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一点焦虑感
2022-05-30张凌云
张凌云
画家刘小东作为油画界的风云人物,创下了一幅画拍卖出2 2 0 0万元天价的纪录。如今的他,可谓春风得意。但如果回溯他的经历,他的成功绝不是偶然。因为在他的身上有一种许多人不再具备的特质,这种特质是焦虑感。
刘小东是在1 9 8 4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的。当年与他是同学的不少人,现在都是艺术界的名人、“大腕儿”,导演王小帅就是其中的一位。王小帅说,刘小东刚进大学那会儿并不引人注目,来自东北农村的他,起点较低,但他绝对是班里最用功的一位。同学们总能看到一个黑黑瘦瘦的身影,或冥思苦想,或奋笔疾书,给人的印象就是处于一种焦虑当中。对刘小东成长有着巨大影响的陈丹青回忆道,当年他看到刘小东的一幅画,第一感觉就是中国要出一个天才画家。那是一幅自画像:刘小东站在阳光灼灼的屋檐下,脸孔却是暗的,神情写满了焦虑。
我记住了“焦虑”这个词。焦虑是什么?简单地说,是对不可知事物的担忧。其中,包括对琐事的烦恼,更有对理想、事业、前途的渴盼。而支撑这一切的,说俗点,就是信念。信念可以写在心里,但在内心已经无法容纳、被情绪强烈左右的情况下,信念就写在了脸上,穿上了焦虑感的外衣,从此信念与焦虑感互为表里,不可分开。
事实上,当我在屏幕上看到刘小东的那张脸时,我的反应便是,这个人注定要成功。陈丹青说得深刻,有些画是怎么画也画不出来的。对于许多已成名的画家来说都是如此,包括他自己。因為成为经典的许多画作,是在特殊的环境下诞生的。对刘小东来说,他的画集中浓缩了那种一往无前的青春激情和勇气,那种对突破自我无时不在的焦虑感。
虽然不能说现代人已经没有了执着的信念和远大的目标,但人们的许多目标,都在岁月的流逝和各种浪潮的冲击下变得暗淡无光,渐行渐远了。面对复杂的客观环境,许多人无法保持最初的状态,激情被慢慢消磨后,原本近在眼前的目标一点点模糊,实现目标变得遥不可及。
焦虑感或许能挽救这种失落的心态。焦虑感就像一张绷紧的弓弦,如此人生之箭才能射中目标。若一个人没有这种焦虑感,弓弦就会变得松松垮垮,箭自然绵弱无力地落下。当许多人在抱怨命运不公的时候,他是否想到过身上还剩多少渴望实现目标的焦虑感,他是否日复一日地机械生活、作业,任目标不紧不慢地远离他和他的生活?
想起蒲松龄说过的一段话:“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妙极!这里的“痴”,其实是焦虑感的一体两面。对任何目标,都必须保持着这种“痴”劲或者适度的焦虑感,只有这样才能让理想之箭射穿前方层层叠叠的阻力,正中目标的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