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过屈大均墓

2022-05-30王永胜

少男少女·校园 2022年11期

冬天的雨,一霎儿来,一霎儿去。路面湿漉漉的,村子里弥漫着咸腥的泥土气息。

进入广州市番禺新造镇,沿着海运路北行,穿过思贤村,见路西有牌坊,中央横梁刻着“一炬南天”四字。牌坊后面的小山包,就是宝珠岗。岗上埋葬着一位岭南先贤,一位民族斗士。我寻路至此,就是为了拜访这位有气节的诗人。

他就是屈大均,字翁山,世称翁山先生。崇祯三年(1630),屈大均出生于新造镇思贤村,一生反清、云游、著书,与顺德陈恭尹、南海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

屈大均天资聪颖,据称读书过目成诵,从小“日诵不问何书,必以数千言为率”。十四岁能文,十五岁能诗,十六岁师从陈邦彦,读书于越秀山。陈邦彦即陈恭尹父亲,南明抗清志士,与陈子壮、张家玉称“岭南三忠”。屈大均后来回忆:“忆昔师从粤秀峰,授经不与经师同。捭阖阴谋传鬼谷,支离绝技学屠龙。”可见他当时就读于越秀山,所学原本不是普通的寻章摘句和吟诗作赋。

走走停停,不觉已到牌坊跟前。门柱有联云:“信国贞心柴桑亮节,高阳苗裔正则骚风。”又清人龚自珍谓:“灵均出高阳,万古两苗裔。”当地人说,番禺屈姓系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后裔,南宋时从湖北秭归迁徙而来,屈氏大宗祠中奉屈原为祖宗。

松岭埋贤士,乡村枕碧流。思贤村坐落于珠江右岸,西北东三面被后航道包围,与长洲岛大学城隔江相望。校舍参差,学子云集,屈大均看到如今的盛况,想必也会含笑于九泉了。他所处的时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广州远没有今天这样的安稳和繁华。灾荒年月,甚至出现“人食人”的现象。他有一首《菜人哀》,其序曰:“岁大饥,人自卖身为肉于市,曰‘菜人。有赘某家者,其妇忽持钱三千与夫,使速归。己含泪而去。夫跡之,已断手臂悬市中矣。”世象悲惨,令人不忍卒读。

拾级而上,台阶中央刻着屈大均《长亭怨》,“记烧烛、雁门高处。积雪封城,冻云迷路。添尽香煤,紫貂相拥夜深语。”作品气势雄浑,苍凉悲壮,读起来荡气回肠,仿佛立马雁门,雪夜把酒。

“铁衣着尽著僧衣”,是屈大均的真实写照。顺治五年(1648),屈大均从其师陈邦彦,与陈子壮、张家玉等密约反清,但未能成功。陈邦彦取广州失败后退入清远,城破被俘,宁死不屈。两年后,清兵再围广州,屈大均为避祸,于番禺雷峰海云寺削发为僧,并将居室命名为“死庵”,表示至死不会为清廷效力。顺治十三年(1656),屈大均以化缘为名开始云游四海,入会稽至南京谒明孝陵,上北京登景山祭崇祯帝,与顾炎武、李因笃、朱彝尊等名士交往甚密。

“那能使、口北关南,更重作、并州门户。且莫吊沙场,收拾秦弓归去。”这首词作于康熙五年(1666),题为“与李天生冬夜宿雁门关作”。李天生就是李因笃,“天生”为其号。当时满清已经入主中原,明王朝大势已去,但李因笃、朱彝尊、王士祯、毛奇龄等志士还在秘密反清复明。屈大均在太原見过他们后,又与李因笃出雁门关游历。该词描写两人夜宿雁门关,挑灯夜语、感伤时事的情景。也许事出有因,当年意气风发的李因笃晚节不保,曾被清廷授翰林院检讨。

