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担上的银行”开启“移动银行”模式
2022-05-30陈保邦张学芬李涛
陈保邦 张学芬 李涛
无线数据传输技术的出现,不仅颠覆了互联网技术,也颠覆了银行的传统经营模式,使银行业务从固定的物理网点迈入了手机银行等移动银行模式。然而,早在20世纪三十年代,一家用扁担挑起的银行,就已经随着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开启了它的“移动银行”模式。
它,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小的银行——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
当我们顺着红军长征走过云南的足迹,遇见一张张弥足珍贵的布币、纸币、公债券、借谷證和借米票等红色金融票据时,无不感叹当时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熟练运用金融工具筹集粮款,保障着数万红军后勤供给的金融智慧。这些红色票据,换来粮食、服装、武器和弹药,为红军补充了力量,让红军层层突破敌军的围追堵截,最终走向胜利。
这一挑在扁担上的银行虽然小,但能量巨大,创造了一个个在金融史上称得上典范的融资奇迹。1930年至1931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连续取得三次反围剿胜利,建立了赣南闽西根据地,宣告成立苏维埃中央政府。为解决苏区财政困难,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确保部队基本生活物资供给,中共中央决定建立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
1932年2月1日,在瑞金叶坪村一户农家小院,由毛泽民任行长,仅有会计、出纳、记账、总务共5人的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应运而生。几张桌子、几本账簿、几把算盘、几台印刷机、20万银元资本金,便是这家银行的全部“家当”。同年7月,首批红色纸币正式发行,面额有伍分、壹角、贰角、伍角和壹圆5种。
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开始了举世瞩目的战略大转移,踏上了漫漫长征路。这支特殊的金融队伍由几百人组成,因为行军途中,他们要轮流挑着一百多副装有银元、纸张、油墨和印刷机等银行物品的担子,所以又被称为“扁担银行”。在硝烟弥漫的长征路上,扁担银行既要筹措红军所需的粮食物资,又要担负着保护银行“家当”的责任。
循着红军“乌蒙磅礴走泥丸”的长征路线,我们从著名的扎西会议旧址昭通威信启程,一路追寻扁担银行在云南留下的红色金融印记。
在威信县文物管理所,一张字迹斑驳的布币惊奇地映入眼帘。透过模糊的印迹,布币正面上方横端印着“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宣传标语,其下呈弧形排列“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再下为“工农银行”,票面中央是象征工农联合的锤子与镰刀图案,上面叠放着五角星与拳头,五角星下面,从右至左横书着“叁串”字样,标明布币的面值;背面则是代表工人阶级的齿轮纹样。这张布币,真实地记录下扁担银行在长征途中利用金融工具筹集钱粮,打破敌军在经济、军事上进行双重封锁的困境,确保数万红军后勤供给的动人故事。
在红军后勤保障尤为困难的背景下,扁担银行在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白竹布为原料印制出票面为壹串、贰串、叁串、拾串和壹圆5种布币,向老百姓换取粮食等生活用品,并承诺,这些布币可随时兑换成流通的银元。
1935年初,红军在威信驻扎11天,召开了著名的扎西会议,从根本上确定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和红军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革命从此出现了重大转机。而这张泛黄的布币,便是当年红军长征途径经威信时留下的。当时,三位居住在威信大河滩何家硐楼的红军女战士离开时,为感谢房东提供热情周到的食宿,离开时女红军悄悄把布币放在了老乡家。这张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红色意志的布币便被老乡当作传家宝珍藏起来。
扁担银行熟练应用金融工具,发行公债券、借谷证和借米票,然后以此为凭证向当地老百姓借钱筹粮,并承诺以后必定如数奉还。这些具有信用融资功能的红色金融票证便应运而生。于是,寻甸县柯渡镇红军长征纪念馆里便保留下了这些珍贵的票据。
借谷证上方写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红军临时借谷证亁谷伍拾斤”,左右各一个五角星。中间印着使用说明:“一、此借谷证,专发给红军流动部队,作为临时紧急行动中沿途取得粮食供给之用;二、红军持此借谷证者,得向政府仓库、红军仓库、粮食调剂局、粮食合作社、备荒仓及群众借取谷子。借到后,即凭此证盖印,交借谷人领去;三、凡借出谷子的人,持此借谷证,得向当地政府仓库或分支库领还谷子。”落款签章为:主席毛泽东,财政人民委员部部长:林佰渠。
在发行借谷证之初,红军就考虑到了诚信问题。因而在每一张借谷证上都清晰地印着借谷数量、落款信息、借与还的规则等,并盖上了代表苏区政府的红色印章。这让当地群众十分信服,让群众解除了借粮的后顾之忧。一张张借谷证、借米票,不仅解决了红军粮食供给不足的问题,还为红军战略转移,夺取金沙江皎平渡口提供了坚实的后勤物资保证。
虽然,布币、公债券、借米票和借谷证,本身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但从今天的金融视角来看,这些泛黄的票证其实质就是银行本票或承兑汇票的雏形,以信用作担保,老百姓可以凭借票据于“承兑到期日”请求付款,唯一的区别是这些红色票据上并没有载明“承兑日期”,但所有出借粮食的老百姓都知道,那一天必定是中国共产党胜利的日子。
为确保扁担银行在长征途中的信用,红军每每撤离时,不忘在当地设置银元兑换处,将发行的纸币、布币、公债券回笼,把银元和打土豪取得的食盐兑换给老百姓,用良好的诚信回馈百姓,完美地完成一次次货币和票据的流通周转。
这一枚枚珍贵的红色金融票据见证着扁担银行曾经在云南,在长征途中挑起的后勤重任,见证着金融助力红军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辉煌历史。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银行云南省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