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彭敏向毛泽东汇报武汉长江大桥修建工作

2022-05-30彭倍勤

百年潮 2022年10期
关键词:彭敏武汉长江大桥汉阳

彭倍勤

彭敏

1956年5月31日凌晨,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得到消息:毛泽东要来武汉视察武汉长江大桥工程并在长江里游泳。王任重立即电话通知在汉阳的武汉长江大桥局局长彭敏:“你做好准备向主席汇报工作并陪同主席视察大桥工程”。彭敏接到命令,即刻奔到大桥局办公大楼赶写汇报稿,边说边让打字员打。因为他还要从汉阳赶到汉口,准时与省委、市委领导会合,时间太紧促,并未写完,急忙油印出几份,同时他又把2月份开会自己写的“关于大桥局在施工中新生力量成长的情况”的发言稿找到,也带在身上。

早上8点,彭敏与省、市领导在汉口机场见到毛泽东。彭敏请示:“是岸上看还是水上看?”毛泽东答道:“水上看。”于是在汉口码头登上武汉市特备的“武康”号轮船。长江的最大支流汉水从陕西汉中向南在武汉地区汇入长江,把武汉市分为汉口、汉阳和武昌三镇。武汉长江大桥是从汉阳的龟山跨长江到对岸武昌的蛇山,因此“武康”号轮船从汉口码头出发,西行过汉水到汉阳。

建设中的武汉长江大桥

船过汉水,沿汉阳岸的晴川阁向上游航行,此时毛泽东兴致很好,和大家一起站在船舷边谈笑风生。彭敏指着汉水边的汉阳岸对毛泽东说:“那里原址就是清末总督张之洞的汉阳兵工厂和江汉船舶厂,现在是我们的机械修配经租站”。当毛泽东听到“机械修配经租站”时提出了疑问,他问道:“什么叫机械修配经租站啊?”彭敏回答说:“它的任务是除了制造并供给施工用的机具设备外,还在大桥局各桥处之间修理、经租大型工程机械。经租站集中管理全桥施工所用的大型施工机械,诸如:起重机,水上吊船,发电船,水上混凝土工厂,水上压风机站以及拖轮、铁驳等。以租赁方式提供给桥梁工程处(队)使用。”毛泽东听完说:“噢,还有这样性质的机构啊!”彭敏补充说:“机械修配经租站是苏联专家提出建议而成立的。这样做可以使机械设备的使用发挥最高的效益,并且保证大型机械设备有更新、重置的基金使企业有持续发展的后劲。它既降低了工程造价,也节省了国家投资。”

轮船从大桥的2、3号桥墩间缓慢穿过,抵达鹦鹉洲附近后,轮船折返下行,从大桥的3、4号桥墩间穿出。这时候毛泽东在轮船上近距离注视着江水中的八个桥墩,看到钢梁从汉阳岸伸向江中的壮观景象。那天早上的飞机驾驶员在后来回忆文章中描述:飞机从长沙起飞,在飞过武汉上空时,毛泽东来到驾驶舱站在领航员身边,聚精会神地俯视正在施工的长江大桥,看见水面上的一座座桥墩,大型吊船正在施工,长江两岸的龟山、蛇山隔江相望。毛泽东连连说:“好看,好看!”

船在长江上行驶时,彭敏在船舱里正式向毛泽东详细汇报武汉长江大桥工程进展情况。毛泽东一手拿着稿,边看边听,并不断提问,彭敏一一回答。从早上8点开始到11点半,近三个半小时,除了稍事休息和看大桥工程外,全部时间就是汇报和回答主席提问。在座的有杨尚昆,罗瑞卿,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第二书记张平化、省长张体学、武汉市委第一书记宋侃夫、第二书记李尔重、市委书记处书记宋一平,武汉军区司令员陈再道、武汉大学校长李达和武汉市公安局长谢滋群。他们不时也插上几句,解答毛泽东的提问。李尔重事后回忆道:“彭敏同志真是个人才。”谢滋群也说:“在这次调查时毛泽东问得很仔细,一项工作能谈三个小时,如果是平时不认真工作的人,是无法向毛泽东汇报的。这种汇报是书面准备不了的。毛泽东不爱听书面发言,喜欢找基层同志随意调查,显然这次汇报对武汉地区的领导干部触动很大。”

