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文质:中国最需要受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尤其是父亲

2022-05-30小单

现代家长 2022年11期
关键词:文质巨婴母爱

小单

【人物名片】

张文质,著名教育学者,家庭教育专家,生命化教育发起人。著有《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教育是慢的艺术——张文质教育讲演录》《父母改变 孩子改变——张文质家庭教育讲演录》《奶蜜盐:家庭教育第一定律》《急不得,慢不得——家庭教育典型案例实操手册》等著作。

张文质不仅是著名教育学者,还是高产作家和演说家,在全国各地做过上千场教育讲座。日前,笔者采访了他。

不要把孩子的学习成绩看作教育的中心,身体素质、性格、责任感、与人交往的能力、遇到各种危险的临场智慧,都比学习成绩重要

笔者:您最初是研究学校教育的,为什么后来把研究方向调整到家庭教育上来了?

张文质:我从事教育研究将近40年,最早研究成人教育,然后研究职业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高中教育,接着研究初中、小学教育。从单纯的课堂教学到对课堂的管理,再从班级的管理到对学校的管理,最后发现教育的根源在家庭。所以,最近20年,我专注于家庭教育和儿童成长的研究。

有朋友调侃我的研究历程是“节节败退”,从社会教育一步步退回到家庭教育。但我觉得自己是在一步步接近教育的“根”。

追求结婚生子、与家人共同生活是人类的天性,这个天性与人类的灵性、对亲密关系的需求是相关联的。家庭教育是生命最初的教育,孩子对母亲和家庭的依恋与生俱来,依恋的质量对其一生的幸福有决定性意义。所以,研究家庭教育不是倒退,而是进步。

笔者:那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张文质:学校教育的重点是传授知识,而品格、意志力、道德的教育则主要靠家庭,因为2~6岁是培养这些能力的关键期,这个年龄的孩子还没上学。

随着文明的进步,对中国社会来说,单纯的课堂教学已基本满足了知识需求,但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需要反思教育的本质。我认为,教育应该遵从生命的内在需求,大力開展生命化教育。

笔者:什么是生命化教育?

张文质:通俗地说,生命化教育就是不要把孩子的学习成绩看作教育的中心,身体素质、性格、责任感、与人交往的能力、遇到各种危险的临场智慧,都比学习成绩重要。这些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的能力,大多来源于家庭教育。

笔者:近20年,寄宿制学校大量涌现,会不会削弱家庭教育的作用?

张文质:是的,寄宿制学校的大量出现,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边界。如果条件允许,家长不要把孩子送进寄宿制学校。如果不得不送孩子上寄宿制学校,家长要提前对孩子做心理建设,让孩子一步步适应与家长的分离,同时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发现苗头要及时介入。

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来治愈——童年被母爱充分滋润,孩子会形成积极的自我提升系统;反之,孩子很可能坠入精神上的深渊

笔者:您认为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

张文质:存在的问题很多,如果一定要强调“最突出”,那便是孩子与母亲的过早分离,如留守儿童问题、祖辈代养问题等。孩子与母亲过早分离所造成的人格撕裂,是不可修复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伴随而来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也是不可预测的。

笔者:在这方面,国外有哪些研究成果?

张文质:早在15世纪,欧洲一位教育家提出一个观点:“人怎么成长,也许永远是一个秘密。但是,如果孩子能够跟父母生活在一起,很可能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研究者发现,孩子只要跟父母生活在一起,生病、夭折的概率大大降低,成才率明显提升。所以,欧洲由此大力创建学校。

笔者:发现家庭重要,却要大力创建学校。这不是矛盾吗?

张文质:不矛盾。当时的学校是在家庭需求的基础上产生的,即孩子不需要寄居在别的家庭里,不需要由别人来抚养,其成长更不需要别人代管,只要白天去学校上课,放学后就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

笔者:15世纪的研究成果适用于当今社会吗?

张文质:完全适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发现,很多孤儿的身高、体重大大低于正常家庭的孩子,有些寄宿学校的孩子,身高、体重也跟走读学校的孩子有差异。这种差异的背后,并不是学校出现了问题,问题出在亲情缺乏。孩子缺少与父母的互动,缺少来自父母的抚摸、亲吻、鼓励以及可以感受到的疼爱,都会影响孩子心智的发展,甚至影响体重、身高、情感、人际交往、对学业的自我期待等。

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发现,在生命的早期,孩子如果缺乏母亲陪伴、缺乏母爱,心理上会形成一个生命空洞,成为孩子一生的创伤,而这个空洞只有用母爱才可以填补。所以,我们对孩子的关注必须从早期教育开始,只有从源头开始,我们才能避免犯最突出的错误。正如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所说:“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来治愈。”

笔者:我注意到,您多次强调母亲陪伴孩子的重要性。

张文质:对年幼的孩子来说,母爱是不可替代的,意味着安全感,有助于孩子建立正常的、积极的生命系统。生命早期的影响对孩子的一生意义重大。童年被母爱充分滋润,孩子会形成积极的自我提升系统;反之,如果孩子缺乏母爱,很可能坠入精神上的深渊,后患无穷。

笔者:对孩子来说,怎样的母爱才是最好的?

