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平安:建设“平安浙江”“法治浙江”
2022-05-30
为“平安中国”建设和“法治中国”建设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思想资源和实践经验
在浙江省省委书记任上,习近平积极倡导“平安浙江”建设和“法治浙江”建设,这是“八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遮风挡雨、保驾护航。在此过程中所取得的丰富的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和实践成果,为“平安中国”建设和“法治中国”建设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思想资源和实践经验。
“如果连平安都难以确保,还谈什么发展,还谈什么改革”
21世纪初,浙江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社会的和谐稳定却屡遭挑战。人富了,为什么安全感反而少了?浙江生活条件那么好,为什么还会发生影响安全稳定的事件?
这是“成长的烦恼”。习近平说,作为经济发达的东部省份和市场经济的先发地区,浙江在许多问题上比别的地方先期遇到,这些问题的显性化与群众越来越高的预期,在一些方面已构成突出的矛盾。
如何處理好改革、发展、稳定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思考得很深入——“必须建立健全一整套良好的和谐社会运行机制”。
2004年1月29日,浙江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上,习近平首次明确提出建设“平安浙江”的设想。
5月10日,浙江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作出《关于建设“平安浙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决定》。习近平在会上宣布,省委决定成立建设“平安浙江”领导小组,他担任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委政法委,作为领导小组的日常办事机构。
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全方位阐述了自己的“平安观”。“没有平安的浙江,就没有全面小康的浙江;没有和谐稳定的浙江,就没有繁荣富裕的浙江。”浙江的路怎么走,习近平一锤定音。
浙江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开过不久,浙江省平安办就接到省委下达的任务:起草《浙江省平安市、县(市、区)考核办法》。放眼全国,这样的考核没有先例,怎么制定?时任省平安办主任夏阿国把所有工作人员召集在一起进行“头脑风暴”,最后决定按社会治安、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这三个维度考核。
第一稿交到省委办公厅,第二天就被退回来了,修改意见很简单:请继续完善。紧接着又有了第二稿、第三稿……经过一次次调研,一次次征求意见;7次大修改,40次小修改,2004年8月16日,这份考核办法终于向全省公示。
最终问世的100条具体指标,是根据习近平提出的“大平安”理念不断扩充和细化完善得来的。考核办法出台后,习近平给各地提了个要求:三年内,绝大多数市、县应达到平安创建的目标。
一时间,大家反应强烈:这个目标是不是太高了,能不能实现?一次省里大会结束后,夏阿国向习近平“求情”:“要么目标再定低一点?”
“平安应当是一个普遍性的基本要求,是一条底线。如果连平安都难以确保,还谈什么发展,还谈什么改革?”习近平没有直接回答,可夏阿国听懂了。
之后,浙江省平安办把列入考核的100条具体指标,逐一分解到各个职能部门,列入干部任期目标,考核结果与政绩挂钩。与此同时,考核办法还设置“一票否决”事项,督促各地、各部门时刻将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这一整套机制的建立,让各地对平安建设前所未有地重视起来。
2006年2月,浙江省委建设“平安浙江”考核抽查组分赴各市及部分县(市、区)开展平安建设考核抽查工作。回来后大家交流心得,相似的一幕在各地都可以看到:抽查组所到之处,各地党政领导干部一把手的案头除了“经济报表”,绝大部分还放着一份“平安报表”。他们说,辖区内发生了什么事,许多干部的第一反应就是对照“平安报表”,看看哪里做得不到位。
一份“平安报表”让平安更加可触可感。浙江省内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从2004年的92.33%上升到2005年的96.39%,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有了明显提升。
2006年3月28日,第一批由浙江省委、省政府命名的“平安市”和“平安县(市、区)”被授牌,杭州市下城区榜上有名。
时任杭州市下城区区委书记翁卫军对获得这一荣誉有颇多感慨:下城区拥有杭州繁华的商业地带,但社会平安状况曾一直困扰着党委和政府,偷、盗、抢等案件的发案率一度居高不下,各类社会矛盾纠纷频频发生,群体性上访时有发生。
“考核机制出台后,我们绷紧了平安这根‘弦。”翁卫军说,为了提升平安状况,下城区探索出一系列创新举措,在“小平安”建设上,通过“人防+物防+技防”,投入3000万元在城区重点位置全方位安装摄像头,使社会治安不留空白。
