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土散文的硬质化叙述

2022-05-30刘军

南腔北调 2022年11期
关键词:故土乡土散文

刘军

经历了“每个人的故乡都在凋零!”之后,故土与故乡,由日常厮守开始大面积地转向梦境,转入沉思的内容和笔下纸上。故土难离,对于散文作家而言尤其如是,吟咏的方式之所以会有差别,概在于文体特性的差异;对于诗人而言,有着为世界立法的使命在身;对于小说家而言,有着结构社会现实的深入要求。或者可以这样说,无论是诗人和小说家,尽管心中也储存着故土难离的记忆,但是他们需要在故土这个端点之上确立某种形而上的指向,基于这样的写作理念,故土终将以内化的方式或者以变形、变幻的方式进入作品。而对于散文而言,作为一种典型的经验写作文体,故土既是血肉的脐带所在,也是经验的脐带所在。如何忠实地再现脐带原貌,就成了关键所在,也因此,在散文中遭遇规模性的童年经验的呈现就是一种常态了。21世纪以来的故乡主题书写,依然占据了散文领域的半壁江山,不过,在形态呈现上各自路径不一。部分作家出于文化自觉采取了营造的方式,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冯杰及其笔下的“北中原”。部分作家出于一种情感依赖,始终沉浸于其中,云南的余继聪即为其例。另外有一些作家笔下,情感投射与现实关怀并重,故乡不仅是情怀萦绕之处,甚至构成了人伦与审美的基本坐标,但他们的笔触既环绕故土,又触及当下,将更长的时空拥入怀中。江西作家江子是如此,山东泰安的冉令香也是这般,其中蕴含着专情与超越的辩证关系,专情带来写作的深入,而超越则带来时间河流的不同颜色。

故土与乡土尽管只有一字之别,然而两者之间尚存在明显的差异。“故土”一词的包容性远过于“乡土”一词。比方说,对于我国港台作家、海外华文作家而言,整个大陆就是故土所在,而在大陆系统内,小城生活同样被纳入故土的观照系统内。故土与离别主题,与童年经验紧密相关。而乡土则对应一种社会形态,一种生活世界下的林林总总。之所以“故土”一词与“乡土”一词有着很大的重叠性,这是因为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社会总体尚处于一种乡土形态,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散文作家,他们的童年经验和离别方式,乡土的生活世界构成了基本面,因此,对于这批散文作家而言,故土与乡土大致重叠。批评家谢有顺曾经指出:“与高度雷同的城市经验不同的是,乡土经验带有天然的差异性,它是个别的,偏僻的,是贴着感觉的末梢生长的。”[1]差异性的存在,保证了作家的写作个性和独特想象的持续发生。这也不难理解,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左右的一批散文作家,为何那么倾情于各自乡土经验的开掘了,因为在童年经验的区域内,有太多与众不同的记忆端点等待着人们去照亮。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提出将传统化为己有的观点,他指出:“我们可以提出基本的问题,但我们永远不能接近于起始之处,我们的问题与解答部分取决于我们所在的历史传统,我們从历史传统中自己的根源处来把握真理。”[2]中国社会强大的农耕传统曾被马克思命名为“亚细亚生产方式”,其中,厚人伦与自然的艺术化构筑了这个传统的两个重要向度——实践的和审美的。两个向度相互缠绕,极大地影响和改造了这方土地上的文明范式、文化精神与思维方式,反映到文学上,则是恋土与返乡情结的浓郁。不独千古文人侠客梦(陈平原语)使然,文人士大夫心中其实还藏有一个田园梦、故土梦。日暮乡关,惆怅在心,恰是缘情绮靡之处。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流动性的加剧、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深入,乡愁的翻卷形成巨大的时代潮流,滥觞于流行文化、媒介、出版业、文学书写之中。乡愁是一种情怀,一种莫名的情绪,虽然难以被量化和物化,却必有附着,而故土和家园则是这情怀的直接载体。如此一来,能否在艺术上将乡愁成功处理,则取决于主体对故土的搭建和营造,这需要细节层面的透亮逼真和整体性层面的格调和氛围。细节的问题相对容易,毕竟,个体的记忆性经验如深井之水,源源不绝,可供打捞和照亮。但是,恰恰是因为容易上手,泛滥的故土书写大多沉迷于细节发掘之上。童年往事、亲情因素、村庄人事、器物民俗、饮食种类等题材,皆是常见的取材形式,或许是因为受制于思维方式的单向度,多数从事故土书写的作者,将故土与情感投射直接对应起来,沉醉于炊烟的袅袅、人伦亲情的温暖、乡土趣事的洞察等,一旦对照现实,不免惶惑于恬静田园的逝去,感伤于往事随风而去。如此这般,作家容易掉入复古和一味怀旧的洞穴里,其实,故乡田园从来就是变动不居的,只不过在当下社会转型期变动之增速突然加大而已。也正是因为缺乏对故土、故乡整体性的理解和思考,在情感上过度沉浸进去,于是,使得写作主体难以做到出乎其外,所以,这个路数的作品,所呈现出的故乡形象变得支离化、碎片化,纵然被涂抹了炽热的情感,结果却依然是碎片化的。于是,故乡形象受限于强烈的“自我性”,成了想象的他者。

