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世界正确航向
2022-05-30李文
李文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必须置于头等重要位置的两件大事,前者可使人民拥有免于恐惧的自由,后者可使人民拥有免于匮乏的自由。然而,今日世界世纪大疫情全球蔓延,俄乌冲突持续升级,全球经济大萧条风险与日俱增,世所罕见的多重危机叠加给地球村造成强烈冲击与恐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面临空前的挑战与考验。
变乱交织时代,国际社会发生的团结和分裂、合作和对抗、和平和冲突、合作和脱钩、公平和霸凌、开放和封闭两种力量和两大趋势的比拼与较量,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时代变化的洞见性和对人类社会发展终极目标深切关怀的前瞻性。
一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性暴发且蔓延至今,深刻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的主张具有重大现实指导意义。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再次表明,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新冠病毒不分国界、种族和宗教,全球200多个国家几乎无一幸免。根据世卫组织最新实时统计数据,截至北京时间11月4日,全球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628694934例,累计死亡病例6576088例。疫情使人们生活在一种缺乏稳定与安全的状态之中。全球抗疫3年,已有7000万人患上抑郁症,9000万人出现焦虑症。
疫情不仅给人们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严重伤害,还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分裂、经济割裂,以及价值观的严重对立。新冠肺炎疫情对各国经济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造成严重冲击,导致2020年、2021年遭遇了自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疫情蔓延直接导致极端民族主义抬头,少数西方国家热衷于“疫情污名化”“疫情政治化”“疫情暴力化”,将人与病毒的矛盾异化为人与人、国与国的矛盾,严重恶化了国际政治环境。疫情助长了“各国各自为政”的心态,一些国家为应对供给危机而实施的出口限制和其他内向型政策,通过建立更短、更本地化的供应链以增进供应“弹性”,造成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断链”,在速度、程度和广度上加剧了全球化逆流。对此,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深有感触:“美苏冷战期间,一些人开玩笑说,只有当火星生物带来地外威胁之时,美国和苏联才能克服彼此之间的分歧。在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对我们构成了相当于火星人的威胁,病毒在杀死一个人时不会管他来自哪个国家。然而,迄今为止,我们人类的反应是否认、保护主义和责任转嫁,而不是致力于加强国际合作。”
“在应对这场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的过程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更加凸显。”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各国属于同一阵营,面对的是同一个敌人。战胜疫情,最强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最有效的方法是和衷共济。近三年的抗疫实践证明,各国相互支持,加强防疫措施协调,发挥世界卫生组织与二十国集团等其他多边机制的作用,完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形成应对疫情的强大国际合力,是打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艰难战争的不二法门。鉴于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各国在共同合作抗疫的同时,还需要统筹经济发展,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势头,通过全球经济合作,稳定国际金融市场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争取把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影响降到最低。
中国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议国,对全球抗疫做出重要贡献。“坚决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全球阻击战”“有效开展国际联防联控”“积极支持国际组织发挥作用”“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在2020年3月召开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上述四点倡议,为全球协调行动抗击疫情指明了方向。从分享防疫信息经验到开展药物疫苗研发合作,从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到提供尽可能多的物资保障,从支持国际组织发挥应有作用到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从完善全球卫生治理到确保全球产业链开放、稳定、安全,通过加强疫情防控国际合作,中国发挥了负责任大国作用。中国积极推进国际抗疫合作,已向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22亿剂疫苗。
二
俄乌冲突面临全面升级的风险,充分证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对话协商,建設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的观点富有深邃历史洞察力。
要和平,不要战争,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2022年2月发生的俄乌冲突,无情地粉碎了人们关于二战后大国之间再无战事的判断与预期。屋漏偏逢连夜雨,饱受世纪疫情折磨的人民又陷入对冲突升级为世界范围内“热战”甚至“核战”的恐惧与不安之中。
俄乌冲突的爆发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传统地缘政治博弈的回归,大国博弈的钟摆又晃动到传统安全领域。至今虽已历时8个多月,但冲突仍在继续,战火仍在蔓延,和平解决的前景仍未出现。冲突日益呈现长期化、扩大化、复杂化的态势,其外溢影响持续向经济民生领域扩散,给这个本已动荡不安的世界带来新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
俄乌冲突使本来深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全球化进程雪上加霜。全球供应链的顺利运行需要和平、稳定和可预测性,而冲突爆发却意味着动荡、破坏与混乱。冲突削弱了各国之间的信任,改变了人们对地缘政治联盟的预期,许多国家开始寻求通过转向国内来建立经济复原能力,支持政府加大所谓的“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行业如半导体和能源”的管控力度,引发了以“经济安全”为名要求“回流”或“友岸外包”的呼声。新冠肺炎疫情与俄乌冲突不利影响的相互叠加,让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粮食安全、能源安全、金融安全等一系列挑战,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更加困难。