同时,下城区还组建了一支新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队伍——平安总队,人员包括民警、协警、经警、民兵、城管、保安及社区志愿者等。在当时,这支124万人的队伍,是杭州市城区中规模最大的。2005年,下城区刑事案件总量第一次出现下降,真正实现了“经济报表”和“平安报表”两手抓,两手都硬。
浙江省历届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建设“平安浙江”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成立以党委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平安建设领导小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构建起严密的平安建设组织体系。
这一体系,使浙江跑出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平安稳定两大“加速度”,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连续18年位居全国前列,2021年更是达到97.25%。在浙江,社会越来越安全,群众越来越安心。
高度重视继承、创新和发展“枫桥经验”
20世纪60年代,浙江省诸暨县枫桥区(现诸暨市枫桥镇)的干部群众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成为全国政法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习近平一到浙江工作,就高度重视继承、创新和发展“枫桥经验”,使“枫桥经验”在维护浙江社会稳定中显示更强的生命力。
2004年6月2日,习近平来到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矛盾纠纷调解中心调研。
织里镇服装产业起步早,2000年前后就有童装企业7000多家,本地居民10多万人,外来人口达到20多万,社会治理情况复杂,全镇一年的纠纷有1000多起。
织里镇矛盾纠纷调解中心组建于2002年4月28日,汇聚了劳动监察保障、公安、工会、妇联、人民调解等各方面的力量。但这样一种基层创新发展“枫桥经验”的有益尝试,当时有的人不理解甚至看不上。
时任织里镇司法所所长吴美丽兼任矛盾纠纷调解中心负责人,天天忙得焦头烂额。这一天,她正在二楼的会议室里为30多位农民工调解劳资纠纷,习近平站在门边认真地听了一会儿。调解结束后,他问吴美丽:“你这起纠纷调解得怎么样了?”“你们调解纠纷是否收费?”……吴美丽一一作答。吴美丽介绍,中心成立以来,已调处各种纠纷3233起,调解率达95.7%,没有一起因调处不当引起矛盾激化和重复上访,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习近平微笑着贊许道:“人民调解为人民,化解纠纷促稳定,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你们做得好,很有意义。”平安的根基在基层。在习近平看来,“平安浙江”建设必须夯实基层基础,下移工作重心,理顺群众情绪,化解矛盾纠纷。
“调解工作总要作出很多牺牲,有时还要受委屈。但是习书记的打气鼓劲,给了我们莫大的动力。”吴美丽说。
2013年10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如今,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引下,浙江正全面推进“县乡一体、条抓块统”改革,做优做强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努力将问题解决在群众身边,矛盾化解在基层,全面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枫桥经验”在新时代得到发展。
“来访群众是考官,信访案件是考题,群众满意是答案”
“原来以为经济条件好一点的地方,信访会少一些,现在这个观点我改变了,浙江的信访一点不比福建少。”到浙江工作没多久,习近平这样感慨。当时,在浙江建立领导干部下访接待群众制度的想法,已经在习近平的脑海中成形。面对全省严峻复杂的信访形势,他多次召集会议分析研究,并强调信访工作是事关社会稳定、建设“平安浙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信访工作要到位,必须重心下移,深入基层;领导下访是新时期开展群众工作的一种有效形式,是信访工作的一种探索和新思路,也是从源头做好信访工作的一项有力措施。
2003年9月8日起,一则预公告在《浦江报》头版连续刊登三天,轰动全县:9月中旬,省委主要领导及省级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将与浦江县领导一起接待群众、处理信访。一周后,又公布了接访的具体时间、地点。
21世纪初,浦江是全省公认的信访大县,数据显示,仅2002年,全县受理信访就达10307件(次)。一个星期至少有两三天,信访群众从县政府的二楼一直排到三楼。在三楼办公的县领导进出办公室,都要穿过层层“包围”。在很多人眼中,习近平接待信访群众的第一站选在这里,颇有些“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意味。
在这之前,为了广泛听取基层群众的真实声音,他明确要求浦江县贴出安民告示,广而告之。当地媒体发布预告后,人们奔走相告,消息迅速传遍山乡,短短几天时间,全县预登记的来访群众就达到429批。
这样的阵仗,在浦江县委、县政府有关领导的意料之中,也让他们担心不已:会不会上访人数过多,导致秩序失控?会不会有群众对接访期望过高,一旦得不到满足,仍然滞留甚至纠缠不休?
