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的语言特色赏析
2022-05-30汤佳
汤佳
朱自清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学者。他的散文自成一格,新颖别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创作的一篇散文。在文章中,他通过描写夜晚荷塘优美的景色,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荷塘月色》的语言极具美感,充分体现了朱自清散文细腻、朴实的特点。接下来,笔者就简要分析一下《荷塘月色》的语言特色。
一、朴素淡雅
朱自清擅长用简洁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文章中的语句看似朴实无华,却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人的心弦。
在文章开篇,作者便坦然言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交代了作者夜游荷塘的起因。出于某种原因,作者并没有详细记录自己心绪不宁的缘由,只是直白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并引出后文。“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作者不想打扰任何人,也不想有人来打扰自己。于是,趁着家中妻子睡熟,他披了衣服慢慢地向荷塘走去。语言平直、朴实,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也没有人为的加工,就像人们在平日里所说的大白话,却偏偏拥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够使浮躁的心渐渐归于平静,如同“倦鸟归巢,浮云出岫”一般,清新而自然。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像朱自清先生这般拥有丰富学识的读书人,其心中早已有了一方纯净的世界,当他们进入自己的精神家园后,世间的一切纷扰似乎都与他们无关了。在这个时候,他们也最能看清自己的心,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正因为如此,自他笔尖流出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才会如此的淡雅,宛如一池秋水,清晰地倒映出整个世界的影子。
当然,文章中还透出一丝优雅的情调,如同浑然天成的美玉,让人读来欲罢不能。“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作者以“流水”来形容“月光”,再加上一个“泻”字,使得整个画面都轻盈灵动起来。月光不再是静止的,而是拥有了生命力,拥有了独立的意识,可以自由地流转,使得原本朴实无华的文章绽放出夺目的光彩。“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无论是写景、抒情,抑或是发表自己的看法,作者的语言总是那么的简洁、凝练,读来令人倍感舒心。
朱自清在写文章时崇尚“言之有物,朴拙无华”,擅长用平实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即使是在最忧愁的时候,他笔下的文字依然那么的朴素、淡雅,仿佛世间所有的苦难都无法压垮他。因此,纵然处于极其艰难的处境,他依然能写出如此动人的文章,来温暖世人的心。
二、形象生动
在《荷塘月色》中,作者以形象生动的语言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月下荷景,带领读者走进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形象生动的语言有效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给读者带来了极为强烈的“视听冲击”。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仅在这一段描写中,作者便采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月光下的荷花虽然极美,但要怎么描写才能让读者感受到呢?作者灵活地使用各种写作技巧,将荷叶比作舞女的裙子,将荷花比作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尽可能地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这种美。一千个人看荷花,可能会有一千种感觉。作者并没有细写荷花的姿态、颜色,而是尽可能地运用世间最美好的事物去形容它们,使得月下的荷塘美景显得更加朦胧,也更有韵味。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歌”与“花”原本是两种完全不相干的事物;“歌声”属于听觉体验,“花香”则属于嗅觉感受。但是,二者之间又存在相似之处:都是无形无色、无痕无迹的,看不见也摸不着。作者正是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将两者联系起来,用“歌声”来形容荷花的香气,非常的巧妙。
三、准确凝练
在创作《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时,作者还十分注重遣词造句,擅长用简洁凝练的语言描写景物,表达情感。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作者接连使用三个动词,展现月下荷塘如梦似幻的美景。月寒如水,荷塘中飘浮着薄薄的雾气,荷叶与荷花仿佛浸润在牛乳之中,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作者抓住不同事物的特征,用凝练的语言进行细致的描写,构筑出一个奇特的艺术空间,带给人以美的享受。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荷塘虽美,却被树荫笼罩,唯有小路一旁留了些许空隙。而月光恰好借着这些空隙照了进来。这段文字既是对荷塘四周景物的实写,也是对作者当时心境的映射。身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作者有自己的追求。但是黑暗的现实让他又深感找不到出路,就像眼前这荷塘,明明是那样的美好,却只能存在于阴影之中。
荷塘美景令人沉醉,但荷塘四周的昏暗又令人倍感压抑。作者以简洁凝练的语言描绘出荷塘美景及荷塘周围的环境,借以抒发内心的苦闷之情。
四、新颖别致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在遣词造句上十分的新颖别致,读来令人惊艳。
如“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作者用“闪电”来形容风吹过处荷花与荷叶一瞬间的变化,让原本静止的画面瞬间动了起来,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又如,“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月下荷塘如诗如画,如同优美动听的旋律,作者将现实生活中美丽的风景、光影交错的画卷、优美动听的名曲融合在一起,给读者带来了独特的审美感受。
再如,“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作者用“烟雾”来形容“树色”,非常新颖别致。烟雾本是模糊的一团,即使如此,还是能看出杨柳的影子,而树影之外还有山色,不过极为浅淡。小小的一幅画,层次分明,远近交错,既展现了作者过人的观察能力,又体现了其高超的写作功底。
五、意蕴丰厚
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具有深厚的写作功底,熟谙各种文化典故。在作品中,作者由眼前之景联想到与“采莲”相关的典故,并在文中加以运用,使得作品的语言意蕴丰厚。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江南素来有“莲乡”的美称。“采莲”是江南一带的盛事,也是江南文化的象征,寓意“海清河宴,天下太平”。历朝历代以此为题的诗词歌赋数不数胜。作者在文章中引用这一典故,使得美好的过去与当下黑暗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曾经,莲花盛开之时,也是江南最美好的季节,总有明艳动人的女子唱着歌去采莲,引得无数人驻足观望,为之津津乐道;如今,莲花依旧盛放,但曾经的美景却已不再,再也没有人划着船儿,唱着歌儿去采莲了。这怎能不让人倍感遗憾呢?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最后的这番话大有深意,既是对文章的拓展延伸,也是对主题的升华。眼前的荷塘虽好,虽美,但是与江南相比,终究是少了几许味道。作者借此表达了对眼前境遇的不满:为何自己就不能像六朝古都的那些人一样,唱着歌儿,划着船儿,尽情地嬉戏呢?
在散文創作上,朱自清先生有着极高的艺术追求,也有着一套属于自己的准则和审美理念。他总是擅长从细微处着手,融情于景,通过描写看似平凡的事物和景物来表达深沉的情感。作为朱自清散文中的名篇,《荷塘月色》的语言朴素淡雅、生动形象、准确凝练、新颖别致、意蕴丰厚,值得读者仔细品味。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瓜洲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