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又尹:探寻身边的文学踪迹

2022-05-30张又尹

新作文·初中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束之高阁笔锋踪迹

张又尹

南京这一六朝古都曾在历史的洪流中吐出沉重的叹息,但曾几何时,这座城市多了几分灯红酒绿的浮华,少了几分文学的淳朴;多了几多城市的凝滞,少了几分文学的灵动。身边的文字踪迹何以探寻?它们或在博物馆里“束之高阁”,或在游人如织的旅游景点中,身边似乎无法触及。

“身边怎么没有文学踪迹?你看咱家就有!”爷爷说罢,一杆湖笔,一方砚台便上了桌。只见爷爷大笔一挥,笔尖在白色的纸上游动蹁跹,似一挂黑色的流瀑。我凑近一看,好一个“千古龙盘并虎踞,从公一吊兴亡处”。墨色在宣纸上扩展地盘,墨迹未干,白纸黑字间,六朝的画卷,似乎在眼前徐徐展开:“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是南京文学的灵秀,“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是南京文学的深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是南京文学的厚重。原来,在一笔一画中,你我已是文学的展卷人。

“笔墨毕竟是文人之事,自然之间亦见文字,我带你去山间走走!”爷爷提议道。山中绿树环绕,头顶是一片绿叶的海洋,半明半暗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罅隙,仿佛深海中水母的触角,往深处走,道路愈来愈清晰,一座古寺赫然浮现。

眼前,褐墙黛瓦,飞檐翘角,寺门长柱上书有“万法本空有,世事终无想”,传闻有文人在此隐居。鸟儿时时掠过,恍如深海里游弋的鱼群。我闭上眼,思绪似乎也化作一缕清风飘然而去。霎时,不知是寺因山而得名,还是山因寺而得名。古庙中深藏著的禅意,不正是生活的本真吗?归隐山林,虽有“草盛豆苗稀”的失落,不亦得清欢自在吗?文人不是卖弄笔墨的工具,这是他们向往的生活,也是文学行至的踪迹。

此次探寻,我对文学的认识已从博物馆、旅游胜景中解放出来,投向周遭万物。其实,文学就在我们身边,它在一笔一画中,在浓浓酽酽的自然中,在生活细微处,待我们发掘。它并非我们想象得那样触不可及,而是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而等待我们的便是由吾辈青年在这片文学的沃土上深耕细作。

(指导老师:张国安)

简评

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开篇认为身边的文学踪迹或在博物馆里“束之高阁”,或在游人如织的旅游景点中,身边似乎无法触及。接着笔锋一转,用爷爷的话分别引出家中和山间的文学踪迹,重点突出,结尾高扬笔锋,揭示此次探寻的意义,并且深化主题,“等待我们的,便是由吾辈青年在这片文学的沃土上深耕细作”。此外,旁征博引,与南京相关的诗词和楹联,在作者笔下信手拈来,如数家珍,丰富了身边的文学踪迹。

猜你喜欢

束之高阁笔锋踪迹
母狮子的踪迹
旋转&跳跃
为什么独角仙总是爱打架
名家笔锋
森林里的“彩色踪迹”
小编碎碎念3
老广州:“水城”的踪迹及风情
雕刻时光
不能将文本“束之高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