接访工作方案改了又改,似乎总无法尽如人意。但出乎他们的意料,对于上报的方案,习近平只提了一个要求:候访区要大些,容纳量大,秩序较好。最终,浦江县领导把接访地点放在浦江中学,按不同的信访类别,划分出14个接待室。
9月18日一大早,近千名来访群众涌向浦江中学,村民蒋星剑冲在最前面。他嗓门大、语速快,一口气把早已准备好的问题——20省道浦江段拓宽改造,当面向习近平反映。习近平一边听,一边摊开地图,仔细查看线路,还请坐在一旁的浙江省交通厅厅长提出解决方案。听完意见,他当场拍板:这是一条山区群众的“小康之路”,不仅要建,而且要建好。
听到习近平这么爽快地表态,蒋星剑一开始不敢相信,继而喜不自禁。设计、论证、会审、招投标……不到100天时间,20省道浦江段改造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完成,创造了浦江公路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
2003年12月29日,工程正式破土动工。山区群众像过节一样,纷纷涌向开工仪式现场,为这条“致富路”“小康路”欢呼。经过600多天的艰苦奋战,全长19.8公里的210省道(原20省道)浦江段于2005年10月全线贯通,浦江县西部20多万山区群众多年的梦圆了。
对这条路,浦江老百姓感受真切。他们说,有了这条路,党和政府与老百姓的距离更近了,老百姓致富、奔小康的路更平了。2006年新年伊始,一封盖有浦江西部山区97个村民委员会鲜红印章、代表20多万村民的感谢信,寄到习近平的手中。“感谢您为我们修建了致富路、幸福路和通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淳朴的村民们这样写道。
蒋星剑的经历并不是特例。这次,习近平和有关同志总共接访436批667人次,当场解决91个问题。有的群众没有登记也赶到接访现场。习近平毫不犹豫地说,不管事先有没有登记,来的都要接待,特别是从几十里外的乡下赶来的群众,更要接待好。这样大规模的领导接访活动,这么多基层群众主动参与,这么短的时间里当场解决一批信访问题,多年来都是少见的。从那之后,在习近平的倡导下,浙江的省、市、县各级领导进一步把信访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全省各级党政一把手亲自抓信访,带头开展下访,一级带着一级抓接访。
2006年的8月,正是酷暑當头的日子。习近平带队去江山考察,路经江郎山下,老远就看到一名妇女坐在路边。一行人走过时,这名妇女突然站起来,当场拿出一纸告状信:“领导,您要为我们做主!”
当地干部急得冷汗直冒,想把她引开。习近平制止了他们,询问这位妇女:“你要反映什么问题?”原来是土地征用问题,习近平现场交代地方领导要好好了解,尽可能依法依规给予解决。“既要发展,又要维护好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我们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老百姓生活得更好。”他说。这不是习近平第一次遇到“拦访”。2005年6月,习近平到武义县后陈村调研。刚一下车,就有位老人拦住他的去路,边递材料边欲跪下。“老人家,您快起来!”习近平赶忙扶起老人,亲切地对他说:“这材料我带回去看,一定会给您答复,现在还有其他事,您看这样行不行?”
“谢谢谢谢,青天大老爷,谢谢您!”老人感动得有些语无伦次,再次想要下跪。“千万别,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我们不是青天老爷,我们是人民公仆。”习近平说。老人离开了,行程还在继续。可这一段“插曲”过后,当地干部都战战兢兢,生怕挨批评。
“不要紧张,这些情况其他地方也有的,我当县委书记时也碰到过,没关系。有上访,要实事求是了解,能解决的就要解决;即使不能解决的,也要向老百姓解释清楚。如果该解决的不解决,这就有‘关系了。”看出大家的紧张,习近平主动挑起话题,他的这番“感同身受”,让大家一下子放松下来。
有的干部一听到“信访”二字就皱眉,习近平却从不把信访当烦心事。领导干部下访接待群众工作机制建立后,习近平每年都会深入一个县(市、区)接访。这样的身体力行,不仅改变了浙江干部的作风,也改变了许多上访群众的生活。
2006年8月15日,习近平来到衢州市衢江区下访接待群众。“衢江区的信访形势不容乐观。”衢江区信访局局长徐炜田“诉苦”道。“越不乐观,我们越要迎难而上嘛!”习近平为他鼓劲。
这天,湖南镇元墩后村王学德等两位村民,从新闻媒体获悉省领导下访的消息后,特意来反映乌溪江库区水资源保护给库区群众带来的生产和增收等问题。
习近平认真听完随即作出了指示,后来,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库区群众的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向习近平反映情况的村民王学德成为一名人民调解员。习近平下访带来的新风,不仅让大家对信访工作、“平安浙江”建设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给广大基层干部上了一堂生动的实践课。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对信访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的要求和指示。这些标本兼治的改革举措,解决了许多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使基层党员干部的作风和全省信访工作大为改观,有力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群众基础。
2003年至2006年,浙江省领导先后86人次到42个县(市、区)下访,会同市、县领导一起接待处理群众信访近1万件(次),办结率在96%以上。据不完全统计,4年间,浙江的市、县党政领导共接待群众信访3.1万批、9.5万人次。
2005年,全省信访总量自1992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群众非正常上访量排名从最高时的全国第3位下降到第30位,是全国非正常上访量最少的省份之一。