如前所述,冉令香的故土主题写作,显现出某种跨度。她的散文集《蓝岸》一书的前两篇,集中到母亲和父亲的亲情之上,母亲在前、父亲在后,符合农业社会的伦理之爱的规范。作者在具体处理上,并没有沉浸入某个鲜亮丰美的细节,也不是以动人情感作为主打内容,而是借助时间的经纬,写出了复杂难言的两代人间的爱意。这爱意里,有血缘之爱,也有伦理责任和内心敬意,因此沉淀了诸多历史的内容。从拼命耕作到疾病沉疴,从迅疾如风到衰弱的肉身,作者写出了父母这代人如何被时间磨损的线性逻辑。母亲也好、父亲也好,他们对待土地和劳作的态度,他们的自我牺牲,他们与消费时代的不合拍等,皆指向前现代区间内一种宿命般的轮回,而轮回的主题则是与苦难奋力作战又被苦难吞没的命运。余华在关于其小说《活着》的一次访谈中说过,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被追求,磨练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在刻画父母的人生际遇上,冉令香选取了不同的意象载体。能够入药的野草以及各种药片,带着苦味和涩味与母亲的大半生紧紧缠绕,草药煎熬的不仅是母亲的肠胃,更重要的还在于,一直在煎熬母亲紧张、焦虑、碎片化的内心。而对于父亲而言,他倾心于各种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的制造和收留,繁重而精细的劳作伴随左右,对土地的感情深厚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劳作对一代代农民的围困。言而总之,作者在处理与故土有关的亲情题材之际,情感内化于现实关怀之中,通过个人的记忆还原,实现对某种历史真实的客观性还原。

故乡不仅是想象的共同体,同时也应是群体记忆的共同体,并结实地附着于鲜明的地方性经验上。从《老石墙的耳旁风》到《收藏脚印的石阁》,作者冉令香用了五个篇章集中勾勒故乡鱼池街的形貌。如同福克纳所言的如邮票大小的故乡一样,即使它比邮票还小,在小比例尺的地图上也难见踪影,但它却是井口所在,收留了个体长久的情感和记忆。比起其他散文作家的系列来说,五篇并不算多。石墙、石头、井水、胡同和石阁,故乡鱼池的这些显著地理标志的后面,既隐含着地方风土的因素,包括泰山南部山区多石、缺水的现实,也指向鲁中地区集中居住的基本境况;另一方面,这些地理标志最终的落定并非地方风情的内容,而在于它们和人间的交集。石墙的后面有着人间的凄凉和人们对苦难的承受;石头的后面有着历史的积累,也有着现实中欲望的投射,这投射具备某种转折性力量,人们需要发家致富、自然地貌被毁坏、石头转换形式进入口腔和肺部等融汇在一起,构成了石头的当下现实。也正是这种记录的方式,使得作家的写作具备了某种力量。经历过严苛生活环境的作家,不分男女,其笔下皆内蕴着有力的内容。

《蓝岸》一书中,大概有一半的篇章从内容上勘定皆可被归属为当下的写作,或者说是一种现场写作。这些作品与故土回望的作品之间,形成时间上的跨度。这些作品同样呈现出作者秉持的“写作是一种介入”的理念。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有两篇,一篇是《樱桃红了》,另一篇则是作者获得首届吴伯箫散文奖的作品《城市的夜眼》。《樱桃红了》的构成有两个场景,一个是在现实中的医院病房,五个子女因为老人入院而纷争不断,如同金圣叹评《水浒传》中所言,这五个子女及其家属在生活的意外面前,各有其声口,各有其主张。寿高则苦,乃世间的无奈;另外一个场景则由作者借助回忆的通道搭建,寡居的三婶沦陷于婆媳之争的泥淖里,不得已以自绝的形式解决内心之伤。在细节的残酷中,隐藏着人性的扁平和锋利,“生活真令人可畏!”这并非塞尚式的轻叹,而是很多人的必然遭逢。《城市的夜眼》一文7000多字,作者将关怀拓展到被丢弃的猫狗、松鼠身上。猫狗成为流浪的动物,为讨得生存,必须小心翼翼,其中,宠爱与遗弃之间构成了某种二律背反。无论是“留余”还是敬畏生灵,这些传统的链条已然断裂,人们以直接扼住咽喉的方式与身边的动植物打交道,动植物丧失了其自主性,其命运曲线自然令人慨叹。而对于松鼠来说,它们的流浪同样因为人类之手,农民将“杂树”砍掉,整齐划一地栽种经济林。当人的利益空间容不下他者之际,任何动物皆难逃流浪,遑论小小的松鼠。在这部作品中,冉令香将目光投向弱小的生命,希望以自己的笔触撬动一些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

冉令香生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作为一名曾经的中师生,对于学业、粮票、离家、车站、再求学,皆有着铭心的记忆。这一段经历被融入《沿着铁路行走》一文,其中跳出农门和以学历为本都是时代的映射。新媒体时代,为当年的中师生、中专生叫冤叫屈的文章甚多,其实,个体命运起伏之外,还有着时代咬合的因素。人不能同時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里,任何经历都是一种财富。在《沿着铁路行走》中,读者读到的是某种充实感,这也是作者的难得之处。

记录,现实关怀,回忆的深井,这些皆是冉令香散文的关键词。作者虽然没有野心为时代立言,但她的记录却客观上抵近了“还乡是为了抵达本源”的美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谢有顺.乡土资源的叙事前景[J].小说评论,2013(01).

[2][德]雅斯贝而斯. 论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李雪涛,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35.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故土乡土散文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乡土中国
故土情
人间故土
芬芳乡土行
读《乡土中国》后感
踏遍千山万水 依旧寄情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