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良心炮”等
2022-05-30
战争的历史值得阅读,是因为这种历史能够催生伟大与光荣。
生动地记述一场战争的历史很重要,深刻地记述战争中一个民族的精神历史更重要。因为前者是“昨天”的事情,而后者又会在今天传承,并将影响到我们的明天。
战场杀器“没良心炮”
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最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武器是什么?
相信很多军迷首先会想到喀秋莎火箭炮。这款在苏联卫国战争中大放异彩的大杀器,被我军用在了朝鲜战场上,以团为单位,一次可发射384枚火箭弹,基本一轮下去,敌军阵地上就没有活物了。
其实,在喀秋莎火箭炮还未列装我军之前,为弥补我军局部战役缺少重炮的窘境,在朝鲜战场上,还有一种武器曾短暂在我军中服役,说是我军的黑科技也不为过!它就是“没良心炮”,又称“飞雷炮”。
“没良心炮”俗称炸药包抛射器,其雏形已无法考究,发明者是东北军出身的聂佩璋。他曾就读于著名的东北讲武堂,历任工兵连长、铁甲兵大队长,拥有极其丰富的爆破知识。1938年,聂佩璋投降我军后,被任命为工兵连连长,开始了对“飞雷炮”的研究。
但过程并非顺风顺水。期间,由于各项数据的不稳定,还发生了事故。后来,经过无数次的改良测验,才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飞雷炮。改良后的飞雷炮能将6至8千克的炸药包抛射出去,最佳杀伤距离100至150米,最远距离为300米。爆炸点半径10米内,人畜皆亡。20米内就算不死,也会重伤。
飞雷炮的研制成功让部队首长喜笑颜开,但毕竟还没有经过实战,在战场上,飞雷炮能起到什么作用,还是未知数。正所谓“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不就知道了。
“真是好惨,好惨啊!”
1947年9月17日,在陕州东门的战斗中,聂佩璋亲自率领工兵连携飞雷炮参战,仅仅几发就把城墙给震塌了。
我军以极小的代价拿下了战斗的胜利,而据战后国民党战俘回忆:“你们的炮弹厉害啊!我们的五脏六腑都快被震碎了。”
此时的飞雷炮初露锋芒,在占据战场主动的情况下,启用飞雷炮更是事半功倍,把我军的伤亡降到了最低。不仅成本低廉,还能杀伤敌军,有效地保存了我军的有生力量,填补了我军在解放战争中缺乏重炮的空白。
在得知我军研发出了可以媲美重炮的“大杀器”后,各大野战军的首长都争相前来观摩。在观看了关于飞雷炮的现场教学后,陈毅、刘伯承等首长纷纷发表感慨,充分肯定了飞雷炮的作用,并一致认为,国民党军队有难了!
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说:“我留过洋,但也从来沒见过这样的武器。”
中野司令员刘伯承则说:“这个飞雷炮不仅可在敌前沿障碍物中开辟通路,还可以摧毁敌人浅近纵深的坚固工事,弥补了我军炮火的不足,有效地提高了我军的攻坚能力。”
事实也的确如此,飞雷炮在淮海战役中一战封神。
1948年11月25日,淮海战役进入第二阶段。12兵团黄维负隅顽抗,组织了大量兵力,构筑了无数地堡和交通壕,打造了一条里三层外三层,自认为固若金汤的防御体系。
谁知,这一切都在我军预先布置好的飞雷炮的射程之内。在这场后世闻名遐迩的战役中,黄维兵团仅坚持了90分钟,便在飞雷炮的狂轰滥炸下,举手投降了。敌军苦心经营的坚固工事,在飞雷炮下土崩瓦解,敌方士兵个个目瞪口呆,连声惊叹:“真是好惨,好惨啊!”
据统计:解放军此役共动用飞雷炮180门,20分钟内,分批进行了三轮齐射,每次每炮20公斤炸药。所以说,在短短的20分钟内,我军就在黄维兵团的主阵地上,倾泻了10000公斤的炸药。
此战后,飞雷炮给国民党军队留下了巨大的阴影,被俘的国军士兵不得不承认,这东西比重炮厉害多了。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飞雷炮所过之处,人畜不留。很多倒下的人,连伤口都找不到。国民党军干脆把飞雷炮称作“没良心炮”。
据当年参战的解放军老兵回忆:“爆炸后,杀伤半径内的国民党军非死即昏,凡死者都是七窍流血,浑身麻点,显然是内脏震碎的结果。”
此后,“没良心炮”更是声名鹊起,解放军出了口恶气,但国民党士兵内心的阴影却驱之不散,以致后来,出现了不可思议的一幕—当国民党士兵看见解放军在阵地捣鼓圆柱形物件,便胆战心惊,落荒而逃。
可以说,在解放战争中,“没良心炮”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虽然在国内战场,“没良心炮”主要是用于攻坚,但不代表它没有防守的能力。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数十门“没良心炮”齐射,遮天蔽地,300米内无死角,爆炸后浓烟滚滚,不明真相的敌人被吓得半死!