“下访接待群众是考验领导干部能力和水平的大考场,来访群众是考官,信访案件是考题,群众满意是答案。”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经常用这番话勉励身边的干部们。2018年1月5日,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提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相隔多年,两句不同的话语,透露的却是不变的情怀。
“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决心在法治建设上走在前列”
要用情,更要依法。依法信访是习近平一直强调的。2004年9月9日,到临安市下访时,习近平随行带了两名律师领导接访,带律师做什么?大家一时摸不着头脑。
上午8时50分,临安锁厂职工李欣、胡乐英等人来到第一接待室,反映企业改制中发生的劳资纠纷问题。习近平认真听着,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详细了解有关情况后,习近平说:“企业改制一定要充分考虑广大职工的利益,依法保障职工的权利,绝不能以任何名义侵犯职工的权益。”他要求临安市责成企业依法尽快发放职工基本生活费,尽快归还职工集资款;如果企业进入破产程序,首先必须妥善安排职工的生活出路。
“如果只是为了让上访群众满意,习书记完全可以现场许诺给钱,但是他的每一句话里都透露着法治的理念。”随行同志意识到原来这就是习近平带律师随访的初衷。
在习近平的推动下,2005年,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全面实施律师随各级党政领导下访接待群众工作制度。逐步建立了律师参与信访的工作机制,创新了律师参与信访的方式方法,取得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2003年起,浙江开始谋划修订《浙江省信访条例》。旧版信访条例是1996年制定的,里面的不少提法和内容已经不再适应浙江的新情况。
经过广泛征求意见、深入调查研究,2004年1月16日,新修订的《浙江省信访条例》经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同年3月1日起施行。
这轮修订,充分彰显了习近平对于信访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要求。2005年,国务院修订实施《信访条例》,吸收了浙江不少的经验和做法。
依法信访,只是习近平推进“法制浙江”建设的一个篇章。
2003年,浙江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唯一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省。有人大代表联名向全国人大提交议案,希望合作社的法律地位能够得到承认。可合作社现象在全国还不突出,不具备统一立法条件,议案没有被采纳。
既然全国层面暂时没有立法的条件,浙江能不能先行一步?习近平多次与浙江省人大的同志交流,指出为发展创造一个必备的法制环境,这是地方立法工作的主攻方向,要坚持立法决策与政革、发展、稳定的重大决策相结合,围绕发展、服从发展、服务发展、促进发展。
2004年11月11日,在浙江省十屆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上,《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获得通过。这部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制定的地方性法规颇具浙江特色,确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类特殊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成为我国大陆首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法规。
立法不在多,而在于管用。在习近平的指示下,浙江省人大将立法作为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保障,不断通过立法合理调整和配置各种社会关系与社会经济权利,反映不同社会阶层、社会成员的利益诉求。
在这个过程中,浙江不断提高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开门立法”成为常态。时任浙江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丁祖年说,在习近平的要求下,省人大常委会确定2005年立法计划时,向社会公开征集立法建议项目,20天内共收到401条立法建议,在认真汇总整理的基础上,将其中意见较集中、具备立法条件的建议作为编制立法计划的重要依据。
2005年1月16日至22日,浙江在香港和澳门举办“港澳·浙江周”活动。”这一次“港澳·浙江周”,浙江带上了律师团。省委书记带这么大规模的律师团出席经贸活动,这是第一次。
签订浙港法律服务合作协议、浙江五家律师事务所与香港五家律师行业务合作协议、浙港加强两地法律人才培养协议,举办法律服务合作论坛……在紧凑的行程中,习近平多次参加了与律师团相关的活动。
从此,浙港两地的经贸合作往来有了法律服务的及时跟进,两地的法律业务交流和共享、法律人才专业培养等也进一步加强。
习近平对法治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2005年,浙江省委把建设“法治浙江”作为年度重点调研课题,习近平亲自主持。8月15日下午4时,习近平带领省委调研组前往安吉调研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在天荒坪镇余村村委会的二楼会议室,党支部书记鲍新民第一个汇报工作。这也是他第一次见到习近平。
当时,余村正在探索“四民主两公开”制度,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每年要由村民代表大会投票决定开展三四件大事。而过去,这些全是由村两委班子决定的。
鲍新民汇报,2003年起,村里决心花三年时间关停矿山和水泥厂,出租厂房和搞农家乐。“卖石头”可以拿现钱,可“卖风景”看不见摸不着,一些村民一开始也有不同想法。村“两委”广泛征求村民意见,提出转型升级方案。最终,方案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民主决策”定了下来。习近平听了十分高兴,评价这是“高明之举”。浙江早在1998年就开始探索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2003年4月17日,在全省城市社区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提出,扩大基层民主,实行居民自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
