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教育助力学校课后服务开启新时代
2022-05-30薛丽霞高凯
薛丽霞 高凯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共同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全国中小学纷纷行动起来,通過多种形式的课后服务内容,为“减”出来的课后时间增添了丰富的课程体验。科技教育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双减”中也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
原来没有时间参加科技活动的学生,“双减”后有了更多的时间参与自己喜欢的科研实践活动;原来没有时间走进科技场馆的学生,“双减”后可以畅游在自己喜欢的科技场馆中;原来没有时间发展科技兴趣的学生,“双减”后可以在兴趣的指引下享受科学研究的乐趣。“双减”政策的实施,为学生减去了课业负担,同时也增加了更多可以自主支配的时间。
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供给是高质量育人的重要组成
如何提供优质的课程内容,更好地发挥课程育人的功能,是很多学校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在“双减”中凸显科技教育的育人功能要建立“大科学、大技术”的课程观。利用信息化、数字化的途径与方式,广泛吸纳和运用社会资源,依托“双师课堂”“翻转课堂”的方式提升资源供给。
构建跨学科特色的“大科学”课后服务课程,“大”体现在多学科、多专业的相互渗透,以及引导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以北京二中分校和史家实验小学为例,两所学校为北京二中教育集团九年一贯成员校。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可以完成小初衔接一体化科技后备人才培养的探索。各学科教师针对小学、初中学生特点,开发了多个具有跨学科性质的课程资源。如以“机械结构”为主题,设计“探究连杆结构的秘密”“自制天平”“能伸缩的机械手”和“齿轮大观园”等与物理、数学学科相结合的课程内容,逐渐帮助小学生从定性了解转变为定量分析。教师要针对每个项目进行学习单设计,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学习单中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支架,助力学生完成探究任务。课程实施中,引导小学生初步掌握基础的科学研究方式,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能够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思想与方法。
在课后服务中,利用信息化手段,发挥技术赋能教育的优势,积极构建双师课堂。2018 年4 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促进两个方面水平提高。促进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的高阶演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全过程,推动改进教学、优化管理、提升绩效。”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打破了课后服务的时空限制,让学校有机会将更优质的科技教育资源引入校内。北京二中教育集团先后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展开合作,发挥社会资源的育人优势。集团与各合作单位共同研发课程,在课后服务中使用信息化手段,构建双师课堂,专家利用线上平台开展课程讲解或利用专业设备完成展示实验,校内教师则根据课程主题引导学生完成实验探究。
在“双减”课后服务中实现科技后备人才长链条培养
在“双减”政策的支持下,课业负担没有以往那么繁重,学生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校内的社团、项目式学习小组等课外活动蓬勃发展。二中教育集团中包含多所中小学,课后服务的社团活动也成为了集团校科技后备人才一体化培养的沃土。2021年起,北京市东城区成为首批教师交流轮岗试点区。教师在集团内部跨校区的交流,也盘活了小初高一体化人才培养的路径。北京二中作为集团的龙头校,多年来在机器人、人工智能等领域中形成了学校科技教育的特色项目,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形成了基础课程、发展课程、英才课程的三级课程体系。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轮岗教师将“人工智能初步”“智能制造初探”“机械结构设计与加工”等多个门类的课后服务课程在初中和小学“降维”开设,最终形成课程体系螺旋式上升的预期成果。通过这些课程内容的参与,既能够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又能够很好地激励学生重视基础学科的知识学习。在课后服务课程中,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进行课程推进,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地开展科研实践活动。让学生对这些前沿领域的知识有所了解,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与技能解决一些问题,完成一些任务,制作一些作品。在积极投入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发现自己的兴趣与特长,进而将其转变为志趣与志向。
校外专家的引领与指导依托外部专家资源优势,在“双减”后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依据学校的三级课程体系,在课堂中完成基础课程的教学,在社团和课后服务中实现发展课程的落地,在外部专家资源的支持下则可以完成英才课程的实施,最终实现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早在2015年,学校就成立了科技教育专家导师团,聘请中国科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专家、教授作为学校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导师。“双减”后,学生可以更多地利用周末、寒暑假时间开展个性化的科学研究工作。
夯实“双减”成果,助力生涯规划
新的教育改革实施以来,为学生的生涯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兴趣为导向的生涯规划更是助力学生未来形成职业幸福感的重要途径。在中小学阶段参与一些科技活动,让学生更加感性地认识和体验未来的理工类专业内容,可以帮助他们更为深刻地理解不同专业的内涵。做好生涯规划要从兴趣出发,让学生发现自己的爱好与特长。因此理想的生涯规划应该从小学开始,让学生在科技课程和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在初中阶段要学习和掌握一些科技知识;到了高中则要注重将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本科阶段的专业课进行衔接。
北京二中教育集团在“双减”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形成了面向学生生涯规划的一体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课程涵盖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等多个学科,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用多样化的途径,引导学生在专业领域快速发展。集团与中国科技馆展开“2.0版本的馆校合作”探索。合作过程中,选择学校优质、特色社团,结合中国科技馆的展品及专家资源优势,共同研发特色课程。同时,依托课程资源配套相应的实践设备,形成以课程为导向的“双减课后服务资源包”,更好地实现校内科学普及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双减”为学生“减”出了一片天空,为科技教育“减”出了新的机遇,也迎来了科技教育的新时代。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每个科技教育人都应该在时代的大潮中努力奋进,开拓创新,为“双减”工作贡献更多的科技教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