英军:如此凶猛武器哪来的
1950年,在第三次战役之前,我军以运动战为主。
运动战局势瞬息万变,“没良心炮”这种耗时费力的手段派不上什么用场——往往是还没布置完毕,就要转换下一个战场。
而在第三次战役之后,我军全面列装了苏制武器,在重型火力覆盖方面,我军接收了120门喀秋莎火箭炮。这在苏联卫国战争中大放异彩的“大杀器”,自然深受战士们的喜爱。
但在朝鲜战场上,面对现代化、机械化程度很高的美军,“没良心炮”还是有用武之地的。特别是在美军牢牢掌控制空权,我军军备难以输送,需要火力输出时,那么就地取材、成本低廉的“没良心炮”就是最佳选择,这也是其再次大发神威的时候。
1951年5月21日,第五次战役进入收尾阶段,各部队徐徐后撤。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3军第189师566团负责断后,与美军第9师、英军第28旅和部分韩军展开了激战,最后在全团减员三分之二的情况下,跳出了包围圈。
据参与本场战斗的老兵杨恩起回忆:“美国人一受伤就撤退,真正能打的是参加过二战的英军28旅。”
但其实,当时的情况还是挺危急的。566团减员严重,最坏的情况是,他们被“联合国军”缠住了,需要重型火力来掩护撤退。可窘境是,喀秋莎火箭炮根本不能用,用了就是给美军飞机当活靶子。没有重型火力压制,突围谈何容易!参加过淮海战役的566团团长朱彪却灵机一动,想到了曾经百试不爽的“没良心炮”。
说来也巧,566团曾缴获了大量汽油桶,这为制作“没良心炮”提供了充足的材料。在山区突围,“没良心炮”比喀秋莎火箭炮好用多了。在朱彪的支持下,工兵们挖出了十几个坑,并用缴获而来的汽油桶和炸药包,制作了朝鲜版的“没良心炮”。
随着十几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对面敌军阵地冒起了滚滚黑烟,英军死伤惨重——大部分是被震死或重伤,他们到死都不知道自己死于何种武器之手。
据杨恩起事后回忆:“仅仅两轮,对方阵地横尸遍野,不少英军被震死,英军28旅的阵地里死寂一片。”
机不可失,朱彪趁此良机,带领566团随即远遁!
可以说,这是志愿军第一次在朝鲜战场上使用“没良心炮”。大胆想象一下,我军在发射出这十几个威力惊人的奇怪东西后,“联合国军”士兵们的表情有多丰富。
英军第28旅上尉参谋诺斯·汉克尔在《1951年朝鲜夏季作战》报告中提到:“当天,在前线和志愿军对峙的英军曾遭到中国军队‘从纵深打来的精准的大口径炮弹的攻击。”
据幸存的英军士兵回忆,他从未见过这种武器,根本就不知道是什么凶猛武器袭击了他们。由此可见,“没良心炮”的威力还是很大的,至少成功震慑住了敌军。
虽然在此后的几十年里,我军不断自主创新,拥有了一大批属于自己的重型武器和各类大口径的自行火炮,但“没良心炮”的丰功伟绩是不可磨灭的,不管在什么时候,都值得我们去铭记。
战场英雄榜志愿军炮神彭良义
听说过狙击枪,你听说过狙击炮吗?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志愿军中就诞生了不少“狙击炮手”。他们可凭借精准的炮术,在超远距离,消灭大量敌人。
彭良义,便是其中的代表。
在短短两年的从军生涯中,彭良义用一门迫击炮消灭了121个敌人,还巧妙地浪费了敌人400发炮弹,用“狙击炮神”这个称呼来形容他,并不为过。
“冷枪冷炮运动”
在讲彭良义的故事之前,我们首先得介绍一下,为什么当时志愿军战士会大规模使用枪、炮来狙击敌人。
当时,全军上下正在实施毛泽东主席提倡的“零敲牛皮糖”的战略,“冷枪冷炮”就是其中的一项运动。
与此同时,抗美援朝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志愿军前后发动了五次战役,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打退到了三八线以南。志愿军也进入了战略防御阶段。
1951年5月,毛主席在听取朝鲜战场的情况后,根据五次运动作战的经验和“联合国军”作战的特点,提出了“零敲牛皮糖”的战略。
什么叫“零敲牛皮糖”呢?
