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角下《中国新闻史》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究

2022-05-30张桂兰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课程

摘  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能够使德育与智育相统一,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国新闻史》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进程、演变规律和发展特色,反映出中国人在近现代语境下的思考、选择与实践。该课程不仅能为后续专业学习提供专业知识基础,还蕴含着关于新闻事业的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教育。因此,《中国新闻史》课程要实施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以实现专业知识学习与课程思政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具体可以分为三个途径:一是调整培养方案,重塑课程标准。二是整合教学内容,进行价值引领。三是革新教学方式,推进教学改革。

关键词:课程思政;《中国新闻史》课程;教学改革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中指出:“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1]。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责,也是专业课程教师应该担负的使命。在此时代语境下,专业课程教师要自觉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树立“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发挥协同效应,共同塑造学生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高尚的职业品质。

一、课程思政视角下《中国新闻史》教学改革的原因

《中国新闻业史》是新闻传播学的专业基础课程,担负着向学生展现我国新闻事业的历史进程、发展规律和特点的重要任务。《中国新闻史》实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即在课程教学中,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在专业知识传授中完成价值引导,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

《中国新闻史》实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新闻工作属于意识形态领域,培养具备正确政治意识和价值观的新闻工作者是新闻教育的重要使命。2018年10月,教育部和中共中央宣传部联合印发《关于提高高校新聞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文件明确要求高校要强化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专业知识教育“三位一体”新闻传播育人体系。第二,《中国新闻史》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史、规律和特色,反映出中国人在近现代语境下的思考、选择与实践。该课程不仅能为后续专业学习提供专业知识基础,还蕴含着关于新闻事业的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学习《中国新闻史》,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历史观、新闻观的形成和构建。第三,在《中国新闻史》教学过程中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新闻责任意识对新闻行业的热爱。我国民族新闻在发展进程中,始终贯穿着一条思想线索,就是报人有着非常强烈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他们以言论报国,赋予了媒介担负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历史重任。因此,通过《中国新闻史》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回应时代的诉求。

二、课程思政视角下《中国新闻史》教学改革的路径——以韶关学院为例

《中国新闻史》课程在2018年成为韶关学院教改重点项目后,以课程思政为研究目标,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均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和建设,以实现专业知识学习与课程思政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一)调整培养方案,重塑课程标准

《中国新闻史》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大一学生,大学一年级正是学生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关键时期。首先,学生对专业缺乏深刻认识,职业认同感自然难以谈及。其次,有的学生没有升学压力,又脱离了长期以来一直被父母老师管控的状态,缺少明确而迫切的发展目标,缺乏学习的动力。然后,有的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没有用坚强的意志去克服,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原先的《中国新闻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学设计主要是从传授专业知识和提升专业素质的角度考虑和制定的,对学生职业品德塑造和价值观培养缺乏系统的规划。因此,要系统思考和整理《中国新闻史》课程中可对接思政要素的环节,重塑《中国新闻史》课程标准,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之外,加入价值目标,把家国情怀、报人报国、对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认同等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以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政治素质的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的首要目标。目的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专业自豪感和专业认同感,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促使他们坚定正确的职业操守和职业信念。

(二)整合教学内容,进行价值引领

要实施《中国新闻史》课程思政,授课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教材内容的处理。首先,《中国新闻史》课程大多安排在大一的第一个学期,课时量为32-50个学时。而在这么短的课时之内要讲述从古代到当代的中国新闻事业历史,无疑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其次,中国新闻史的叙述重点是报刊,教材的大部分内容介绍报刊的创办时间、创办人、宣传内容和贡献等。这种以媒介(物)为中心的叙事方式,难以激发学习者的情感。生活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大一学生,处于报业日渐衰落的时代,少有阅读报刊的经验,对报刊史的兴趣较低。再次,《中国新闻史》课程教材大多采用的是编年史体例[2],以时间的先后依次记录每年的大事记。编年史体例便于学生掌握每年的媒介大事,但是不利于展示事件的发展历程和新闻历史中人物的内心选择和追求。因此,专业教师必须在原有的教学内容体系和框架下,重整教学内容,援引案例教学,深挖课程思政因素。首先,以新闻人物、新闻事件作为叙事的主体。重点探讨新闻人物投身报业的动机、目标、新闻理念以及新闻实践、历史贡献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中从事新闻工作者是一个个鲜活的人,帮助学生产生认同感和亲近感,激发他们的理解、思考甚至仿效。其次,打破章节限制,用“问题意识”[3]和“价值引导”梳理课程内容,突出国人办报活动中的精神脉络,以摆脱《中国新闻史》课程陷入人名与报名的枯燥、繁琐的困境。再次,以案例为中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政内容的融合。从教学的重点问题中提炼选择、设计相关案例,调动学生的讨论兴趣和学习热情,在具体案例中完成相关价值取向和专业知识的传授相结合,达到思想和知识的同步提升。