张文质:母性蕴含在所有的女性身上,女性天生就可以成为够好的母亲。在英国人的表述里,“够好”就是“及格”的意思,而“及格”,指的是能够跟孩子生活在一起,可以接纳孩子、不断鼓励孩子。

我认为,最好的母爱是在精神上陪伴孩子。所有的爱都建立在陪伴的基础上,没有陪伴就没有爱,没有陪伴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母亲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教育是以爱的方式来进行的,是以爱的方式来成全孩子的一生。

所有母亲都可以成为好母亲,可以跨越种族、财富、学历、社会地位等,即使文盲母亲也可以培养出杰出的孩子,因为母亲的使命不是传授知识,而是爱的教育、习惯的教育、品格的教育。在家庭里,最重要的就是这三个教育。

中国最需要受教育的也许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尤其是父亲

笔者:难道父亲不重要吗?

张文质:父亲当然重要。父亲和母亲都重要,但性质不同:母亲是“天然”的,父亲是“造就”的。

笔者:此话怎讲?

张文质:刚才我们谈过,母性存在于每个女性身上,即使不生育孩子,女性也有母性,你看,两三岁的小女孩就喜欢哄布娃娃睡觉。父亲则不同。有孩子以前,男人不具备父性,即使有了孩子,许多男人也不夠成熟,俨然还是大男孩。所以,父亲需要用大半生来学习做父亲,需要不断地被“造就”。

2005年,我提出一个观点:中国最需要受教育的也许不是孩子,而是父母。经过十几年的教育实践和广泛的社会调查,我对这个观点进行了深化:中国最需要受教育的也许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尤其是父亲。

笔者:您对“父亲”这个角色是如何定位的?

张文质:我们需要从生命性的高度思考母亲与父亲的不同。我重新阐释了“女主内、男主外”这个俗语:母亲的努力方向是向“内”的,帮助孩子建立丰富的精神世界;父亲的努力方向是向“外”的,赋予孩子社会责任、勇气、理智和能力。母亲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习惯教育和品格教育;父亲引领孩子走出家庭、走向远方。

笔者:人们把已经成年,心智却停留在幼儿阶段的人称为“巨婴”。有人说,“巨婴”大多出自缺乏父爱的家庭。这话有道理吗?

张文质:有一定道理。缺乏父亲榜样,缺乏父亲的引领,孩子很容易失去人生方向,在责任感、意志力、理性判断力等方面出现缺失,于是便成了“巨婴”。另外,婚姻心理学研究发现,在母子相依为命的单亲家庭中,因为缺乏丈夫的陪伴和支持,母亲在潜意识里需要一个“巨婴”,因为“巨婴”可以给母亲虚幻的安全感,让母亲感觉自己作为母亲的职能没有过时。当然,“巨婴”最后会把母亲逼到绝望的边缘。

笔者: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隔代教育现象越来越普遍,父母忙于工作,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不得不补位带娃。然而,因为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的差异,祖辈和父辈的思维方式和教育理念经常出现摩擦。您认为隔代教育可取吗?

张文质:总体上来说,我不看好隔代教育。一天下午放学的时候,我在路上看到一对儿爷孙,孙子径直朝前走,爷爷背着孙子的书包在后面紧赶慢赶。我跟在后面走了一段路,发现爷孙俩一句对话都没有。

笔者:这样的场景很常见。

张文质:是的,很常见,但不正常,必须引起重视。父母接孩子放学,可能会在路上问问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或讲讲故事,孩子也会愿意与父母分享自己的见闻,而祖辈在这一过程中往往只会一再提醒孩子“慢一点,慢一点”。每天缺少半小时的语言交流,累积起来就是一个大问题,可惜很多父母看不到。

家庭教育是父母最大的事业,父母的陪伴是最好的教育。祖辈因自身体力受限,会压制孙辈好奇心,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难免存在认知的局限,还有生活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与父辈存在差异,这些都是隔代教育潜在的不利因素。所以,如果条件允许,父母一定要亲自带孩子。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文质巨婴母爱
描写生动 文质俱佳
母爱大于天
巨婴,方鸿渐的真实面目
论王充的公文批评思想
“赋迹赋心说”探源
母爱
母爱的另一面
文质相合 淡泊自守——張世刚书品小议
巨婴是怎样养成的?
无处不在的“巨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