彭敏最先汇报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为什么没有按照原定设计方案进行。1950年初中央人民政府就指示铁道部着手武汉长江大桥的勘探和设计工作,铁道部设计局大桥设计事务所组织测量队钻探,1953年4月设计方案初步完成。为慎重起见,经政务院批准,由新成立的武汉大桥工程局把全部设计方案拿到莫斯科请苏联专家做技术鉴定。但是修建时我们却没完全按此方案进行,重大的改变是桥墩的水下施工没有采用当时世界惯用的气压沉箱法,而是采用新创造的大型管柱钻孔法。毛泽东问道:“气压沉箱法是怎么回事啊?”“沉箱病是什么病?”“什么是拆裝式结构?”“桥梁工程如何进行流水作业?”……彭敏一一回答了。毛泽东指出了彭敏报告中的一个错误说法,即“新方法从社会意义上说是社会主义的劳动方法”,毛泽东反问:“假若美国采用了这种方法,也是社会主义劳动方法?苏联社会主义建设30年还未采用这个方法呢!”又接着说:“劳动方法只有科学不科学,不分哪些方法是资本主义,哪些是社会主义,……看看怎样改一下?”彭敏点点头说:“新方法在劳动条件上前进一步,代替了威胁工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危险劳动。”王任重补充说:“人道的和不人道的还可以说。”

当报告到新方法实现的经过和我们如何在长江上做试验时,彭敏说道:“任何一件新事物的产生都有它的艰难。特别是要用一个世界上从来没有用过的方法在长江上修桥,不能不引起某些疑虑。可是反过来说,长江上从来没有桥,正是因为是在长江上修桥,就会有世界上现有的方法所不可克服的困难,逼迫着我们不用新的办法就不能解决问题,这是整个过程总的情况。”彭敏接着说:“以西林为首的专家组到达后,研究了长江的特殊情况,提出用柱和桩代替沉箱解决世界桥梁工程上的难题,得到中国工程师完全赞同,并认为非用新方法来代替气压沉箱法不可了。经过三个月的反复研究,提出了改变初步设计方案气压沉箱法的创意,得到铁道部领导的支持,上报中央后批准了这个新方案要求进一步做试验。”毛泽东点点头说:“困难中往往能产生新的东西。”彭敏说:“因初步设计系在苏联做的鉴定,去信征求苏联意见。苏联方面在这个问题上有严重的争论,回信的答复是:苏联没有用过这个方法,没有这方面的经验,需要进行试验,才可确定。”彭敏接着说:“我们在各方面的支持下,进行了半年的试验工作后,苏联方面派了专家教授来亲自检查试验工作,最后正式的结论是:这个方法在世界桥梁工程上是有价值的创造,是可以进一步在其他水下基础工程上推广的。”毛泽东很有兴趣地接着问道:“为什么苏联的工程师在20年前就有这个理想没有实现,而在武汉长江大桥实现了?”彭敏补充了个人意见:“一个是苏联没有长江这样的水深浪急的大河,但更主要是因袭习惯的阻力,许多苏联的专家不愿意放弃他们所熟悉的近百年沉箱的老办法和老设备,思想保守等等”。毛泽东说:“这样看,越有经验越容易保守嘛!”

彭敏还说了新方法的实现与党的领导,中国工程师的努力分不开,还离不开中央各部委的支援。毛泽东对各方面的支援和国内外对长江大桥关心一段,表示很感兴趣。

关于机械制造方面的汇报,彭敏没有打印出来,是自己口述的。彭敏说道,采用的新方法与旧方法的最主要区别是在水面上施工,需要使用威力强大的震动打桩机,才能把大型管柱穿过泥沙覆盖层下沉到江底岩石上。我们克服了物质匮乏和技术的难题,自己动手制造出了世界上最大的震动打桩机。毛泽东点头说:“是啊,不能说苏联没有的我们就一定做不来,个别的东西我们也是可以创造出来的嘛!”当彭敏说到我们自己制造的震动打桩机赶上超过世界先进技术水平时,毛泽东说:“中央提出十二年,不一定都得十二年,长江大桥这是三四年,就是世界水平了。”

1956年初,汉阳岸桥头平衡梁工地现场。左起:彭敏、西林、赵树志(翻译)、陈昌言、…胡世悌

接着彭敏把带来的那篇《在施工中新生力量成长情况》的稿子接着念给毛泽东听。当彭敏说到“大胆地将技术干部放到实际施工的领导岗位上”,毛泽东诙谐地说:“噢,这里还要加个大胆地?”

