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心理学的中小学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创新探究

2022-05-30左思思

教育·综合视线 2022年10期
关键词:趣味性主体机制

左思思

现代教学改革强调,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学生在多学科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尊重,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然而,受传统教育评价体系与创新教学理念之间的适应性问题影响,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并不顺利,中小学生体育课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相对偏低,在学习兴趣方面存在不足,这不利于其身体素质的提高。本文探讨在“三全育人”工作机制的要求下,以心理学为切入点,构建与新时期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相适应的创新体育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一、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的要求已经从专业学科知识体系构建向综合素养提升转变,中小学作为人才综合素养培养的重要阶段,开展体育教育教学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升学生身体素质

通过对近年来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生在体重、耐力、爆发力等方面的身体数据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通过体育教育教学能够引导中小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并在此过程中实现个人身体素质的持续提升。

(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在以传统学科为核心的教学评价体系影响下,中小学生的大部分时间主要用于学习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用于锻炼身体的时间较少。通过开展体育教育教学活动,能够实现劳逸结合,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创新学科融合机制

体育是一门具有较强社会实践特征的学科,而传统学科理论知识同样来自人们对于社会生活的经验总结,因此,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将推动体育在多学科领域的渗透。针对不同学科特点,中小学体育教师需要在教学大纲要求的范围内与不同学科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融合,从而加深学生对体育教学的理解和认识。

二、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现状

随着“三全育人”工作机制的全面落实,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以教学大纲为依托,通过丰富体育教育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机制等方式,中小学生参与体育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同样也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有关考核评价体系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评价内容的单一性

中小学生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参考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内容多来自教材,且教材更换周期较长,在此背景下,考核评价内容呈现出的单一性使得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缺乏创新性、时代性。基于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枯燥、乏味的考核评价内容使得学生参与体育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以足球为例,中小学体育教师多借助教材进行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在考虑安全的情况下,极易忽略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的关联,以至于足球考核评价内容和形式无法激起中小学生的兴趣。在此情况下,中小学生难以真正领略足球运动的魅力,对足球这一体育项目的兴趣也将逐渐消失。

(二)评价主体的矛盾性

长期以来,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多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学生需要配合教师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这不仅违背了现代教育生态学理论的相关要求,同时也限制了中小学生在体育教育教学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缺少对体育教育教学过程考核的基础上,简单的以目标达成率为考核评价指标,这是导致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主体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之一。除此之外,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也是导致主体关系矛盾的又一重要原因。在现有考核评价体系下,由于缺少师生互评环节,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缺乏内驱力。同时,主体地位的缺失对中小学生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使其在心理上排斥体育教师与体育课程,并形成了恶性循环。

(三)评价机制的滞后性

考核評价体系是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风向标”。现有考核评价体系不仅内容相对单一,且结果导向的评价机制对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这不仅弱化了考核评价结果对体育教师创新体育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参考意义,同时也影响了中小学生参与体育教育教学的心理。

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评价机制的滞后性受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较为明显,考核评价机制在反馈式教学模式下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时间上的滞后并不利于学生身体素养的提升。同时,在缺乏及时有效评价机制的情况下,中小学体育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也将受到影响,这明显背离了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目标。

三、心理学视域下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创新策略

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参考现阶段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具体要求,在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范围内,通过创新评价体系,以改善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三全育人”工作机制下学生身体素养提升的核心目标。

(一)丰富评价内容构成,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中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通过丰富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评价内容,赋予相关评价内容以创新性和趣味性,则可以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使其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教育教学之中。

1.基于创新性的评价内容

随着现代体育产业的发展,以及中西方体育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能够纳入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的内容已经不再局限于早期的短跑、跳远、跳高、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等。为突出评价体系在内容上的创新性,可适当增加橄榄球、网球、攀岩等体育项目,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以橄榄球为例,针对此类体育教育教学评价内容在设计围绕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在实践中熟悉和掌握橄榄球运动的技巧、规则等。在考核评价内容的具体实现方式上,可以增加中小学生对橄榄球、足球、篮球等多种竞技性运动在个人身体素质方面影响的对比分析,从而在提升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使中小学生体育锻炼更加科学、高效。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中小学生的好奇心理虽然有助于创新评价内容下的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但由于缺乏对陌生体育教育教学内容安全性的辨识能力,因此体育教师应审核评价内容,避免评价内容在安全方面造成误导。同时,针对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差异,在创新评价内容方面需要强调其适应性,以保护学生参与体育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基于趣味性的评价内容

