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人家冬古村
2022-05-30林进结
林进结
冬古村我并不陌生,它就在苏峰山脚下,依着山,面着海。冬古村是东山四大渔村之一。相较于其它三个著名渔村,冬古村显得低调,不显山不露水似的,没有太响亮的名气。就村庄的性格而言,冬古村肯定不是身着中山装插着钢笔的谦谦旧文人,不是拿着大海碗喝酒的江湖客,也不是八面玲珑的生意人。它就是农民,或者说就是本色渔民,淳朴而真诚。
我对它的好感除山水外,大多缘于此。冬古村大部分人家也姓林,与我们同宗。林氏的祖先到此谋生,开枝散叶,形成村落,至今,与我们许多同宗的乡村还有密切来往,因此,便有许多亲近的感觉。
冬古村由相邻的几个自然村组成,有过冬村、古雷庄村、岩仔村。除了林姓人家,还有潘姓等人家,大家都在同个村落里,通婚,结亲,彼此之间已经没有什么姓氏之分,内外之分了。海边的人家,生来就是大气,大海的胸怀包容了一切,也让冬古村显得那么平和,那么安详。
他们世世代代在这里耕耘,土地上种植粮食,大海里风浪中出没,捕捞鱼虾。有粮食,才心安。海于冬古人来说,也是田园,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另一支柱。讨海的渔获是交换粮食的物品,总不能每天吃鱼来填饱肚子吧。旧时代,海上生活,绝对不是什么“田园牧歌”。讨海人给自己的职业定位是“走船讨海三分命”。讨海是艰难的历程,为了生计,渔民的命运更多的时候掌握在上天而不是自己的手上。
冬古村默默地在改变着。现在,这里有了水产品加工企业,水产品的价值倍增。这里建设了5000吨级的杂货码头和5000吨级的油品码头。许多渔民更换了船只,大马力的铁皮渔船可以抗击十级以上的大风,安全生产更有保障。东山县的第一支远洋捕捞船队就诞生在这个村庄。走向远海,目标世界,似乎冬古村对于发展早早地就深谋远虑了。
元旦假期,我游历了冬古村、苏峰景区。在冬古村,走进村庄以后,不由地发自内心赞叹,新房幢幢,村道整洁,空气清新,这是新渔村的景象啊。村中主干道上建有村门,横梁上“富美冬古,生态渔村”字迹十分清晰。这该是他们要创造的环境,要达到的目标吧。去年,冬古村工农业总产值超过20亿,这是个傲人的成绩,“富美”就在眼前。这样一个繁荣的海边村庄,一个重要的渔港,每天,船进船出,车来车往,卸鱼装鱼,路面不漏污物,村庄没有腥臭味,这该有多少人的共同努力啊。难怪《人民日报》曾以《没有鱼腥味的小渔村》为题报道了它。说到这些,想起相陪的学生曾说过:“我们是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这话,自豪,有底气。
我走上了冬古渔港荟东港码头眺望。西边,两个5000吨码头,一些大船正在停靠,北边,一座一座的大风车在盘旋。渔港、新村、码头、厂房、风电站,这些都让人感觉到,冬古的未来可期。大堤外,海浪滔滔,海风凛冽;渔港内,许多渔民正在那卸鱼。我裹紧夹克,从他们身边走过。他们衣服单薄,一船船鲍鱼运到码头边,装进活水车里;一筐筐渔获从船上运上岸,鱼贩们涌了上去,讨价还价。海滩上,熙熙攘攘,讨海人,热气腾腾。
到冬古村,其实还可以走走冬古的古村落。古村落有过冬旧村和岩仔村旧村。苏峰山是过冬村和岩仔村的后靠山。过冬村朝向西南,村民原本住在山坡,现在,新房子建到海边,形成了一个新的村落,旧村就几乎没有人居住了。我从山脚公路边往旧村里走。村庄无人,听不到鸡犬相闻之声。自下而上,巷子空荡荡。野花杂草挤满屋角、残垣断壁。路边大榕树,枝繁叶茂,成了鸟类的天堂。房子有的开着门,有的闭着。依山而建,错落有序。一些村民利用房屋角落的空地种起了菜,旧村中有了一小块一小块的菜园,这些菜园暗含了村落的生气。我从山下一直爬到山坡,听到对面的小山有人在说话,便沿着台阶走了上去,是几个男女工人在山上整治环境,说是这里要建设一个公园。见我一个人,就说,“你是来看古村的吗?看村庄,来这里看很好看。”我沿着他们指点往下看,果真,居高临下,透过树丛,老村看起来美妙多了。屋子掩映在青绿之间,隐隐约约,别有一种世外的感觉。这些房子既靠近海,又在一个山坳里,冬天凄厉的海风吹不进来,真的是个“过冬”的好地方啊!这么好的位置,现在遗弃多么可惜。后来听说过冬老村在2015年就入选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这些旧房子现在正在修复开放,才略略释怀。
