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书店:遇见城市的温柔
2022-05-30王茶茶栾嘉雯张卓凡
王茶茶 栾嘉雯 张卓凡
随着新兴技术的日益发展,人工智能概念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的结合越发紧密。在城市公共阅读空间不足的情况下,无人书店的出现不仅打造了公共阅读空间功能,还让读者在城市里遇见了城市的温柔。
长沙:藏书10万册,顾客自取
在湖南长沙河西大学城,有这样一间无人书店,里面藏有10万册书。店主只有晚上下班以后才打理一下书屋,其他时间无人值守,全凭顾客自觉放钱买书。因书店藏匿于闹市,书店老板如“世外高人”的神秘,且书本价格便宜,书籍丰富,吸引了一大批网友前往打卡。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是记者对这个无人书店的第一印象。走过熙攘的街道,在大学城194号,楼道旁“无人书店”招牌便映入记者眼前。爬过狭窄的阶梯,成堆的书籍整齐摆放在接待桌子上。一个招牌上面用毛笔字写着“10元一本”。在一个兵马俑的雕塑旁还放着店主的收款二维码图,上面写着自取,扫码转账。在5元一本的读书过道的尽头,记者也终于见到了店主。
个子不高,皮肤黝黑,头发黑白相见,胸前挂着一副饱经风霜的眼镜,大概50岁左右。“记不起什么时候开店了,应该有20年左右了。”他自顾自地整理着手中的书本,说话语气拒人于千里,随后,转身消失在过道尽头。
过道旁边是三个被书籍填满的房间。直走第一个房间进去。除了琳琅满目的书籍,还有好几把吉他以及一架电子钢琴和电子琴,门口的墙上面还挂了一把干花,有些凌乱,但也有章可循。在方寸房间里,针对不同种类的书籍,店主会特意做好分类,方便顾客更好地自取。在各个书籍区都有对应的价格:一套《毛泽东诗词作品选集》30元,一本《牛津汉语词典》20元……径直走进里屋,店主还贴心地配上自开灯,方便给前来购书的人寻找书籍。相对外面的“凌乱”,里屋却异常划分细致。房间里都是有关学生们需要的重要教辅类书籍,“计算机”“经济”“法律”……店主用大字给学生们做标记。
“都没人管,丢书的情况很少。价格也没变过,保持温饱就行。”店主说,社会需要彼此信任。
武汉:开业半年 书却越来越多
悠长的小巷,斑驳的木门。在武汉江岸区洞庭街83号同兴里,一家名为“木鱼书社”的24小時无人值守书社,低调地开放了半年多,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书友。
记者在这家书社探访发现,只需扫描门口的二维码,在获取店主给予的动态密码后即可开门进入。书社里摆放着800多本书籍,店主“木鱼”介绍,这里的书最初都是来自朋友们的捐赠。
不久前,武汉的王女士坐了十几站的地铁,将满满一箱书送到“木鱼书社”。“书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我把对过去难以释怀和一些非常珍视的书籍先存放起来,给了我一种安放回忆和梦想的感觉。”
“好多书友一开始根本不知道这里是干什么的,可能就是旅游,或者误打误撞经过,推开门才发现,这里别有洞天。”“木鱼”回忆,借根充电线、进来歇歇脚,大家走进这里的原因各式各样。
“‘社恐人的天堂”,是“木鱼书社”最近被打上最多的标签。“木鱼”说,很多书友自发在社交平台给书社打出“好评”,“越来越多的人走进这里,无论是看书、打卡还是休息,很多人在留言墙上写下了自己来时的感受,这也成为书社里的一道风景线。”
书社进门处的黑板上,写着“提供3元一位茶水和15元一杯手冲咖啡自取使用”字样。“木鱼”告诉记者,考虑到如果是一个完全免费的空间,可能会让书友觉得不自在,所以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小小的门槛,希望彼此之间能够更舒适一些。
将一片宁静给城市爱书人,“木鱼书社”的存在也抚慰了许多陌生人。
今年读大三的婧文因为深夜转乘,意外来到武汉。“当时,我能搜索到的酒店都已经预约不到了,而这家24小时营业的书社几乎成了我的救命稻草。”婧文告诉记者,当天凌晨两点,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向店主发出了申请信息,没想到立刻收到了回复。“拖着行李箱走进书社,看到微黄的灯光照射在摊开的书本上,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曾经有一位女士走进书社,告诉我她想独自一人在这里释放一下情绪。”高先生感慨,书社存在的意义很多时候已经超越了看书本身。
西安:分享阅读快乐 信任换取美好
“开这家小小的书店并不是为了赚钱。我是图书‘痴迷者,想着与更多人分享,读者能在这里找到合适自己的书才是最重要的。”在西安经营着一家24小时无人书店的刘莹说,因为相信美好,所以选择了“无人看守”。
夜幕降临,在西安城墙脚下的火药局巷,这家“无人看守”的仅有4平方米店内却亮着灯,随时欢迎着前来的读者。
“这个书店位置好、形式好、接地气”。西安市民田先生表示,自己退休在家,闲来无事时会到店里阅读书籍,遇到喜欢的书也会买下来,很是方便。
记者了解到,在图书的选取方面,会纳入不同学科、不同种类的书籍,侧重选取一些不同方向的基础读物,减少“为营销而营销”的书,通过筛选找出阅读性好和可看性强的书来方便读者,让这座24小时书店满足普通大众了解新知识的需求。
记者看到,在这间转角书店也有“社交新玩法”,店里专门设置了图书领养格,读者可以通过“领养”的方式代替购买。其中还有一件很暖心的事。刘莹介绍,她在收拾书架时还意外发现了一本“新面孔”,经过一番询问才知道,之前在这里买过书的读者也将自己读过且觉得有意义的书放进领养格里,供其他读者进行取阅,进行“知识交换”。
这家“无人看守”也没有安装监控设备的书店也出现过丢书的情况。对此,刘莹显得十分坦然。她告诉记者,要是读者真正热爱阅读或者发自内心想看书且没有能力支付的情况下,“送书”也是可以的,把这份“读书的美好”进行传递。
刘莹希望用这间小小的书店作“星星之火”,哪怕影响到几个人的阅读就已足够,以后慢慢发展,带动更多的人喜爱上阅读。
资料来源:《潇湘晨报》《长江日报》《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