体育作为中小学阶段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并不仅仅是提升学生的综合身体素养,还能起到调剂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因此,区别于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学科。教师在丰富体育教育教学评价内容的同时,还需要赋予其一定的趣味性,从而实现体育教育教学在中小学学科体系中的功能定位。

心理学角度的趣味性能够给人带来愉悦感,在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评价内容创新方面,趣味性所涵盖的范围则相对有限,其主要包括个体趣味性与集体趣味性。所谓个体趣味性是指在每一名学生的主观认知上对体育教育教学评价内容的趣味性认知,而集体趣味性则强调对该评价内容趣味性认知的一致性。

无论是创新性还是趣味性,均以中小学生的好奇心理为切入点,弱化中小学生对传统体育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排斥心理,使其能够在体育教育教学中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并能够按照相关评价内容针对性地提升身体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二)优化评价主体关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中,主体地位在教育教学中的影响较为明显,而评价体系作为衡量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应强调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体系。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有助于中小学生从心理上重新审视体育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首先是評价体系的主体参与。为突出学生在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弱化学生在心理上对体育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排斥感,可邀请学生参与到相关评价体系的构建当中,其中包括不同体育教育教学评价内容的选择,以及差异化评价标准的制定等。主体参与度的提升,将改变中小学生对体育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认知,并为差异化评价体系的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其次是评价体系的客体协同。在优化评价主体关系过程中,中小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虽主观能动性有所提升,但由于其基础理论知识相对薄弱,使中小学生在心理上存在明显的畏惧感。因此,体育教师在完成主客体关系转变的过程中,还需要转变体育教育教学评价结果的心理预期,正确引导中小学生进行体育锻炼。针对中小学生在参与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体育教师需要及时进行解答和纠正,由此消除中小学生对体育教育教学的畏惧心理。

再次是评价体系的分层设计。中小学生在身体和心理上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运用统一的体育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并不符合客观性要求,因此,基于心理学的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创新应采取分层设计,以充分考虑学生主体差异对评价结果的影响。例如,在体能考核评价过程中,除了考虑身高、体重、性别等因素外,对于心理适应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的评价标准也需要进行适当调整,并逐步引导此类学生提升心理适应能力,为主体评价结果达标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阶段评价反馈机制,实现动态心理干预

结果导向下的体育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是一种较为典型的事后反馈模式,参与考核评价的中小学生仅能获得最终评价结果,却无法参加基于相关反馈机制下体育教育教学的改革实践,并且,由于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缺乏阶段性评价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参考,以至于大多数教师和学生普遍存在焦虑心理。以阶段性评价为代表的评价反馈机制能够实现过程评价的实时反馈,教师可以根据阶段评价结果分析体育教育教学内容、形式存在的不足,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个人在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实践能力方面的缺失。

对于结果导向评价体系造成的教师、学生心理焦虑问题,阶段评价反馈机制能够及时指出教师和学生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从而采取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减少其出现心理焦虑的可能性。对已经存在心理焦虑问题的教师或学生,应通过优化体育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或采取差异化评价的方式逐渐缓解其心理焦虑问题,避免长期心理焦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基于心理学的阶段评价反馈机制在体育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应用推动了现代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教师和学生作为评价对象,阶段性评价结果所实现的正反馈效果将直接作用于二者。心理学的融合,将弥补传统体育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中人文关怀的缺失,由此能够增加体育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亲和力。

(四)创新体育教育教学评价机制,明确评价主体

在现代教育生态学理论体系中,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明确,因此,创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将有助于学生综合身体素养的提升。

首先,教师与学生的差异化评价机制。由于体育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差异,因此为更好地指导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以及突出学生在体育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则需要采取差异化的评价机制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由此,实现体育教育教学评价的合理性、科学性。

其次,基于主体差异的多元化评价机制。由于学生身体素质存在较大差异,在“人本”思想的指导下,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应强调多元化评价机制,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评价需求。并且,基于主体差异的多元化评价机制还能够引导教师优化体育教育教学内容,使体育教育教学能够因材施教。

随着“三全育人”工作机制的全面落实,以及参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战略对中小学生身体素养方面的要求,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应进一步提升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评价体系构建,通过心理学相关理论的渗透,使阶段性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得到加强。基于中小学体育教师、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在体育教育教学中主客体关系,以心理学为支撑的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创新将更加科学、客观,在推动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也将实现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持续完善,为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猜你喜欢

趣味性主体机制
“揪”出音乐教学的趣味性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趣味性的实践探索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把握民生新闻趣味性的几点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