俄乌冲突及其外溢影响再次表明,安全是发展的前提,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抱守冷战思维、推行集团政治、制造阵营对抗、追求绝对安全不会带来和平与安宁,只会导致冲突与动荡不安。停止战火纷飞,不再兵戎相见,维护世界秩序与和平,需要世界各国共同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持尊重各国主权、领土完整,不干涉别国内政,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坚持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秉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则,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安全架构,反对把本国安全建立在他国不安全的基础之上;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支持一切有利于和平解决危机的努力。只有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多一份平和,多一份合作,变对抗为合作,化干戈为玉帛,共同构建各国人民共有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在变乱交织的时代在传统安全领域走出一条持久和平的新路。
美国前总统卡特评价说:“中国没有将一分钱浪费在战争上。”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没有主动挑起过任何一场战争和冲突,没有侵略过别国一寸土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取得巨大成就,靠的是十几亿人民的奋斗、勤劳与创新。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个奇迹”,用几十年时间走过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成为和平发展的典范。英国学者马丁·雅克据此得出结论:中国为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这就是摒弃丛林法则、不搞强权独霸、超越零和博弈,开辟一条合作共赢文明发展新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分裂的世界无法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对抗将把人类引入死胡同。在这个问题上,人类付出过惨痛代价。殷鉴不远,我们决不能再走那条老路。”在变乱交织时代,中国将继续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同各国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共同应对地区争端和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生物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中流砥柱和促进全球发展繁荣的中坚力量。
三
少数西方国家致力于脱钩断链导致世界经济复苏举步维艰,突出显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的建议蕴含卓越政治智慧。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叠加地区冲突,严重冲击全球供应链产业链,经济全球化进程遭受沉重打击,国际发展合作动能减弱,而个别国家鼓吹“筑墙设垒”“脱钩断链”,重拾冷战思维,大搞集团政治,挑动分裂对立,掀起逆全球化之风,筑起保护主义壁垒,加剧了全球经济陷入大萧条的风险。
二战结束后,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经济全球化进入快车道。伴随商品、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跨国流动日益加快,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发展中国家行列,各国经济相互联系与依赖不断得以加深与增强。全球化大幅减少了极端贫困,不少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但与此同时,由于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的快速发展引起少数西方大国的忌惮,部分发达国家内部发展不均衡,收入差距拉大,滋生了逆全球化思潮的土壤,激化了国内的民粹主义与保护主义。为了推卸责任,一些发达国家把自身的问题“甩锅”给他国。以2016年英国脱欧与2017年特朗普入主白宫奉行“美国优先”政策为转折点,西方国家霸权主义、单边主义、保守主义兴起,国际经济关系开始由相互关联进入到一个以不信任和分裂为特征的时代。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与2022年俄乌冲突突如其来,加剧了世界经济的地区化、盟友化与新冷战化。美国企图打造平行体系以压缩中国海外市场规模(“脱钩”)和用“国际规则”将中国锁定在全球供应链的中低端(“断链”),既是逆全球化加剧的集中表现,也是当前世界经济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当今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已经如此紧密,使任何国家、任何集团都不可能成为与其他国家完全脱离的孤立存在。尽管国际形势中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日益突出,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没有变,“世界各国乘坐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要穿越惊涛骇浪、驶向光明未来,必须同舟共济,企图把谁扔下大海都是不可接受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决定任何单边主义、极端利己主义都是根本行不通的,任何脱钩、断供、极限施压的行径都是根本行不通的,任何搞“小圈子”、以意识形态划线挑动对立对抗也都是根本行不通的。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在过去两年多时间里,尽管多种危机叠加,但全球贸易体系依旧在稳健运行。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以商品进口与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衡量,全球贸易自2019年以来一直在增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形成和发展,是市场规律和企业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出于政治目的,人为设限,破坏产供链稳定,这种损人不利己的行径,以失败为结果是必然的。
脱钩断链是一把双刃剑,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会损害自己的利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国际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部复杂精巧、有机一体的机器,拆掉一个零部件就会使整个机器运转面临严重困难,被拆的人会受损,拆的人也会受损。”2022年10月6日,安娜·谢维亚勒在法国《费加罗报》网站发表题为《在贸易方面,中国依旧是美国和欧洲的主要供应商》的文章,就用数字与事实证明和中国在贸易上脱钩对美国和欧洲经济造成的伤害会比对中国更大。
美国和欧洲试图减少对中国的依赖,而中国在很多领域已经变得难以绕过。中国涉及全球供应链的产值高达约3.4万亿美元,远远领先于美国(1.8万亿美元)和德国(1.4万亿美元)。自2000年以来,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重要性一直在稳步上升。全球领先的保险企业德国安联贸易公司通过对35个主要出口国的6338种产品的研究表明,美国有674种产品对外依赖严重,其中有276种由中国供货。
科技創新是人类发展进步的成果,没有任何国家可以独享,更不应当利用科技优势打压遏制别国发展。今日中国已经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量子信息等新兴前沿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人工智能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中国不赞成脱钩断链,脱钩断链也无法阻挡中国的发展,因为中国的发展始终是建立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中国的科技不会因为任何限制打压而中断前进的脚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双边、区域和多边合作,促进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反对保护主义,反对‘筑墙设垒、‘脱钩断链,反对单边制裁、极限施压。”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中国将继续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