与知识点相关的场景教学

在进行数学理论知识讲解之前,如果能让学生先熟悉知识并了解其真正的内涵,那么教师在讲解时将会事半功倍。距离生活的远近决定着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兴趣的大小。许多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越是离学生生活远的教学,学生越是没兴趣;越是学生熟悉的场景,学生越容易产生共鸣,越有一探究竟的欲望。教师如果能够通过有效引导,让学生们发现生活和数学之间的联系,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当中。

例如,学生的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在讲解“十以内加减法”时,可让学生自带水果,模拟家庭中经常发生的“妈妈买回10个苹果,你吃了1个后,还剩几个苹果?”类似的场景,代入教学,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加减法。涉及加减乘除综合教学时,教师可以设置成去超市购物的教学场景。情境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回忆起生活中的数学,更能让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感。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成长在新时代下的小学生对新媒体并不陌生。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的便利性和素材的多样性,在教与学之间寻求平衡点,通过多种设备的结合让学生参与其中。例如,在教学过程中,选取学生喜爱的卡通人物小猪佩奇,通过制作动态幻灯片,以讲故事的形式播放给学生看,佩奇和弟弟如何利用数学帮助父母把放的不平均的书摆放整齐等等。不仅能让学生们更集中精力参与教学中,在帮助佩奇摆放书的过程中更让学生理解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让学生更有成就感和参与感,并激发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将生活化与小学数学融为一体,构建生活化课程。

(五)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

不论哪个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都需要借助教学道具,而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更是如此。教师应尽最大努力找出学生感兴趣的用具,从而打造出有趣的课堂氛围。例如,让学生回家观察家中的钟表,以学会区分时针、分针与秒针:钟表上有3个针,12个数字,一个圆被均匀地分成12份,每一份代表5分钟,走得最快的是秒针,秒针走一圈代表60秒即为1分钟,分针转一圈为60分,即为1小时。时针转两圈,一天24小时就过去了。通过这种生活化教学,让学生真正理解时间的长短与快慢,以懂得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六)生活化课后作业,提升教学实效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逻辑素养,让学生可以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除了課堂上的生活化教学,教师还可以借助布置课后作业来实现教学的动态延伸,让学生巩固和强化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以此提升教学实效。例如,在“测量”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则,为学生布置小组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不同的测量任务。每名成员分别测量生活中常见的硬币、尺子、钥匙、门框、手机、电脑、车子等物品的长度,从而区分毫米、厘米、米之间的关系。借助这一作业让学生巩固了教学的线下延伸效果,帮助学生分享了不同物品的长度,共同讨论了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运用到的知识点,巩固学生现有理论知识,进而在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中总结经验,进一步实现科学素养的有效培育,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与理解能力,深化小学数学教育的最终目标。

综上所述,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生活化势在必行。教师应充分理解教学生活化应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对学生身边各种生活元素的掌握能力,从而设计出基于学生学习需求与兴趣的教学模式,以快乐式教育不断提升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之间的联系,以提高教学质量,成就学生。

猜你喜欢

生活化生活数学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