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国情怀烛照下的“银发写作”

2022-05-30唐晓燕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银发家国情怀

摘要:新时代“银发写作”的高潮迭起,佳作频出,浓郁的家国情怀是其中最突出的主题。除了承袭传统文人对家国情怀的表达,家国情怀在银发作家的笔下还得到了不断深化与扩展,内涵与表达从单一走向多元,在宏大叙事的军事题材的书写中、在故土情怀的抒发中表达了对国家、集体和个人主体意识的关注和思考,把宏大叙事与日常叙事有机地融合起来。作品整体呈现开阔深邃的历史视野,体现了忧国忧民的使命意识和作家的责任担当。

关键词:银发写作家国情怀家国认同

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银发”,即银白色的头发,多指老年人。“银发写作”顾名思义就是老年作家的写作。《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2条规定,老年人的年龄起点标准是60周岁,故本文所讨论的“银发写作”专指60岁以上作家的写作。新时代银发作家群及其作品的数量与质量都呈上升的趋势。李洱曾说:“90 年代冒出来的作家正在锐减,而50年代出生的作家还在不断爆发。他们即便不是井喷,也是呈泉涌之势。”a2015年,《天涯》社长孔见以多年的编辑经验,得出同样的判断:“当代文学演进至今,出现了‘四代同堂的局面,就在‘90后开始登场时,‘50后仍然在写作,他们在文坛的庄主地位还无法被颠覆。”b由此可见“50后”在当今文坛的地位。尤其是到了新时代,银发作家在文学舞台上已经占据了一席重要之地。他们大多出生在20 世纪四五十年代,还有的出生在二三十年代,甚至有出生更早的老先生,如马识途,1915年生,100岁出版《马识途文集》,107岁出版新著《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再如杨绛,1911年生,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103岁出版《洗澡之后》。“弄潮杯”2018年度人民文学奖“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特别贡献奖”的获得者徐怀中、王蒙、蒋子龙、刘心武属于银发老人;2019年,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徐怀中、梁晓声都是老年作家;2021年的“花地文学榜”中,获得“年度致敬作家”有8位,其中4位作家是60岁以上的,分别是王蒙、梁晓声、王鼎钧、阎晶明。新时代活跃于文坛的莫言、贾平凹、刘震云、刘亮程、张炜、韩少功、阿来、叶辛、余华等作家都已年过六旬,几乎书写了大半部当代文学史,在当今文坛上大放异彩,呈现了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

究其原因,新时代银发作家人生阅历非常丰富,他们与新中国共同成长,他们亲历和见证了时代的发展。他们的作品体现了开阔深邃的历史视野,关注国家民族命运的整体意识和忧世求道的使命意识,具有浓郁的家國情怀。

中国文学素有“文以载道”的传统,“文以载道抒家国情怀,学以致用写天下华章”一直是历代文人们的理想追求,家国情怀是文学作品的永恒底色。“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责任担当,“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壮志豪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表达,这些都是家国情怀的体现。据百度百科解释,“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其实现的路径强调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心怀天下。在银发作家的笔下,浓郁的家国情怀是最突出的精神品格,并且得到了不断深化与扩展、内涵与表达从单一走向多元。这种情怀在不同作家身上的表现也不尽相同,但整体表现为关心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命运,关注民众的福祉。

一、战争题材中的家国叙事

中国文学自古以来善于书写战争与军旅,最早的战争诗出现在《诗经》中,如《国风·邶风·击鼓》等。到当代文学的“红色经典”中,革命战争题材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家国情怀在战争、军旅生活的映照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新时代战争题材,在承续传统宏大的英雄主义精神的家国叙事的基础上,开始有意识地回归集体主义的英雄观念,更重在刻画具象、细腻、丰满的人物形象,进行人性的思考和具有人情味的表达,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实主义战争叙事的路径。在银发作家的笔下这一特点体现得更为明显,他们将宏大叙事与日常叙事有机融合,彰显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团结一致、勇敢顽强的民族精神,同时观照个人价值的思考与情感的表达,真正体现了“文学作为审美的意识形态,以情感为中心,但它是感情和思想的认识的结合……它具有社会性,但又具有广泛的全人类的审美意识的形态”c。

戎马半生,笔耕不辍的90岁的徐怀中凭借作品《牵风记》获得第十届“茅台杯”《小说选刊》年度荣誉奖。茅盾文学奖授奖词如此评价《牵风记》:“闪耀着英雄之美、精神之美、情感之美和人性之美。”徐怀中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笔法,书写战争的爱情与人生。他的非虚构长篇小说《底色》(2013 年出版)是一部战争笔记,通过回顾一段跨国界的战争历史,探索战争中人性的表达,体现不同民族的家国情怀。

