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人的善意

2022-05-30姚逸凡

海外文摘·文学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爱民惠州光明

姚逸凡

读罢林丽华老师散文集《浮光》(羊城晚报出版社2021年6月出版),我感觉到文人独有的那种善意。

令我无比动容的是作者的语言与内容的契合性。在我看来,这种描写普通人在生活中的非凡的、伟大的、能够彰显人性的闪光点的语言,充满了温暖。作者林丽华真诚地用文字描摹着他人的生活图景,不添加自己的主观臆断,只是将他们的真实生活用文字转述出来,就已经足够动人。这样的文字,不仅贴近叙述的主人公们、贴近他们的生活,更是贴近了读者的心,极大地拉近了读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使他们能够感同身受地体验到主人公们的心境,进而更加为主人公们动容:这样艰苦的环境,这些人是如何保持一颗充满爱的、充满激情的、充满对生活的希望的心的?正是这样简单的语言,才能使读者从中捡撷出最真挚的情感和最动人的善举。温暖而有力量则是说,林丽华老师在书写时总是对所有主人公报以最大的善意。

所谓细微之处见真章。作者在描绘人性的美好时,也在细节处为自己的笔注入了人性。比如在《陳荣娣的故事》中,她介绍陈荣娣时写道:“陈元娣告诉我,她本叫陈荣娣,但大家都喜欢叫她‘元娣,就只好这样了。”在平常人看来,只是一个字的不同而已,但在林丽华老师笔下,“2003年初我的第一篇纪实文学《陈荣娣和她捡到的三个弃婴》刊登在惠州文学上,用的是她的原名陈荣娣。”这很难不说是文人的善意:大概在她眼中,名字代表了一个人,是不能够随意更改的;那么就要让这位已在平凡甚至苦难的日子里做出伟事的女性,用最本真的自己得到属于她的称颂。而当林丽华老师写到《人间荔枝红》这种与自己相关的文章时,又毫不吝惜地抒发出自己的感受,可以看出她是绝对有直抒胸臆的文笔与能力的,这便更加体现出她对文章节奏的掌握和文章重点的把控之娴熟。

在这里,我想推荐散文《光明》。作品讲述了一位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却因意外失去了视力的李爱民,在经历过痛苦和绝望之后,不怕碰壁,愈挫愈勇,在不断地试错和努力中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光明的故事。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为什么这三个字,包含了李爱民全部的痛苦和眼泪。命运作弄人,他的名字叫李爱民(皆音明),然而“光明”却要远离他而去,偏偏命运就要他失去宝贵的眼睛,失去光明。一个人没有了眼睛,今后的日子该怎么过?从此后自己就是个残疾人,不但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还要给国家、社会和家人增加累赘和负担。想到这里,李爱民又悲从心起。他躺在病床上,当想到这一残酷的现实时,痛苦的泪水总是止不住地往下流,被泪水湿透的枕巾换了一块又一块,他足足哭了半年,有一次他真想跳楼。”

这是一种多么痛苦的感受!

名字中带明,却又失去了光明,这种绝望和痛苦大抵是我不能够想象的。这样的残疾可能会使他人感到人生无望,但李爱民却没有气馁,他决定要与这苦难的生活做出抗争!最后,他凭借着坚忍不拔的精神和灵活的头脑,在本不愿给他开窗的生活中硬闯出一扇透着阳光的窗来:他自己投资创办了一家服装厂,不仅解决了自己的问题,也为其他残疾人创造了工作的条件。更加令人动容的是,他从不因自己的成绩而沾沾自喜,反而用收益去回馈社会,用善意报答每一个帮助过他或未曾谋面的人。他说:“我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党和各级人民政府的支持和全厂员工的共同努力,是党的对外开放、搞活经济的政策让我走上了一条自强自立的光明之路。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厄运总是屈服于强者,如果把不幸变为一种动力,在逆境中奋发进取,道路总是光明的。”多么像是另一位保尔·柯察金!而林丽华也在文章最后替读者,更是替她自己抒发了对李爱民的深切祝愿:“李爱民,祝愿你走好人生每一步路。”

这不仅仅是愿意去发掘和书写小人物的生活所展现出来的关怀,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赞美;她愿意轻柔地抚摸人们的伤痕,也愿意将痛苦背后的美与希望拓出来呈给世人看。林丽华老师的散文,是对百态人间的记录,更是对至善人性的歌颂。她不只着眼于小人物们艰辛的生活概况,而是更加在意他们在这艰辛之上做出的发于本性的善举和不屈从的奋斗。她将苦难的现实上面那层青灰冰冷的混凝土层,用质朴而温暖的语言一点点击碎,露出伤痕斑斑却依然炙热的名为人性的内里。她用文字编织给读者看的不仅仅是那片看似贫瘠又困难的名为“生活”的土壤,更是绽放在其上的、由一个又一个人浇灌出的坚毅之花。文人的善意,能够通过文字刻画出他人对于生活的善意,也能够用文字替自己和广大读者表达出浓浓的温暖与爱。

值得一提的是,林丽华的散文创作,语言包裹着一层浓厚的惠州味道,无论是对于特定场合的刻画,还是语言上的描摹,都带着无法被替代的惠州特色。比如《陈荣娣的故事》中,“荖埔村在广汕公路边,有一户极为普通的农家,一字形的三间低矮泥砖瓦房,右侧是一间低矮了一截的厨房兼猪舍,这是客家农村穷人家最为普通的格局”。和陈荣娣招呼孩子的话:“阿文,缺咀仔,还不起来呀,就你最会偷懒,又死睡。”再像《人间荔枝红》中的对话:“姐婆(客家话),米还没洗呢!”“没事没事,不干不净吃了没病,亚妹(小孩子)长大了,懂事了。”这种用语使当地人读了亲切,外地人读了新奇,使文章的可读性又上了一层楼。另外,从林丽华老师对于这些惠州当地的好人好事的苦心挖掘中可以读出她对于家乡的无限眷恋:她不仅展现了当地人的真实生活图景,更是把那些用心经营生活、挑战生命、热爱生活的人们推到读者面前,将自己家乡充满温暖的一面翻出来。《人间荔枝红》和《吉水围》两篇中,林丽华老师又极尽笔墨,描摹了惠州当地的美景与人文风情,无一不表现了她对于家乡的思考与热爱:只有充满爱的文字,才会使读者也爱上这座城。

我想这当是文人的善意,不仅仅是对于个体,更是对于整个阶层,乃至于整个民族的善意:当苦痛被勇气与爱掘开,里面生活的内核永远滚烫鲜活。

猜你喜欢

爱民惠州光明
遇见光明
奔跑惠州
李爱民美术作品
惠州一绝
触摸俄罗斯
黑暗中的光明
侨爱执灯 复刻光明
走向光明
“健康惠州”助力幸福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