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有效作业形式初探

2022-05-30耿红香岳国新

教育·综合视线 2022年10期
关键词:昆虫双减微课

耿红香 岳国新

作业设计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编制作业,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语文作业形式单一,内容僵化,重复的、机械的作业形式耗时多,效率低,无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双减”政策的提出,不仅要求减少作业量,更要提高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学内容精选作业内容,精心设计作业形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综合智力要求来设计,要能发展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这样的作业既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又注重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且与“双减”政策“减负提质”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为了更好地贯彻这一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笔者尝试着改变语文作业形式,并在作业评改的方式上做出改变与创新,让语文作业充满“魅力”。

一、报刊制作——乐在其中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编排了新闻内容。根据单元教学内容与要求,我将作业形式、完成的方式、评价方法等进行了精心设计。

(一)任务驱动,抛砖引玉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喜欢挑战、涉猎新奇的东西。根据这一特点,在单元教学开始,我便告知学生本单元的作业是制作一期新闻报刊,学生一下子就被这个不同凡响的作业吸引了,于是跃跃欲试开始行动。

(二)小组合作,积跬步至“千里”

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相关的新闻知识,引导学生利用表格、思维导图等形式,构建新闻知识体系。例如,通过表格引导学生梳理新闻结构、新闻体裁的知识。这些小任务为后面制作新闻报刊做了知识上的准备与铺垫。

其次,以小组为单位自主确定报刊专题。例如,恰逢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航,一组报刊命名为“星火航天报”;因为中秋节将至,二组选取了“中秋专刊”作为报刊名称;第三组则关注周边小区发生电动车引发重大火灾的突发事件,确定报刊名称为“安全专刊”。接下来是制定采访方案,拟写提纲讨论,分小组进行采访实践,并搜集新闻素材,学生做得津津有味,有条不紊。新闻消息、新闻特写的仿写作业也没有了以往面对作文题目抓耳挠腮的画面,取而代之的是组员之间的热烈讨论、不厌其烦地修改以及定稿之后的喜悦。

最后,制作报刊。这是本单元实践活动作业的重头戏,是学生期待的“终极”作业。报刊制作需要的采访实录、消息内容、照片等都已准备好,顺利地进入后期的排版工作,这也是不容小觑的环节,需要提醒学生关注以下问题:标题简洁醒目;字体、字号与正文要和谐、统一;图片、照片的数量和位置要合适;图片、文字布局要合理。在完成报刊制作的过程中,不仅巩固与提升了学生运用新闻知识的能力,还培养了合作意识与策划、组织等能力。

这项实践性作业设计使得学生的视角从校园扩展到社会层面,引导学生在关注自身学习的同时,更要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三)分享展示,不一样的批阅方式

学生拿到了自己设计的报纸都兴奋不已。为了保证学生完成实践作业的积极性,我采取了不同以往的批阅形式,设立了丰富多彩的奖项:团体奖、个人奖、创作新人奖、版面设计大师、摄影大师等奖项,并通过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形式进行评选。

这种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形式,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尊重和保护了学生的自主性与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获得了成就感。

二、古诗词鉴赏——“咬文嚼字”

统编教材增加了大量的古诗词学习篇目。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记忆,背诵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为了突破准确背诵、默写古诗词这一教学重点、难点,我设计了古诗词鉴赏的微课作业。

(一)“大鱼”带着“小鱼”游

微课制作对于学生来说,既新鲜又有难度。为了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我先制作了一节微课作为示例:确立微课题目。我发现很多同学把“归雁洛阳边”的“雁”写成“燕”。于是,我从学生问题入手,确定了本次微课的题目——明意象,辨字形;设置微课环节。本节微课共设计了四个环节:问题再现、寻根溯源、释疑解惑、拓展延伸。搜集整理资料,制作微课。利用网络查阅字源、意象等相关知识,筛选提取、整合有用信息,然后制作幻灯片,编写文案,录制微课。

(二)海阔凭“鱼”跃

通过教师的示范引领,学生对这份作业充满了期待与兴趣。我顺势鼓励大家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自在地汲取营养——自主完成作业内容,让学生把解决学习古诗词时遇到的问题作为微课制作的内容。在完成微课制作中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提取概括、团结合作、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等多方面的能力。

1.以小组为单位,确立题目

学生在默写《答谢中书书》“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与《野望》“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两句时分不清该用哪个hui,两个字有何区别。于是,一组同学确立了“知字义,巧运用”的微课:学生发现常常有人把“塞上燕脂凝夜紫”中的“燕脂”写成“胭脂”。二组同学主动探究其中的奥秘,承担了“百思不得其解的‘燕”的微课,其他小组也不甘示弱,根据实际问题确立了自己的微课内容。

2.各司其职,相得益彰

在完成作业时,要求每个组员都要参与,组长要制定任务分配表,明确责任并注明完成时间。因为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参差不齐,分工时还要兼顾每个组员的实际情况,有负责查找资料、概括整合的,有负责制作幻灯片的,还有专门负责录制的。学生在完成作业中学会了互助合作,展示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也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多次修改,精益求精

录制微课对于学生來说,可谓困难重重。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与鼓励学生,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当面指导,并要求学生及时修改。在反复的修改中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培养了学生认真求实、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