王树增的三卷本《抗日战争》(2015年版)历时8年才完成,作者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际视角,描述抗日战争的可歌可泣的反侵略的历程,表达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的伟大精神,彰显出大国风范和文化自信。

彭荆风(1929)的长篇纪实文学《旌旗万里——中国远征军在缅印》,反映的是1942年中国先后派出20余万军队,以“中国远征军”的名义赴缅印作战的悲壮经历。2018年11月,遗著长篇小说《太阳升起》出版。彭老一直坚持文艺写作,直到最后一息,“春蚕到死丝方尽”,他用生命诠释对祖国、人民之爱。

著名军旅作家的贺捷生将军在古稀之年出版《父亲的雪山母亲的草地》被文学评论家们赞赏为奇崛的如梦如歌的“红色意境”。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副社长黄国荣(1947)的《兵谣》是军事文学的新收获,评论家孟繁华称“《兵谣》是军旅文学中最优秀的‘成长小说”,体现了新时代对军旅小说的探索。

2022年“七一”前夕,中央党校出版集团大有书局推出《何建明红色三部曲》(《忠诚与背叛》《革命者》和《雨花台》),聚焦斗争的残酷和共产党人党性与人性的光辉,堪称“文学革命恢宏史”。

军旅作家李西岳的说:“我们需要英雄和英雄主义精神引领时代风尚,净化灵魂,凝聚力量,鼓舞民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洋溢在银发作家的军旅文学作品中,无论从叙事角度还是思想深度方面,都在不断扩展和深化,鲜明而强烈地表达永恒的家国情怀。

二、乡土书写中的家国同构

乡土文学源自20世纪20年代,周作人是中国乡土文学的理论提倡者,在鲁迅的《阿Q正传》《祝福》《离婚》《社戏》及茅盾的“农村三部曲”等作品的巨大影响下,乡土文学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流派,包含着丰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文学家家国情怀的抒发,就是深深扎根故土,立足现实,描绘波澜壮阔的时代,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对土地的热爱源自对爱国的坚守,悠悠乡土文学,拳拳爱国情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你爱的深沉。”莫言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表达对故乡深厚又复杂的情感。他通过高密东北乡的书写,在世界文学版图上占据了一席重要的地方,传承中国文化的信仰与责任,高扬民族之姿。高密东北乡既是现实故乡,更是文学故乡。“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已成为苏曼华顽固的习惯,成为她的生活方式和创作方式。济南任城的济蜂园文学社的王继法、李昌杰、李传生三位业余写作老人怀揣着强烈的家国情怀,坚持不懈地书写着对家乡、土地和人民的热爱。新时代银发作家对乡土的热爱始终如一,他们坚守着乡土文学的写作,表达着家国同构的理想。

贾平凹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以商州系列小说登上文坛以来,就一直不停地探索如何直面现实,书写宏大历史,展示中国城乡的沧桑巨变。《鸡窝洼人家》《废都》《高老庄》《秦腔》等作品都体现了深沉的乡土情结。2018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山本》对于秦岭山水风物的描写,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刘醒龙(1956)近年来佳作频出,他始终“脚踩坚实的大地,为人民书写”。刘醒龙表示,他脚下坚实的那方土地“就是东吴赤壁那个地方”。2017年出版的散文集《上上长江》深情书写中华民族母亲河长江,体现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叹,对祖国建设的感怀,被誉为新时代《长江之歌》。2018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黄冈秘卷》将黄冈地区的人文地理、文化基因和红色基因立体呈现在书中,通过主人公“老十哥”革命、反腐、退休的一生,表达了对党的忠诚与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2021年12月,纪实散文《如果来日方长》入选作家出版社公布“2021年度好书”,“在文学中,故乡就是绕不过去,也放不下的一种情结”。刘醒龙在其新时代作品中更鲜明地诠释了他对“故乡”的理解。

作家黎润林年逾古稀,他的长篇小说《墨山谣》是又一部彰显家国情怀、追求史诗品格的现实主义力作。“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墨山谣》以生动的笔触叙写了莫氏家族几代人薪火相传、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新时代“墨山谣”。

著名文学评论家、文艺理论家於可训退休后三年出版首部短篇小说集《乡野传奇集》,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鄂东南地区为背景,书写发生在黄梅水乡的各种传奇故事和独特的民俗,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与眷恋。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深圳人,民俗文化学者廖虹雷先生满怀浓厚乡土情结,矢志于地域文化研究,并取得可喜的收獲,先后结集出版了《深圳民俗寻踪》《深圳民间熟语》(海天出版社出版)等专著。

