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汪倡持續完善就業支援緩解居民生活壓力
2022-05-30
社會保障基金公佈二O二一年年報,相關數據顯示去年申請失業津貼個案為一萬三千六百六十二宗,佔總數超過五成,涉及五千一百三十二名申請人。雖較二O二O年有所減少,但當中可能受制於現行申領條件,令部分長期失業或其他原因不符合要件人士,需隔年才能申領。而專為幫助本地失業人士就業輔助及培訓而發放的《就業輔助及培訓規章》專項撥款,去年發放總金額約二十五萬澳門元,較二O二O年增加約十七萬澳門元。
立法會議員李良汪指出,本澳就業市場持續受壓,最新本地居民失業率升至百分之五點四;就業不足率則上升至百分之十三點四,人數為五萬零六百人;另外,今年第二季,本澳三十四歲以下居民的失業人數為五千七百人,當中,二十五至三十四歲組別的失業人數更升至四千五百人,是自一九九二年以來最高水平,反映出就業問題持續惡化,情況亟待關注。
李良汪表示,疫情持續兩年多以來,各行各業均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即使高學歷及具有一定工作經驗的人士,在現時的社會狀況下,亦面臨失業困境,更遑論剛畢業及缺乏工作經驗的青年人,要投入就業市場或覓得與攻讀專業對口的工種,更是難上加難。必須強調的是,確保本澳居民優先和持續就業,是特區政府就業政策的核心原則。雖然特區政府因應疫情對就業環境的影響,先後推出“帶津培訓”、“職出前程”、澳門青年到內地的見習計劃,以及多場線上線下就業配對會等多項支援居民就業的措施,但失業情況未有改善,且持續惡化,可見措施實際成效有限。而在眾多公共工程當中,僅得市政工程設有“僱用本地工人比例”,負責多數公共工程項目的工務部門,至今仍未訂定相關比例,經常有本地建築工友質疑公共工程的聘用本地工人的情況。促請當局貫徹落實保障本澳居民優先就業的核心原則,並建議政府未來在所有公共工程當中,均需落實“僱用本地工人比例”,以保障本地居民優先和持續就業。
李良汪認為,要更好地推動及支援居民就業,關鍵還是當局推出有效措施,釋放更多崗位空缺以增加獲聘機會。現時本地非專業外僱人數比疫情前已有所減少,但當中包括博企、銀行、品牌零售等大型企業,仍有正由外地僱員擔任但適合本澳居民從事的文職、櫃檯及銷售等工作,當局對此必須嚴格監督、認真審視,落實外僱退場機制,釋出職位空缺,並持續優化相關資訊與配對平臺,多渠道增加包括青年在內本澳居民的獲聘機會。
在青年就業方面,他建議當局透過與本澳高等院校合作,持續開辦具國際或國家專業認證的帶津培訓課程讓本澳青年就讀,提升自身競爭力;並在與內地企業合作推出見習計劃幫助青年了解內地新科技、新產業、新業態發展模式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與大型企業的對接渠道,讓本澳青年能在考取專業及職業資格認證後順利與相關機構職位銜接。他又建議當局可參考鄰近地區,研究設立青年大灣區就業激勵計劃,針對前往大灣區就業的青年群體給予補貼,以更好地推動及支援畢業生與青年就業。
李良汪補充,受疫情持續及博彩業深度調整影響,本澳經濟疲弱,為紓緩居民面臨失業及收入大減的困境,日前行政會公佈《減輕因二O二二年疫情對澳門特別行政區居民造成負面影響的生活補貼計劃》行政法規草案,特區政府將向“第三輪抗疫電子消費優惠計劃”的受益人,每人再注入八千元生活補貼,每日使用上限為三百元。他認為,相關措施的推出,相信能為市場帶來正面效益,紓緩居民及中小微企的生活與經營壓力,但不少居民正面臨償還銀行貸款、租金、子女學習費用,甚至親友欠款等問題。對此,李良汪促請特區政府應檢視經援措施的實際成效,加大力度支援失業人士及弱勢社群,尤其針對在現行政策下仍生活困難的居民,建議研究設立“關愛基金”,作為相關人士的兜底保障,回應社會實際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