彭敏念到“王任重同志就技术学习问题与专家组组长西林交换意见。王任重问西林:你看现在的中国同志在离开专家的帮助时,能不能修同样的大桥。西林说:没问题,绝对可以。”听到这里,毛泽东转过头问旁边坐着的王任重:“你还是(大桥局的)政治委员?”王任重说:“是的。西林说得很肯定,说的是绝对可以。”彭敏接着念:“我的根据是:从技术干部方面在数量上我们现有工程师137人,其中有46名是这两年来新培养提拔的,技术员71名,这些人绝大部分已经掌握先进的施工方法,技术上确有很大的提高。”彭敏很想多介绍武汉大桥建设队伍的情况。

毛泽东问道:“长江上还要修哪几个桥?”彭敏回答:“已提到第二、第三个五年计划草案里的有:南京长江大桥、重庆长江大桥、芜湖长江大桥”。毛泽东说:“将来长江上修上二十个、三十个桥,黄河上修上几十个,到处能走。”

最后说到今后需发展改进的一段时,毛泽东很关注,仔细问了每一条具体问题,然后站起来说:“这个报告不坏,提出了问题。”

在船上吃的午饭,武昌鱼是主菜。饭后休息了一会儿,毛泽东要下水游泳,向大家招招手,船上的随行人員都跟着纷纷下了水。彭敏没有下水,他要把刚才的重要谈话再回忆一下,因为没有录音,全凭脑子记。毛泽东游完后回到船上,看见彭敏没下去游泳,问了句:“你怎么没游泳啊?”彭敏随口说:“我不太会游。”毛泽东说:“长江水深流急,可以锻炼身体,可以锻炼意志。”又说:“大风大浪也不可怕,人类社会就是从大风大浪中发展起来的。”

毛泽东又问:“你打过仗吗?”彭敏说:“抗日的时候,在山西新军工人自卫旅二十二团当团长,参加了百团大战。”毛泽东笑了:“我还以为你是个文人,原来也能打仗。”这时候只有毛泽东和彭敏两人,毛泽东问:“你说以后假如不请苏联专家,我们自己能修这样的大桥吗?”彭敏坚定地回答:“完全可以。”

毛泽东5月31日、6月1日连续两天在长江游泳,心情舒畅。6月2日在东湖客舍,他挥毫写下了著名的诗篇《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汇报结束后,6月1日彭敏就把见毛泽东的情况向大桥局党委汇报,又将汇报稿经王任重、李尔重核阅后,递交给铁道部领导作了书面汇报。

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典礼现场。左起:王任重、西林、李富春、滕代远、彭敏

接着大桥局党委提出了“四跨长江、八跨汉水”的豪迈口号,画出很大的宣传画,贴在食堂的墙上,同时在墙上还挂满了南京长江大桥、芜湖长江大桥、九江长江大桥的设计效果图。这些举动引起大桥局职工的热议:“大桥局的领导怎么啦,一座桥还没修好,还要修这么多桥,太不可思议了!”

一年以后,即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基本完工。9月6日,毛泽东再次来到长江大桥工地,应大家的请求,专为武汉长江大桥题了字:“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此名句成了武汉长江第一桥的代名词,镌刻在武汉长江大桥纪念碑上。

长江上毛泽东的讲话彭敏终生铭记,激励着他在中国铁路桥梁建设的历史长河里拼搏战斗了一生。

(责任编辑 崔立仁)

猜你喜欢

彭敏武汉长江大桥汉阳
被嘲笑过的梦想,总有一天会让你闪闪发光
“诗词大会”总冠军彭敏:三季征程终折桂
我是
我 是
诗的对比(外一篇)——刘长卿《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毛泽东与武汉长江大桥
Qiáo
陈理、彭敏、杨元高作品
诗词大会彭敏诗书伴我度华年
武汉汉阳老年大学校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