牛皮糖是一种黏性很大的糖,小贩在卖牛皮糖时,会根据顾客的需求,拿刀一小块一小块地把牛皮糖凿开。东边敲一小块,西边敲一小块,每次看似不多,但一天下来,一大块糖就卖得所剩无几了。
毛主席提出这个战术,意思就是多打小歼灭战。每次打敌人一个营、一个连、一个排,甚至一个班。积少成多,就能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进而夺取防御作战的主动权。
在“零敲牛皮糖”的战术思想下,“冷枪冷炮运动”应运而生。
在抗美援朝战争刚开始时,志愿军是禁止战士私自开枪射击的。因为“联合国军”的地空火力都很猛,战士们盲目开枪,会暴露位置,惹来敌方飞机大炮的轰炸,给部队带来巨大伤亡。
但当战争进入防御阶段后,志愿军开始挖掘能够有效抵御轰炸的“坑道”工事。与此同时,敌我阵地距离很近,战士们便有了不少用枪、炮狙击敌人的机会。
“冷枪冷炮”是“冷枪冷炮打活靶”的简称。“冷枪”又被称作“狙击手活动”——让大量枪法好的战士在“联合国军”阵地周围游走,偷偷猎杀敌人;“冷炮运动”又叫“游击炮运动”——通过火炮或者火箭筒,远距离打击敌人或者工事。
一门炮歼敌121人
彭良义参加抗美援朝时,只有19岁。他到部队后,在135团重炮连当战士。
为了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炮手,彭良义不仅积极参与训练,还经常在半夜爬出温暖的被窝,练习架炮和瞄准。功夫不负有心人,彭良义的射击水平快速提高,成了志愿军中的一名“神炮手”。
“冷枪冷炮运动”开始后,彭良义把这当成了一种乐趣。每天一大早,他就扛着二八炮上山,到处寻找疏于防范的敌人,只要找准目标,就来一炮。
彭良义炮打得准,后来统计,他用86发炮弹击毙了121个敌人,还摧毁了敌人三个地堡和两挺高射机关枪。
为此,彭良义先后立过三等功和一等功,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授予了彭良义“百名狙击手”的光荣称号。
一人消耗敌人400发炮弹
彭良义不但炮打得准,仗还打得巧。
在战斗中,志愿军炮兵一般会预先设置3个发射阵地。这样战斗打响后,火炮就可以在三个阵地来回变换,达成迷惑敌人、保护自己的目的。
刚开始,彭良义也使用这种战术。
一次,彭义良架好迫击炮,算好角度,发射了第一发炮弹。随后,敌人发现了他的位置,使用火炮进行还击。
面前的土堆被炸碎,漫天飞舞的尘土落在彭良义身上。他边跑边躲,跑到第二个阵地,又向敌人发射了一发炮弹。很快,敌人的炮火随之而来,第二个阵地被击毁了。
之后,彭良义又跑到第三个阵地,向敌人开炮。敌人依旧猛烈地进行还击,第三个阵地也被摧毁了。这次还没等彭良义撤出来,炸飞的土块就将他掩埋了。
彭良義挣扎着从土中爬出来,停止射击——再射击就要暴露了,敌人会发射更多的炮弹进行反击……
突然,彭良义脑子里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
次日,彭良义又扛着迫击炮上山打冷炮了。不过,这次他多带了几枚手榴弹。
在开炮之前,彭良义先爬到附近的一个废弃阵地里,拿出手榴弹,埋进一个小坑里,又在周围拔了一些野草盖在上面。然后,他用一根绳子系在手榴弹的栓扣上,自己轻轻地牵着绳头回到迫击炮旁。
准备好后,彭良义向敌人开炮了。开炮的同时,他拉动绳子,引爆另一边的手榴弹。
爆炸扬起的尘土,让敌人以为彭良义的炮位在那个废弃的阵地上,于是疯狂地朝那个方位倾泻炮弹。因为彭良义杀伤了不少敌人,所以敌人也拼命想消灭这个神炮手。向他开炮时,一点也不省弹药,那个废弃的阵地很快便被炸成一片火海。
而彭良义一边偷着乐,一边迅速转移阵地,准备下一次射击。
用这个办法,彭良义在一天之内消耗了敌人400发大口径炮弹,装起来足足有10辆卡车。
值多少钱不好算,反正当时一发大口径炮弹比一两黄金还贵。
实际上,在“冷枪冷炮”的运动中,志愿军里涌现了不少像彭良义这样的英雄。比如,“上甘岭狙神”张桃芳,他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用一支普通的莫辛纳甘步枪,击毙了美军214人;出自猎户家庭的邹习祥,用206发子弹,狙杀了203人,几乎百发百中,真的就像歌词里唱的那样:“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