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受教育没有“浪费”之说

2022-05-30汤华臻

杂文选刊 2022年11期
关键词:钱景读研浪费

汤华臻

小伙儿专科逆袭读研后送外卖,被嘲“上了(学)白上”;五旬大叔退休自学考上大专,被批“白上(学)也上”。连日来,两桩关于教育的新闻备受关注,有叹息的,有嘲讽的,一时莫衷一是。

种种争议,其实围绕的无非是值得与否、“浪费”与否。一些人认为,念了几年硕士,到头来送个外卖,浪费知识;退休了还上大学,耗时耗力也“没什么未来”,极不划算。话里话外都是“算式”,说来说去都是“成本”。本质上,这就是一种经济思维、物化思维。但他们恰恰忽略了最关键的一点,教育跟其他经济活动有本质上的不同。它关乎人的全面发展,其目标既包括学习社会生产生活中所需的实践技能,也包括习得丰盈精神世界的方法与路径,而这些都是无法用所谓“成本核算表”来衡量的。

学有所成,既是某种状态,更是某种心态。无论是物质生活的改善还是心灵世界的丰富,只要心之所至、学有所得,就算不得浪费。更何况,当下高考报名已无年龄限制,就业择业也已高度市场化,一个人什么年纪上学,从事什么职业,纯属个人自由,只要合法合规,任何选择都应当得到尊重和祝福。作为旁观者,有什么资格整天凭“自己的标准”横加指责,拿“自己的算盘”品头论足?

更要看到,习惯性地拿“浪不浪费”的标尺衡量教育,恰恰是对教育价值的消解。以“钱景”评判专业,说什么“生化环材四大坑,最惨当属地海农”;以就业光鲜度观察名校生,去街道办“大材小用”、回乡种地养猪更是“有辱師门”,种种奇谈怪论,不但刻板狭隘,而且流于功利。这样的逻辑,多少也影响着社会对教育的看法,这不仅表现在一些人学习时患得患失、焦躁浮躁,还使教育被当成追名逐利的工具,其他审美功能、社会功能被极大忽视。“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才是最大的得不偿失。

教育是一种方法,亦是一种生活。它有知识的传承与积累,有情感和价值的认同与激发,更有心灵的对话与提升。它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成长,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拥有自己的舞台、成为最好的自己。

【原载《北京日报》】

插图 / 教育指挥棒 / 佚 名

猜你喜欢

钱景读研浪费
不浪费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陕西榆阳:特色种植成“新宠”种出新年好“钱景”
就学类型如何影响读研计划?
——九所“双一流”高校本科生抽样调查的结果分析
“124”模式养出蛋鸡好“钱景”
AI虚拟偶像发展“钱景”研究
54岁的妈妈与女儿同校读研
磷酸二铵:“钱景”如何
浪费等于扔钱
大学生读研择校外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来自部分高校的学生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