岩仔村也是一个古村落,是冬古村传统村落的组成部分。岩仔村在苏峰山的东面山脚下,邻近虎斑山、苏峰寺。村落依山而建,一层一层的,由上而下,直面大海。靠海的人家,几乎是枕着波浪睡觉。这里并没有天然的良港,不知岩仔村的先民们为何会选择这样一个偏僻,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建村繁衍。苏峰山连接着金銮湾和乌礁湾两大海域,流急水清,生物丰富,历来是捕捉大黄鱼的渔场,林氏先民在此安居或与此有关。过去,岩仔村几乎不在人们的视野中,它偏僻,隔绝,道路不通,要翻山越岭,村落又小,苏峰山没有开发之前,默默无闻。后来因生活实在不方便,全村都搬迁到过冬村,与主村联成一体。搬迁以后的岩仔村,因为苏峰山环山公路从村后过,一下子变成了交通方便的地方了。现在,岩仔村是外地游客的打卡地,它成了网红。有的客人还特意在此租房过夜或小住几天。车停在环山公路旁,沿路边小道便可进村。巷子深深,石屋无语,在旧村里穿行游览,都有寂静无声的感觉。但是一走到海边,海风呼呼,巨浪滔天。海水冲击着山脚下的岩石,激起白色的浪花。波涛滚滚,在这里,能真正见识到海的力量。
不过,这样的景象也令勇敢者向往。来这里的人,都会不由自主的走到海边。有的在小沙滩上,把脚小心翼翼地放到浅水处,感受一下海水;有的相互攙扶着,走到离岸边不远的海石上拍照,留下游历东山的美好记忆。我也受到这些外地游客的感染,走上礁石拍照留念。的确,山峰、大海、蓝天、白云,空旷的天,无际的海会让人释放许多生活的压抑,让大脑空荡荡,什么也不存储,似乎和天地融合在一起,天人合一了。
在过冬老村和岩仔村,我注意到许多房子大门屋檐下都写着“林氏祖祠”四个大字。这些房子保护得特别好,有的还重修了。住到新村还会来修建不住人的老房子,不仅是冬古村的人,中国人,大多会这样。这是他们的根,有根,终归有归宿。
在中国,故园情结其实还是落实在乡镇里的,城市里的家乡感远没有乡镇浓烈。村庄就像海边迎风斗浪的大树,海鸟儿们飞倦了,就飞回,落在它的身上。我也总有这样的感觉,回到自己生长的地方,特别的放松。冬古村是宜居之地,山是东山最高峰,海是茫茫的太平洋。幸福其实很简单,在这里,一个小渔村。
冬古村如果开辟旅游项目,那绝对得天独厚。除了海湾、村落极具特色,苏峰山更一枝独秀。自古以来,它的名气就超过冬古村,现在更不用说了。这里是一个绝佳的游览胜地,来东山的游客,几乎没有不到苏峰山游玩的,至少,也要让车子沿环山公路周游一番,领略一下东山大海的美景。至于东山人,如果现在还有谁没到苏峰山走走,那就显得很闭塞了。
东山县环岛公路苏峰山环山游道建成以后,游客们可以自行驾车上下。从此,苏峰山成了一个景区,融入了马銮湾、金銮湾景区之中。苏峰山公路就像一条彩带环绕在山的半腰,这里常常聚集了众多的游客。苏峰山公路与海的画面常常在各种媒體出现,让人惊叹,让人向往。在此观景,最能感受东山海的魅力。苏峰山是东山两大海湾的分界,南边是乌礁湾,湾如半月,海流急速,向下就到南海的海界。蓝蓝的海水,白白的沙滩,岸上还有大片的木麻黄防风林带。蓝白绿相间,自然的伟力和人类的不屈共同缔造磅礴的风景。苏峰山的北面是金銮湾、马銮湾,海湾高楼林立,与高大的树木相间,海滨浴场,人声鼎沸,它们现在已是东山人气最旺的海湾。夏天,苏峰山公路游人如织。在公路上或苏峰山高处观海,山岛竦峙,大海茫茫,帆影点点,涌动的海潮,飞翔的海鸟,一切尽收眼底。心底涌上的是气势磅礴,痛快欢畅。许多游客来到大海边,面对苍茫、浩瀚、磅礴的海面,都忍不住“哦噢……”地叫喊。常常恨不得把心肺掏出来,做成诗,做成乐章来歌颂。看山,有“黄山归来不看山”的感叹,那么,看海,该有“苏峰归来不看海”的淋漓了吧?
苏峰山是个极佳的看日出场所。苏峰山峰峦众多,面对大海。早晨,站在山峰上,可以凝视着海日如何从海平线下冉冉升起。当那一轮红彤彤的太阳照耀在海面上,金光闪烁,一泻千里。这时你的内心一定翻腾着,为自己能够领略这样的美景,能够拥有这样的时刻而沸腾!
苏峰山还是一座极具人文的山峰。上古时代就有先民在此活动,留下许多遗存。有学者考证,南宋末年,宋帝昺曾经来过此地,“驻跸”山中,由此留下许多传说。明清以来许多士人也纷纷留下诗文称颂它风景奇特。
苏峰环山公路沿途有三个著名的寺庙,天后宫、马帝庙、苏峰寺。天后宫在过冬村后山上,面朝西。“天后”是村庄的保护神,现在庙宇修葺一新。庙宇前的空地和小山修建了乡村的休闲公园“渔家妈祖文化园”,与旧村落成了一个整体,是个观瞻、游览、休闲的好所在。马帝庙面朝南,据说原是供奉陈元光部将的,现在,寺庙重建规模扩大,有神有佛,是谁的主庙,说不清。但此处有个观景台看海,意境特好。苏峰寺面朝东,临近岩仔村,庙里香火旺盛。庙前有一道虹桥,也是观景台,许多游客会在此照相留念。
山下就是海,海上就是山;它们都是造化的恩赐。山的稳重,海的澎湃,才是冬古村真正的基因吧?有山有海好地方。苏峰山旅游兴起,冬古村许多人家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冬古人现在也向旅游发展进军了,村里还成立了旅游公司,“全域旅游”是他们的构想。冬古人应时而为,民宿、农家乐、海上人家纷纷冒出。我在沿山公路和海边看到许多独特的民居,他们接待远方的客人,开辟了山海人家新的经营种类。
茫茫大海,巍巍青山,寂寂老村,悠悠钟鼓,与冬古人的创造共同编织了人间美色。我们相信,冬古村会越来越好,道路越走越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