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三个维度
2022-05-30史坤坤眭国荣
史坤坤 眭国荣
◎ 南京工业大学“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专项研究项目“习近平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论述研究”(项目编号:21ZXB005)
◎ 南京工业大学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研究课题“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的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zlzqh20220118)
基层党组织是党治国理政的组织基础,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组织保障。为适应新的环境挑战和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这一重要命题。当前有效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需要从组织建设、队伍机制和功能作用三个维度,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自我管理能力、协同融合能力和社会治理能力。
中国共产党在基层组织建设中,既坚持过去行之有效的优良传统,也注重当下富有成效的创新思路。组织力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提出的战略目标,体现了历史传承与时代创新的有机统一。其中,就基层党组织组织力而言,其内涵主要包括自我管理能力、协同融合能力和社会治理能力三个方面,分别涉及内部结构运行、融入中心工作以及促进社会发展的状况情形。因而,当前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关键,就在于构建一套有效提升基层党组织自我管理能力、协同融合能力和社会治理能力的具体路径。
加强组织建设,提升基层党组织的自我管理能力
善于加强自我管理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良传统。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一直将组织建设特别是基层党组织建设视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并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在实际工作中,基层党组织建设有其客观运行的规律,这也决定了基层组织的自我管理有着明确的方向。一般来说,内部结构是否科学、运行机制是否有效、组织生活是否丰富,直接影响着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成效。
(一)优化组织设置,扩大党在基层的组织覆盖
政党处在社会之中,其发展变革与社会变迁紧密相连。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新型社会组织得以建立,并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空间。在此背景下,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势必对包括政党组织在内的上层建筑产生重要影响,原来的单位制党建模式面临着严峻挑战。[1]这种挑战集中表现在原有组织设置与新型社会组织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以及由此产生的党在基层社会的组织空白问题。如何改变过去计划经济时期依托行政权力的路径依赖,将党组织有效嵌入基层社会,构建一套覆盖社会的组织网络,成为考验新时期党长期执政的现实课题。特别是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也对党的执政基础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为此,基层党组织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根本原则,弘扬“支部建设连上”的光荣传统,结合社会新型组织的情况特点,因地制宜探索组织设置模式,切实扩大党在基层的组织覆盖,增强党在社会转型时期的长期执政能力。
(二)严密组织体系,完善基层组织的运行机制
党的坚强领导需要严密的组织体系加以保障。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正是依赖中央、地方和基层的三层组织体系的密切配合,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领导能力才真正得以体现。[2]这一规律在基层党组织中也有着较为明显的体现。一般来说,基层党组织包括基层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党员三个层次。组织层级不同,与之对应的功能职责也会有所不同。其中,基层党委(党总支)负责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党支部是党在社会的战斗堡垒,担负着组织教育管理党员和宣传凝聚群众的工作職责;党员是党在基层社会的组织细胞,是具有共产主义信仰的先进分子,担负着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历史使命。需要指出的是,基层党组织的三个层级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紧密相关、密切相连的。在实际工作中,只有形成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基层组织体系,党的路线政策方针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
(三)创新组织生活,增强基层党员的政治认同
在党的自身建设中,健全的组织生活对于党员个体来说,历来是提升党性修养、增强组织观念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不断深化,基层党组织的组织生活总体上有了很大改观,但也仍存在着一些思想认识不到位、制度执行不到位、活动质量不到位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基层党组织组织生活从规范达标到创新提高,正是当前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内在发展逻辑。为有效实现这个目标,基层党组织要善于结合实际有效开展组织生活,不断创新活动方式方法,让党员感受到组织生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组织的熔炉中提升党性修养,进而不断增强对党组织的政治认同。具体来说,关于组织生活的原则,既要体现党的政治追求的高度,也要体现关心基层群众的温度;关于组织生活的内容,既要坚持规章制度的客观要求,也要考虑各类党员群体的具体情况;关于组织生活的路径,既要继承优良传统,也要创新符合时代的新途径。
完善队伍机制,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协同融合能力
在基层社会的治理格局中,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历来明确的。其难点在于这一领导核心地位如何在引领基层事业的发展中体现出来。从组织运行机制来看,党组织融入中心工作的关键应是组织中的人——党员干部。这是因为,他们既是党组织的细胞,也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因而能够成为联系党组织与中心工作的桥梁中介。因此,只有切实抓住了这支队伍,才能协同党在基层的建设事业和领导事业,进而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能力。
(一)鼓励党政干部交叉任职,推动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的深度融合
加强党在基层的领导,既要扩大组织覆盖面,也要扩大工作覆盖面。这是由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逻辑所决定的。当前,在基层党组织建设过程中,之所以存在一定程度的弱化、虚化和边缘化问题,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在工作机制上党组织无法有效融入中心工作。究其原因,基层党建工作往往因为缺少行政人员的参与和支持,结果导致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产生 “中梗阻”。事实上,既然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人事管理层面无法实现党政工作之间的沟通协调,那么解决之道也应从打通领导班子的工作机制入手。[3]具体言之,基层可以在一定范围鼓励党政干部交叉任职,让党务干部与行政干部共同参与基层事业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党员行政干部参与党务工作,在身份打通的前提下可以为党建工作提供一定行政资源支持;党务干部参与行政工作,在融入中心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实现党对基层工作的全面领导。
(二)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增强党支部书记的示范引领作用