突然想起一位与王士祯齐名的闽中诗人——许珌。许珌,字天玉,号铁堂,于清康熙四年(1665)授巩昌府安定县令,三年后因“上疏请求赈灾减赋,得罪上官,反遭革职”。其同乡孙学稼《哭王于一》自注:“于一与予及许天玉翁山师订为兄弟。”“于一”即王猷定,与许珌、孙学稼、屈大均结义为兄弟,四人于顺治十七年(1660)秋冬,同聚杭州。但我没找到许珌与屈大均的交游唱酬之作,一憾也。

许珌除了诗文中流露出的愤懑情绪,鲜有反清复明的实际行动。然而,他将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推上安定城隍爷的宝座,足见刻在他骨子里的反清思想和民族情怀。为什么会记起他?因为我就是土生土长的安定人。想来,回到思贤村躬耕的屈大均,也会经常念及远在陇中的许铁堂吧?

再上几级台阶,分别是屈大均所题竹枝词和荔枝词。“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这首竹枝词流传甚广,也是最早描述广州十三行盛况的歌谣。

阶梯尽头即为屈大均墓地,整体略呈“凸”字形,面朝珠江,背靠青山,上下共四座坟墓。左边一座为屈大均墓,墓碑刻着“眀屈翁山先生墓”,下署“民国十八年己巳仲冬番禺县长陈樾题”。民国没有“文字狱”,不必忌讳“大明”,不知因何使用“目月眀”,大概有“目彻为明”意吧?另外几座坟墓,分别为其父母和子媳。三世同堂,合于天伦,翁山先生亦可欣然长眠了。

墓地左侧有一座思贤亭,六角尖顶,系1986年番禺县人民政府所建。亭内立一石碑,正面刻《思贤亭记》,背面摹宽袍大袖、面容清矍的“屈大均先生遗像”。奇怪的是,即使遗像旁边,也被人划上“到此一游”的字样,实在令人费解,难道不怕翁山先生找上门吗?

“屈大均先生遗像”虽然身着明朝官服,其实他一生布衣,未涉仕途。青年时反清复明,失败后不甘心,一边出家云游,一边奔走串联,晚年归隐故里,种地著书,郁郁而终。不过,他曾在南明临时政府和吴三桂帐前挂过几天闲职,都不是什么正经差事,更算不上做官。

然而,他作品中所反映的民族气节和反清复明思想,使其著作屡遭禁毁,甚至死后被满清追究,不敢光明正大造坟。直到民国十八年(1929),陈樾任番禺县长时,才主持重修屈大均墓。解放后又多次修缮,现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新造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天道轮回,屈大均去世后两百多年,腐朽的满清终被推翻,一位中山的革命党人完成了他的遗志。

翁山先生著述颇丰,按原广州市委书记欧初所编《屈大均全集》计,共有八本,其中《广东新语》最为著名。《广东新语》第一次使用“广东”作为书名,深度挖掘记录广东的天文地理、经济特产和人物风俗等,被称为“广东大百科”。“游览者可以观土风,仁宦者可以知民隐,作史者可以征故实,离词者可以资华润。”直至今天,《广东新语》都是研究明清广东地方风物的珍贵史料。而屈大均诗词则“以诗正史”,自成“翁山诗派”。

站在这里,可以看到蜿蜒曲折的莘汀涌。对岸就是莘汀村,村民也以屈姓为多。据当地人说,如今的“屈氏大宗祠”,是翁山先生小时候读书的地方。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的思贤、莘汀、沙亭三个村,古时不分家,统称沙亭。而后的思贤村曾叫严坑,因屈姓人数增多,便按其意愿改名“思贤”,以表思念先贤之意。

一阵山风吹来,撩拨得坟头密集的桉树林飒飒作响。这里的山川草木,应该不会忘记翁山先生,因为他是一位有民族气节的斗士,也是一位有卓越贡献的诗人。

作者简介

王永胜,笔名小重山,陇中人氏,现居岭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州后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艺术总监。主要作品《西出阳关》《埃及,尼罗河西岸》《去印度,与诸神同行》《伊朗,五月的蔷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