2005年6月17日,习近平在金华调研时,引用著名的“驴马理论”,要求大家配套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马比驴跑得快,一比较,发现马蹄比驴蹄长得好,于是把驴身上的蹄换作马的蹄,结果驴跑得反而更慢;接着再比较,又发现马腿比驴腿长得好,于是把驴身上的腿也换作马的腿,结果驴反而不能跑了;接下来,依此类推,换了身体、换了内脏,最后整个的驴换成了整个的马,才达到了跑得快的目的。也就是说,“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必须统筹规划、整体推进,不能偏废,否则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
在习近平的指导推动下,浙江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明确了方向,并不断创新完善,取得许多成效。
2020年3月30日,也是下午4时左右,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余村考察。此时的余村已发展成了全国闻名的美丽乡村,获得了“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多项荣誉。从学会用法到习惯用法,余村人说,美丽乡村,无“法”不美。
2006年2月8日,春节过后上班的第四天。习近平来到杭州市余杭区闲林镇综治中心向大家拜年,他说:“确保让每一位群众遇到矛盾之时先去调解,调解不成也愿意打‘官司,懂得打‘官司,打得起‘官司,信得了打‘官司的最终结果。”
在一次“法治浙江”建设调研中,习近平向时任镇党委书记陆为民提出一连串问题。陆为民原本准备了10分钟左右的汇报,最后变成45分钟的“拉家常”。习近平聊得很高兴,表扬了当地动员律师、专家等社会力量进行调解以及为困难家庭免费打官司等做法。
大量的基层调研,转化为更深入的思考。2005年12月31日,浙江省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建设“法治浙江”工作。习近平在会上强调,建设“法治浙江”是建设法治国家在浙江的具体实践,要努力在贯彻依法治国方略上走在前列,在弘扬法治精神上走在前列,在促进社会关系的法治化上走在前列,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积极的贡献。
2006年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在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学习会上,“法治浙江”建设的思路得到进一步谋划和厘清。为进一步充分论证建设“法治浙江”的整体战略布局,习近平还邀请省内外著名的法学专家,组成省委建设“法治浙江”专家咨询委员会,着手起草建设“法治浙江”决议。
时任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陈柳裕是专家组的成员,他说,每次参加座谈会都能感受到热烈的讨论氛围,“专家们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建议,很多被吸纳进最终的决议中,习书记更是一次次亲自修改决议”。
2006年4月26日,浙江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建设“法治浙江”的决定》,一套完整的战略部署跃然纸上。该决定明确了八大任务,率先探索省域层面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战略布局。习近平在会上说:“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决心在法治建设上走在前列。”
培养法治精神,法治环境很重要。2006年5月,习近平在“之江新语”专栏连发四篇文章,篇篇关乎法治,有力推动了法治理念的宣传普及、深入人心。
为加强对“法治浙江”建设的组织领导,2006年6月,浙江省委成立建设“法治浙江”工作领导小组,习近平任组长,并下设办公室。领导小组成立后,面临着一个现实问题:办公室是实体化运作,还是有了任务临时派给相关部门?
综合相关部门意见后,习近平提出在省委办公厅增设法治处,采取实体化运作。李波成为浙江省委办公厅法治处第一任处长。他清楚地记得,法治处一成立,就承担起省委建设“法治浙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制定法治市、县(市、区)考核指标体系等,让“法治浙江”建设有了具体抓手。
“我们也从这件事上看出,习书记不仅有高超的谋篇布局的战略决策能力,而且有务实管用的实战能力,把这项工作作为常态化工作来抓。从此,我们沿着他指引的‘法治浙江建设路子,不断推进‘法治浙江建设工作措施的深化细化具体化。”李波这样说道。
平安与法治相辅相成,习近平说,要以建设“平安浙江”为载体,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浙江特点的和谐社会。要建设“法治浙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法制保障。
“平安浙江”建设和“法治浙江”建设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遮风挡雨、保驾护航。在此过程中所取得的丰富的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和实践成果,为“平安中国”建设和“法治中国”建设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思想资源和实践经验。国泰民安,这一人民群众最朴素的美好愿景,已成现实。
(责编/张超 责校/李希萌、赵雪纯 来源/《干在实处 勇立潮头:习近平浙江足迹》,本书编写组著,人民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2022年6月第1版等)