(三)革新教学方式,推进教学改革

学习过程是一个体验、吸收和内化的过程。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对价值精神的领悟和转化,光靠教师讲授是解决不了。只有让学生参与到知识构建中,尝试解决问题,教学目标才可能落到实处。因此,《中国新闻史》课程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来革新传统的教与学:第一,利用学习通平台,在下一堂课前就明晰即将学习的课程内容,分发教学课件、相关阅读材料、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学习;第二,课堂上,教师首先精讲本堂课的整体框架和核心内容,让学生逻辑清晰地抓住学什么、为什么学、如何学等教学重难点问题。接下来,以四人为小组开始十分钟左右的讨论。随后,随机抽查三到四组,由1名学生代表小組来分享小组刚才讨论的精华,或提出尚未解决的问题。最后,教师针对争辩多的知识点给予透彻讲解,并对本堂课的内容简要总结,以深化教学目标,引发学生思考,实现知识量的扩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结合了讲授式课堂和讨论式课堂的优点,缩短了讲授时间,避免了学生整堂课听讲而极度疲惫的弊端,同时,框架式精讲又让学生逻辑清晰地抓住课堂学习的核心内容。隔堂讨论,学生有备而来不易受挫。师生间也因为有了良好的互动,教师才可能引导学生如何“想”,“想”什么。例如,在教学“第四章晚清新闻业”的“第二节维新变法时期的报业”时(如表2所示),可通过选择维新派办报的历史事件来组织教学内容。围绕着维新派办报,梳理出维新派——中国第一批政治家的办报缘起、报刊内容、报刊特点以及写作风格、对报刊耳目喉舌功能的提出、对中国报业历史的影响等。可以说,用“维新派办报”这个主题组织材料,而不是罗列维新派所办的报刊,既符合历史逻辑,又使得这个章节的内容浑然一体,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理解体察到维新派办报行为背后的爱国之情,并从中领会“政治家办报”在中国语境下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

(四)改革评价方式,注重德能并重

课程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检验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重要手段。课程思政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既要包括考核学生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掌握程度,也要正确、客观评价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4]。《中国新闻史》课程考核可分为课程的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两个部分。在课程的过程性考核中,增加思政元素的考核。重点对学生学习状态、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例如,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程度,学生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及深度,学生价值观的形成程度等。在课程的结果性考核中,适当地降低客观记忆性题目的分数构成,增添对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的分析和评价。

三、结语

实施“课程思政”,将思想政治理念放在教育目标的最顶层,是“三全育人”的必然要求[5]。在《中国新闻史》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韶关学院调整教学内容、挖掘思政元素、重构教学方式、改革教学评价,目的是培养出对社会有用又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新闻专业人才。当然,“课程思政”是一个系统工程,是要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这需要高校老师同向而行,协力而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2020-11-27].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黄旦,瞿轶羿.从“编年史”思维定势中走出来——对共和国新闻史的一点想法[J].国际新闻界,2010(03):6-11.

[3]赵云泽.中国新闻史教学改革的新探索:翻转式课堂的应用[J].新闻大学,2016(02):122-128+152-153.

[4]王文静.关于高职工科类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的思考[J].高教学刊,2020(20):176-179.

[5]邱娟.“课程思政”视角下“税费计算与申报”课程改革探析[J].国际商务财会,2020(09):49-51+84.

责任编辑  杨定明

作者简介:张桂兰,韶关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系韶关学院第十九批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地方高校新闻史教学改革”(课题编号:SYJY20181903)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