办好党支部的事情,关键在党支部书记。因而,抓好党支部工作的关键则在于党支部书记的培养。在实际工作中,检验党支部书记工作的成效应是由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构成的双重标准。当前,面对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事业要求,广大党支部书记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具有了全新内涵。质言之,新时代党支部书记在高质量做好党务工作的同时,还要带领党支部成员和基层群众高质量推进中心工作。从这种身份定位的转变来看,新时代党建工作无疑赋予了党支部书记更为艰辛的历史任务。为积极适应这一变化,在基层党支部层面可以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把有威望的党员学术带头人选拔为党支部书记,把有潜力的党支部书记培养成为学术带头人,切实为党建事业和民族振兴培育优秀人才。[4]总之,实施这一培育工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把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成为基层党建和业务双融合的骨干力量,进而将基层党支部建设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战斗堡垒。
(三)实行“双向培养”工作机制,发挥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其性质既是由党组织这一整体决定的,也是由每个党员的个体决定的。这也是为什么历来党章都规定,党员要在日常生活中有高于一般群众的要求。由此不难理解:一方面,无产阶级政党先锋队的性质要求每个党员要在日常工作中走在群众前列,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因此,现实生活中的党员都应成为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另一方面,执政党为巩固自身执政地位,需要不断将社会中的优秀人员吸纳进来。这客观要求基层党组织要把各个领域中的优秀骨干发展为党员,以壮大党的组织队伍。对此,我们认为基层党组织可以实行“双向培养”工作机制,把具有共产主义信仰的社会骨干发展为共产党员,把共产党员培养成各条工作战线中的骨干人才。总之,实行这一工作机制的目的在于推动基层党员在团结带领师生群众完成各项任务的过程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进而在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有效实现党的领导全覆盖。
突出功能作用,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社会治理能力
基层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执行政治路线的重要载体,其功能由具体时空下的社会环境所决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基层党组织的功能由原来的偏管理转向现在的重治理,不断突出服务型党组织的建设取向。当前,在社会治理成为基层建设主要目标的时代背景下,基层党组织需要进行自我功能调整,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开展党的建设,引导基层群众有序参与政治,协调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关系,不断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围绕中心工作,推动基层社会事业发展
党的领导贯穿于治国理政之中,体现在事业发展之中。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背景中,如何将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之中,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社会发展优势,是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前的重要课题。其实,这一课题对于贯彻路线方针最前沿、联系人民群众最前端的基层党组织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这是因为,基层党组织处于党的组织体系的前沿地带,面对的是大量的事务工作和服务工作,其工作成效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执政党形象的评价。[5]因此,对于基层党组织来说,紧紧围绕中心工作,通过组织动员群众推动社会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才是检验其基层治理成效的根本标准。为此,广大基层党组织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围绕中心工作抓党建的工作理念,积极探索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的工作机制,最终实现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基层治理的建设目标。
(二)引导政治参与,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在现代政党政治中,执政党最大的优势主要是可以将基层群众的意愿诉求加以综合,反馈给政府机构,最终变为公共政策,以此来巩固自身的执政地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人们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充实,政治参与的意识逐渐增强,表达自身意愿的诉求日益明显。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的非政府组织在为社会提供利益表达渠道的同时,也对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作为联系党和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基层党组织能否有效引导人民群众参与政治,及时反馈利益诉求,关系着党在基层社会的执政根基是否牢固。[6]为此,基层党组织要充分认识政治参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积极探索引领广大群众有序参与政治的具体途径,不断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容体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发展。
(三)整合群众利益,保障基层社会和谐稳定
利益整合是现代政党的重要功能,也是其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推动社会财富迅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利益分化、博弈和冲突。[7]因而,能否有效整合群众利益,把社会一切积极力量集合起来,共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就成为考验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现实课题。在此背景下,为了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基层党组织要善于协调各个社会群体的利益关系,以社会公正为准绳来整合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诉求,最终形成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共同体。具体来说,在实际工作中,基层党组织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理念,将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社会治理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基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实际行动向社会表明自身是群众利益的代表者。
参考文献
[1]胡小君.党建科学化视角下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的变迁与趋势[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6):191-196.
[2]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当代党员,2018(19):4-11.
[3]刘宗洪,韩洋.组织覆盖与工作有效:基层党建创新的对策思考——基于上海基层党建状况的分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4(6):4-9.
[4]中共教育部党组发布《关于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实施意见》[Z/OL].(2018-05-23)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16/s255/201805/t20180524_337021.html.
[5]高新民.论党的基层组织的功能转换[J].理论学刊,2003(4):77-79.
[6]中共遼宁省委组织部课题组.关于基层党组织引导广大群众有序政治参与的调研报告[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1):39-46.
[7]桑玉成.论利益分化条件下的利益协调——“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一个视角[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5(3):10-14.
作者简介
史坤坤 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与执政党建设
眭国荣 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