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乡土情怀,在21世纪的今天,讲好乡土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经验,家国情怀是一份心系国家、以国为家、爱国爱家的心境。

三、个人主体性表达中的家国认同

“认同”是一个心理学和社会学术语,指帮助个体在个体自身生活中产生秩序,并帮助个体置身于群体之中或卷入与集体的认同。d“家国认同”被理解为个体对所处的集体、国家的意识形态、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等的认同和情感的归属。

改革开放开启了文学的新时代,“人”的主体性在文学作品中慢慢地得以凸显。经济的发展促进的人的发展与自由、解放,人的主体性的提升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表现在文学中则是越来越趋向个人生存空间的理解与表达。到了新时代,个人主体意识不断加强,个人欲望的表达和张扬在文学中更得到了畅快淋漓的表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当代文学的家国情怀就此隐退,家国认同始终是某个时代某个地域的人对自己身份的基础理解,当前只是表现得更加多元而复杂。这一点在银发作家的笔下体现得更为明显,他们丰厚的生命体验使得他们更关注个体生命体验,他们经历了很多世事的变迁,使得他们对时代的脉搏感受更为敏锐,也更加去关注国家发展过程中个体的现代性问题。

银发作家所关注的“人”始终是处在某种时代浪潮中的具有典型性的人。谈歌的《大厂》关注了厂长吕建国、书记贺玉梅这些站在时代潮头的人物,也关注了不肯给厂里添乱的章师傅和五车间小魏的女儿。

王蒙的作品对人的探索一直呈现盎然之姿,永远散发着青春的气息,“作家王蒙是一棵树,栽哪儿,那儿就不会有失望的春天。花,逢春必开”e 。从《青春万岁》(1953)、《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1956)一直到近年来的《季节》四部曲(1992—2000)、《青狐》(2004)、《生死恋》(2019)和《笑的风》(2020),王蒙总是把人物放置在历史、时代、文化的背景中,与个体进行“生命”的对话。王蒙“小说在探寻自我的过程中,不得不从看得见的行动世界中掉过头,去关注看不见的内心生活”f 。尤其到了老年时期的作品,王蒙对个人主体性的思考体现得更加突出。《青狐》表达了人在历史夹缝中生存危机,探讨人到底该如何面对自由。《生死恋》和《笑的风》探讨伦理、自由、婚姻等关系,对新时代人的价值关怀进一步凸显了出来,人的自我主体性得到了更充分的表达。

齐邦媛(1924)耄耋之年出版个人回忆录《巨流河》,这是一部悲情的家国史。作品通过张大飞的形象刻画了那个年代一批人的心路历程,保家卫国的家国情怀充盈在作家沉郁有力的笔法中,朦胧的感情在书中荡气回肠。

王晋康(1948)有“中国第二大科幻作家”之称,善于探讨“人类被更高级形式生命取代”等主题。他在作品中充分表达着个人与时代、个人与国家、个人与宇宙的思考,科幻气息与人文气息紧密结合,体现了浓郁的中国特色。

此外,还有些银发作家直抒胸臆书写家国情怀,表达自我主体强烈的爱国之情。如季羡林2016年出版《沧桑阅尽话爱国》,用满纸“沧桑言”,话尽殷殷爱国情。尽管一生经历坎坷,可季老始终不改爱国初心。作为过去时代的见证者,107岁作家马识途推出散文集《那样的时代,那样的人》,重新拾起已故的文人、师友、亲人们在他脑海中刻下的印记,为生命中那些难忘的人,精细地描摹出一幅幅精彩的画像。

综上所述,面对更加急遽变化的社会形态和世界格局的变化,新时代的银发写者们在强烈的现实观照下成功抒发着家国情怀。他们立足于民族文化的根基,利用老年人丰富的生活积累和生命体验,表达着对时代、国家、集体与个人的思考,他们与这个伟大的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同构的价值共同体在银发作家的笔下获得了普遍的认同与表达。他们的作品是当代文学在家国情怀书写层面的独特成就,也为文学如何进入并记录时代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探索方向。

作者:唐晓燕,文学硕士,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大学文科教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辑:赵红玉E-mail :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银发家国情怀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家国两相依
“银发一族”消费升级
银发网红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略谈“家国情怀”
再现“银发”风采——“2015银发达人”名单揭晓
“五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