(三)分享评价,提升能力

这份作业用展示分享的形式进行评价。首先在班级内展示,然后在年级间分享。在制作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满满的成就感,其他学生共享了知识,最后由学生制定相应的评价方案(见表2)。微课作业的设计基于这些教育理念,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以及学生间的合作意识。

三、学科融合——促名著阅读

八年级第一学期的名著阅读任务是美国战地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纪实文学作品《红星照耀中国》和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科普作品《昆虫记》。这两部名著没有像神话故事《西游记》和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那样有有趣的故事情节,那么,怎样才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与主题呢?我发现,这两部名著的内容与地理、历史等学科相关联,所以就设计了学科融合式名著阅读作业,并引导学生利用这些学科中学习的知识和经验解决名著阅读问题,既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又有利于加深对名著的理解。

(一)点亮学生心中红色的火种

《红星照耀中国》这部纪实文学作品是1936年作者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深入陕北革命根据地,根据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根据这部著作的内容及写作特点设计了两份作业,引领学生逐步开展深入阅读。

建立人物档案,讲述名人事迹

《红星照耀中国》记录了陕北采访过的众多共产党员和红军将领,如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根据这一内容,我设计了为红军将领建立人物档案的阅读作业,从而引领学生深入把握作品内容。

首先,梳理书中涉及的主要人物。每组选择一个人物作为重点阅读对象,阅读相关内容并在书中做好批注,为建立人物档案做好准备。这个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其次,明确档案内容。从人物的外貌形象或言谈举止(引用书中原文)、家庭出身、童年经历、受教育情况、参加革命的起因和参加革命后的经历等方面入手。每位组员要在A4纸上绘制人物档案表格。要求:书写清楚,版面设计美观,项目齐全。然后在组内交流、讨论、修改人物档案,选出组内最佳作业,并装订成册。这个环节是对前面阅读内容的归纳概括,筛选整合。再次,查阅历史书籍及资料,补充完善档案内容。最后,小组之间分享展示,每组选派一名代表作为讲解员,引领其他同学阅读理解作品中的相关内容,分享这些名人的事迹及自己的阅读收获。

(二)“再走”长征路,不忘红色初心

长征,是一次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红星照耀中国》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这份作业引导学生跟着作品“再走”长征路,切实了解红军长征的情形及其重大历史意义。

首先,利用地理知识绘制红军长征路线图。作业要求每个同学根据地理知识在A4纸上手绘长征路线示意图,在图中标注红军行经的省市及发生重大事件的地点。如瑞金(起点)、陕北吴起(会师)、遵义(遵义会议)。这一设计让长征路线给学生留下了清晰的印象。

其次,查阅历史资料,结合作品批注重要事件。除了作品中记叙的强渡大渡河、过大草原的英勇事迹,我鼓励学生查阅历史资料,补充强渡乌江、飞夺泸定桥等事件。从中学生了解到了湘江之战的残酷,感受到了中央红军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的英勇无敌,更被长征路上强渡大渡河和飞夺泸定桥等经典之战所感动。

这份将语文学科的名著阅读与地理、历史学科相结合的作业,使学生认识到红军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等精神內涵。

(三)播撒科学探索的种子

《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花了三十年的时间完成的十卷科普巨著。作者根据观察获得的第一手材料,将昆虫鲜为人知的生活习惯生动地描写出来,揭开了昆虫世界一个又一个的奥秘。我设计了两份作业引导学生更好地阅读这部名著。

1.制作昆虫名片

名片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身份象征,可以起到“自我介绍”的功能。为昆虫制作名片,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原著,准确把握作品内容。

手绘昆虫画像是名片的重点。这份作业中融入了美术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一种昆虫,并根据书中对该昆虫的外形描述的语句,为其手绘画像。要求:突出该昆虫的外形特征,绘制表格,从名称(俗称)、寿命、繁殖、婚配等方面对该昆虫进行介绍。

2.绘制思维导图,学习探究精神

《昆虫记》不仅向读者介绍了多种昆虫的生活习性,还记录了法布尔为了探索昆虫奥秘而设计的观察实验。为了把阅读引向更深的层次,我利用思维导图的作业形式引导学生将作品中的实验归纳整理。例如,一般人认为红蚂蚁是靠身体上留下的气味回家的,但法布尔并不赞同这种看法。他设计了薄荷叶铺地、黄沙遮盖等多次试验,证明了红蚂蚁不是靠嗅觉回家而是靠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回家的。在绘制思维导图时,要求学生把实验步骤、研究结果等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在思维导图中。在制作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并学习作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孜孜不倦、百折不挠的探究精神。

3.精选成果,装订成册

为了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昆虫名片和昆虫实验的思维导图制作完成后,由学生评选出优秀的作品,装订成册,然后在学生间与班级间传看、分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对作品的内容有了清晰的认识,还对作品中所表现的科学探究精神及严谨的科学态度有了深刻的体验。

教者用心,学者获益。教师应拓展、创新语文作业的形式与内容,让语文作业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让作业有趣有益,更具有吸引力。随着“双减”的不断深入,传统型作业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教师要紧扣语文学科特征,整合作业内容,精心设计作业形式,使每一次作业布置都能有效激发学生内驱力,切实发挥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升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的作用,进而促进“双减”政策落地生根,结出丰硕的果实。

猜你喜欢

昆虫双减微课
RFID昆虫阅读放大镜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借昆虫上课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我最喜欢的昆虫——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